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宜居社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和谐社区、科学管理的规划建设理念,聚合国际先进的生态环保、节能技术,造就自然、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生态环保、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水平上实现新的跨越,努力把生态宜居新城建设成“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全民 创业高新产业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建设原则 (一)生态环保优先的原则。 突出生态优先的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实施水生态修复和土壤改良,建立以本地适生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恢复自然水系和植被。 建立健全环保政策,完善环境卫生设施,加强环境监控,建立统一、高效、协调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21 (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坚持区域协调,突出生态经济。 全面贯彻循环经济理念,积极推广新能源技术,加强能源梯级利用,提高能源利用 效率。 优先发展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充分应用建筑节能技术,所有新建 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推行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达 100%。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高效循环。 (三)生态宜居的原则。 按照既适宜居住又方便创业的要求,建设生态宜居环境。 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逐步形成有特色的生态文化。 建设基础设施完善、管理机制健全的生态人居系统。 大力支持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 加强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康乐区建设,大力发展以旅游度假、商务休闲、会展经济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 (四)先流转后征用的原则。 加强宣传和引导,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对 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和企业,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实现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促进农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 (五)先还建后拆迁的原则。 坚持把拆迁还建作为生态宜居新城建设的重要环节。 规划区现有房屋按政策实施拆迁,按规划配套建设好农民还建居住区,确保拆迁农民及时 22 入住新居。 (六)先安置后转移的原则。 加强对就业人员特别是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增强就业能力,变“体能型”就业为“技术型”就业,提高就业的质量和效益。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按照“因地制 宜、量力而行、形式多样、农民自愿”的原则,依法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地解决农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 (七)先储备后开发的原则。 加快规划区域的土地储备,根据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区土地储备中心进行储备,通过市场运作,引进国内外知名大企业按生态规划要求开发建设。 三、功能定位 用新思路、新机制、新举措推进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建设,将其建设成为综合性的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绿色建筑、循环经济等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的平台,成为武汉市“两型社会”试验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全民创业高新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拓展活力的新区。 在功能分区上,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主要分为马鞍山生态宜居板块、南湖旅游观光板块、高湖科教文化板块和文岭现代服务业板块等四大板块。 马鞍山生态宜居板块是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的主要居住区。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构建生态友好、设施完善的人居系 23 统;发展适应两型社会特点的产业体系,建立完善的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商业金融、邮电通讯、行政办公等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创造安居、乐业、和谐的社会环境。 南湖旅游观光板块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区。 借鉴先进发达地区生态保护开发经验,通过对生态文化资源 保护和科学利用发挥湖泊和岛屿的独特优势,大力培植发展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产业。 高湖科教文化板块是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的科技教育基地和人才聚集中心。 以长江大学为依托聚集教育资源,着眼于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等产业,努力将其建设成为新兴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基地、科技创新基地、产学研结合基地和文体文化交流基地。 文岭现代服务业板块是承接研发中心、企业总部金融后台的重要区域。 大力发展科技研发、软件产业、金融服务、总部经济、服务外包、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为生态宜居新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四、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在蔡甸区后官湖地区 100 平方公里范围内(东至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南至南湾湖大桥,西至大集虎头山,北至汉蔡高速公路)建设武汉市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 24 2020 年,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注重实效的原则,完成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总体规划编制,划分产业功能区,完成基础设施规划,结合实际,在基础设施、项目引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先行组织实施。 