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物化教研室(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RTrLR T tx测 x ,可求出 D 2020/6/28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物理化学教研室 28 32316 234DLRTrm由 D, 、 , 可求出 一个球形胶体粒子的质量: 1 mol 胶体粒子的摩尔质量: 32)(162 DRTLmLM 2020/6/28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物理化学教研室 29 多相分散系统中的粒子,因受重力作用而下沉的过程,称为 沉降。 沉降与扩散为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沉降  扩散 分散相分布 真溶液  均相 粗分散系统  沉于底部 胶体系统  平衡   形成浓梯 2020/6/28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物理化学教研室 30 贝林 (Perrin)导出沉降平衡时粒子浓度随高度的分布: )(1ln 1212 hhRTMgcc o  1)该式只适用于粒子大小相等的体系,但形状不限; 2)粒子越重( M大),随 h增加,浓度降低越快。 上式可用于计算大气压力 p 与高度 h 的关系: RThhMgpp /)(ln 1212  2020/6/28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物理化学教研室 31 胶体系统的电学性质 溶胶表面电荷的来源: ( 1)溶胶粒子可选择性地吸附某种离子而带电。 ( 2)溶胶粒子表面上的某些分子、原子可发生 电离。 例: 1) AgI溶胶: 溶液中 I- 过量时,可吸附 I- 而带负电, 溶液中 Ag+过量时,可吸附 Ag+而带负电。 2)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分子 : 在 pH低时氨基形成- NH3+而带正电; 在 pH高时羧基形成- COO- 而带负电。 2020/6/28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物理化学教研室 3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x 缺点: 1)不能解释表面电势 o 与 电势 的区别; 2)不能解释电解质对 电势的影响 1879年,亥姆霍兹首先提出在固液两相之间的界面上形成双电层的概念 1)亥姆霍兹 平板 电容器 模型 双电层:质点表面电荷与周围介质中的反离子构成的电层; 表面电势 0:带电质点表面与液体的电位差: 电势:固、液两相发生相对运动的边界处与液体内部的电位差 2020/6/28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物理化学教研室 33 1910年,古依和查普曼提出了 扩散双电层理论 2)古依-查普曼 扩散双电层模型 ++++++++++++++ - - - - - - - - - - - - - - 扩散层 0 电势 距离 静电力 :使反离子趋向表面 热扩散力:使反离子趋于均匀分布 总结果: 反离子平衡分布 2020/6/28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物理化学教研室 34 古依-查普曼模型的缺点: 1) 没有给出 电位的具体位置及意义 2) 没有考虑胶粒表面上的固定吸附层 古依和查普曼给出  距表面 r处的电势 与表面电势为 0的关系:  = oer 式中  的倒数 1 具有双电层厚度的意义 公式的几点假设: 1) 质点表面可看作无限大的平面; 2) 表面电荷分布均匀; 3) 溶剂的介电常数到处相同。 2020/6/28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物理化学教研室 35 3)斯特恩 (Stern)双电层模型 ++++++++++++++++++         Stern面 滑动面 距离 距离 0   Stern面           1924年, 斯特恩提出扩散双电层模型。 他认为: 1)离子有一定的大小; 2)质点与表面除静电作用外, 还有范德华作用; 因此表面可形成一固定吸附层,此层称为 Stern层。  称为斯特恩电势  为滑动面与溶液本体之间的电位差 Stern模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