小学教材与对外汉语教材拼音教学之比较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特教学方法、原则。 最后由于小学拼音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施教对象各有不同,因此导致教学方式的也各不相同,因此研究有必要从教师和教法方面进行展开。 本文研究的主要脉络就是围绕这四种因素来展开的,通过对比分析明确两者在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区别。 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习者掌握汉语语音基本知识和汉语普通话正确流利的发音,为进行口语交际打下基础。 由于小学拼音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施教对象各有不同,即母语是汉语的因此导致教学方式的也各不相同。 本文将材料结合理论,从而 进行分析 和 研究对外汉语拼音教学 的特点、原则和方法。 具体分析 比较两种拼音教学的 方式如下 : 语言学 — — 本体论:从事汉语本体研究 —— 教什么 心理学 —— 认识论:从事汉语习得与认知研究 —— 如何学 教育学 —— 方法论:从事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 怎样教 相 关文献综述 国内外有关汉语拼音教学的研究现状分两个部分,即其一是对小学拼音教学的研究和对外汉语拼音教学的研究。 一是小学拼音教学的研究。 其研究包括汉语拼音教学的功能定位、教学目标的研究,与汉语拼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的研究。 这方面的代表著作有陆俭明、苏培成主编的《语言现代化和汉语拼音方案》。 书中探讨了 21 世纪汉语拼音走向现代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强调要规范使用汉语拼音。 魏江南的《重新认识汉语拼音教学》,文中认为汉语拼音教学应删减不必要的知识和考核,让学生增加实践机会。 2这方面的著作还有曹澄方的《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目的、要求和教学方法》,高鸽的《谈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教学的定位问题》,郑国民的《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改革 ———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等。 二是对外汉语拼音教学的研究。 其研究包括对汉语拼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作用的研究,《汉语拼音方案》在对外汉语教学运用中的问题研究,关于对外汉语教材中汉 语拼音的研究和对外国留学生使用汉语拼音的应用研究。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德国的柯彼德先生( 2020)在《汉语拼音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分析了汉语拼音在汉语学习和国际交流中的工具性作用,提出了把汉语拼音提升为中国的第二种文字,逐步实现“双文制”的构想。 李宝贵先生在《汉语拼音正词法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倡导大家学习和掌握《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以减少注音和拼写不规范现象的发生。 王理嘉的《 汉语拼音方案 与世界汉语语音教学》,王晶《 汉语拼音方案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容易形成的若干误区》等。 关于 对外汉语拼音教学的研究 ,虽然有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但也存在着我们仍需要努力的方面。  陆俭明、苏培成 .语言现代化和汉语拼音方案 [M]. 北京:语文出版社, 2020 年 2 月 . 2 魏江南. 《重新认识汉语拼音教学》 [J]. 《小学语文教学》, 2020( 8): 7.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学院 第 3 页 共 9 页 首先, 语音本体研究水平仍需提高。 随着世界范围内学习汉语人数的不断增长、留学生国别的增加,学习汉语的目的也日益多元化,对外汉语教材的分类也日益具体,针对性也日益增强,这对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外汉语语音的教学离不开汉语语音的本体 研究,尽管近些年来对汉语音本体的研究 有了 很大 的进步,但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客观实际要求尚存较大差距,如人们对汉语声母、韵母、声调、语调、重音、节奏、韵律等方面的认识尚存在许多分歧,这些分歧必 然影响到对外汉语语音的教学工作的进展。 其次, 语音教学研究手段和方法仍需提高。 由于受语音学研究条件和研究水平的限制,许多研究者仅仅依靠课堂或课外随机获得的信息,进 行重复出现的一些语音现象进行描述,他们的研究报告不能提供具体的数据, 仅仅 依靠的是个人的经验,致使许多语音教学研究尚处在经验总结阶段,这与国外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和方法存在较大差距。 今后应将理论成果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切实提高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水平。 第三, 进一步总结梳 拼音 教学 的 研究成果,吸取国外的新理论、新方法,在实践中建设自己的理论,追赶世界第二语言 教学学科的先进水平。 最后 ,进一步转变过去 只 注重 “ 教 ” 的研究, 而 忽视 “ 学 ” 的研究的倾向。 运用科学的方法,在语言习得规律的研究方面多作调查研究,探索外国人习得汉语的规律,探索改进传统教学模式的途径,提高教学效果、效率。 2. 一语教学与二语教学的比较 2. 1 一语教学与二语教学的概念 语言教学是语言研究的动力,又是语言理论发挥作用的场所。 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小学拼音教学和对外汉语中拼音教学,因此现主要分析一语教学和二语教学。 第一语言是人们出生后首先习得的语言 , 是从学习的先后顺序的角度命名的。 多 数人的第一语言是母语 ,母语是本族语,是从亲属关系的角度命名的,相对于外国语和外族语。 第二语言是在第一语言之后学习和使用的其他语言。 在习得第一语言以后学习和使用的本民族语言、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和外国语言都叫做第二语言。 