2020— 2020年全面推进,整体开发取得实质性突破,建成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集聚产业基本形成,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配套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2020— 2020 年全面建成,全区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40%以上,居住人口达到 30 万,建成低密度建筑、高绿化环境、适度集聚产业、公共服务健全的现代新城。 (二)阶段性目标 2020 年重点抓好规划编制工作,明确产业定位,启动一批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由蔡甸区人民政府委托市规划局,通过招标方式引进国际、国内知名规划设计单位进行高起点规划,科学划分功能区,明确主导产业。 二是切实做好项目区征地拆迁还建工作,启动新天、铁铺、新农、姚家林、文岭、南湖、大集等还建社区建设。 三是高质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新天大道景观工 程、大学路、集贤路、马鞍山南路、马鞍山西路、生态新城污水收集系统 等项目 建设,初步形成主干道“三纵三横”网状闭环格局。 同时,启动配套建设马鞍山变电站、小集自来水加压站、知音湖大道、天鹅湖大道景观工程。 四是加快推进和记黄埔、太子会所、同济健康谷、千年美丽项目三期、鸿亚项目二期、长江大学等已签约、已 25 供地、已审批项目建设。 蔡甸区人民政府应积极探索项目合作开发新模式,集中精力抓好规划审批、政策制定、资源整合等工作,综合运用市场手段,积极寻求引进有实力、信誉好的国内外企业参加项目建设。 2020- 2020 年, 启动新天南路、新天北路、知音湖大道延伸工程、天鹅湖大道延伸工程,推进大学路、集贤路、马鞍山南路、马鞍山西路等工程项目建设,初步建成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完成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公共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重点建设中小学校、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治安消防、社区服务等公共配套设施,加快金融、邮政、信息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重点发展物流、研发、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 通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宜居新城人才流、物资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与外界的流通,逐步推进新城与中心城区的承接并轨。 20202020 年,全面完成园区骨干道路网络、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及和记黄埔商贸城、长江大学、同济健康谷、太子会所等重点项目及一批房地产项目建设。 同时,依托产业基础和产业布局,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科技研发、金融服务、服务外包、软件产业、总部经济、文体创意、教育培训、会展旅游、绿色建筑等高端、高质、高新产业,实现经济蓬勃高效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26 五、保障措施 (一)机制保障 成立武汉市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建设工作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协调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协调会议,通报建设情况,加大工作协调督办力度。 协 调工作小组成员单位应按照各自工作职责及新城建设目标任务,制订具体工作意见并确保完成。 市政府办公厅负责项目实施过程的协调沟通联络工作;市规划局负责项目区域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导工作;市发改委负责将武汉市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建设纳入全市“两型社会”建设总体行动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负责项目区域相关项目的立项申报审批工作;市建委负责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指导;市交委负责道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指导;市国土房产局负责项目建设用地申报审批和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工作;市环保局负责规划区域的环评工作;市水务局 负责湖泊保护指导和污水统一收集处理的统筹协调工作;市财政局负责项目区域各类专项资金的调度工作;市林业局负责项目区域园林绿化和山体保护的指导工作;市农业局负责项目区域农民土地流转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工作;汉阳区人民政府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负责本辖 27 区与项目区域相关基础设施对接工作;市城投公司负责项目区域融资协调指导工作。 蔡甸区具体负责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的建设工作,要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深化工作机制,成立相应工作机构,从相关职能部门抽调专业骨干,组建独立运行的工作专班。 (二)资金保障 采取多种筹资方式推进新城 建设。 成立新城开发建设公司,吸引社会资本参股,争取金融机构贷款,保障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在整体合作开发推进中,充分依托项目承建单位筹资力量,采取土地置换、项目合作、共享建设使用权等多种方式,解决投资资金问题。 (三)人才保障 建立新城开发专家库和工程咨询机构,聘请专家,组建非常设顾问机构,及时根据建设需要对新城规划、建设进行评审、咨询等,确保项目建设质量。 同时,加快人才引进步伐,加大引进实用人才、专业人才力度,为新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四)用地保障 加大土地流转和迁村腾地力度,按照“先建后拆、就业安置、 社会保障”原则,全面推进还建社区建设。 结合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积极推进“拆小并大、整村搬迁”模式,整理可供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实行可用地集 28 中整理,连片整理。 对开发用地进行集中管理和储备,保障项目建设需求。 (五)项目保障 加强项目策划和谋划,建立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建设项目库,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项目上进行分类管理,实行项目滚动发展机制,实现“建设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 加快产业项目引进步伐,坚持项目引进专家评审机制,按照“四度”招商原则,着力引进产业配套、投入产出率高、带动作用明显的高 新技术产业,确保项目引进质量。 二OO 九年三月二十八日 29 中国生态宜居养生健康体验乐园规划 (含可行性研究报告 ) 30 目 录 一、项目总论 „„„„„„„„„„„„„„„„„„„ 2 项目背景 „„„„„„„„„„„„„„„„„ 2 项目地理位置及特点 „„„„„„„„„„„„„ 4 建设方案与内容 „„„„„„„„„„„„„„„ 5 二、配套设施规划 „„„„„„„„„„„„„„„„„ 9 三、项目设计方案 „„„„„„„„„„„„„„„„„ 10 四、项目有利条件 „ „„„„„„„„„„„„„„„„ 11 五、生态养生园市场分析 „„„„„„„„„„„„„„ 14 六、 社会效益分析 „„„„„„„„„„„„„„„„ 16 七、项目投资及经济效益分析 „„„„„„„„„„„„ 17 八、 项目结论与建议 „„„„„„„„„„„„„„„ 18。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