一语教学是指以学习者胡母语为教学对象,在母语的天然环境中进行指导学生学习母语,训练学生言语技能的基础工具的教学。 第二语言 教学 通常指的是在学校环境 ( 即课堂 ) 中有意识地 学习 母语以外的一种语言的教学。 所谓有意识地 , 是指为了某种目的 , 自觉地去学习第二语言 , 掌握第二语言的规则系统并 加以运用 , 尤其注重语言形式的学习。 比如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 一语教学与二语教学的比较 (一)相同点 第一 , 从教的方面来看,二者都要讲授基本的语言规律,都需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和对语言规律的概括能力。 很多相同的地方。 第二,从 学的方面来看,二者都是为了获得语言的交际能力,都需要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等阶段。 (二)不同点 首先, 教学起点不同。 第二语言教学需要从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语言知识开始,先教发音、最基本的词汇和语法,它是真正意义上的零起点教学。 而第一语言学习者,在入学 时已经基本具备御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其次, 教学环境氛围不同。 第一语言教学往往是在母语的天然环境中进行,不存在语言交流上的障碍。 第二语言教学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语言交流障碍。 第三, 受其他语言的影响不同。 第一语言教学中,学习者大脑里有没有别的语言,不受任何别的语言影响,不存在语言迁移问题;而第二语言教学要受第一语言或其他第二语言的迁移的影响,或产生正迁移或产生负迁移。 第四, 文化对语言教学的影响不同。 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由于文化背景不同、风俗习惯不同,思维方 式有别等,可能对语言现象不易理解或难于接受,这就会形成语言学习中的障碍,甚至会引起文化冲突。 第二语言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结合语言教学进行相关的文化教学,使学习者了解、理解甚至接受第二文化。 第五, 教学对象不同。 第一语言的教学对象为本国儿童,年龄不大,善于模仿,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 而第二语言的教学对象范围广,是不同背景的外国人,他们以成年人为主,理解能力强,但模仿能力差。 第六, 教学目的和要求不同。 第一语言教学中学习者有共同的基础,教学目的和要求基本一致。 而第二语言教学,由于学习者年龄有差别,学习动机不尽相同 ,原有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有冲突等原因,导致了第二语言教学与地狱语言教学在教学目的和要求方面的不同。 第七, 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不同。 由于教学对象不同,教学目的和要求不同,因此二者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区别,它们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也有很大的不同,通常可以拿第一语言与目的语对比来确定第二语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最后 , 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不同。 由于上述观点,因此会造成方法与技巧的不同,但同时,两者又有交叉处,也可相互借鉴。 汉语作为一教学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 不同 其一,年龄层次 不同。 汉语作为一语教学的对象一 般是母语为汉语的儿童,他们理解能力差,模仿能力强。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对象是成年人, 他们 的理解能力强,但模仿能力差; 其二, 迁移作用不同。 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以其独特的系统区别于其他语言。 汉语作为一 语教学,学习者 在 学习自己的母语时,其自身的语音系统对其学习产生的是正迁移作用; 而外国人学汉语时,已经具有母语基础,这会对学习汉语产生一定的 负迁移。 其三, 学习环境不同。 汉语作为母语教学是在天然的母语环境中进行的;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则分为两种情况,即在学习者自己的母语环境中进行和目的语国家的环境中 进行。 其四, 文化背景不同。 汉语作为一语教学是在以汉语为中心的文化圈内进行的,而汉语作为二语教学是在有别于自己的母语文化的环境中进行的。 要想真正掌握汉语,就必须了解和学习汉文化,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多方面地介绍汉文化。 其五, 学生个体差异不同。 汉语作为一语教学的对象都是具有相似的年龄段,以及相同的母语和文化背景,因此学生个体的差异并不大。 而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对象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学院 第 3 页 共 9 页 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他们在文化北京、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个性化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 “因材施教 ”。 最后, 教学内容、教学重 点、难点 ,以及教学方法的不同。 汉语作为一语教学与汉语作为二语教学的差别相当大,其中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更注重交际性。 由于以上的不同性则在一语教学与二语教学的方法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小学教材与对外汉语教材的选定 教材是教与学凭借的主要材料,教材的质量 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关系着教学的质量。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 先生曾 指出 , 学习的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着学习者、材料和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教学过程的中心就是学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