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动态研究——以吉林省为例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当需求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时,就必须要提倡均匀分配,扩大需求,而扩大需求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缩小收入分配。 当收入差距过大时,它就会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 高收入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低,而低收入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高。 过大的收入差距会导致两极分化,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这些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很低,他们对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已基本达到饱和,而占人口比重很大一部分的低收入者有强烈的购买欲望和需求,但又缺乏支付能力,这样就会造成总需求萎缩。 因此,努力提高居民收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是扩大社会总需求,加快消费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之一。 收入分配与消费需求 收入分配差距对消费的直接影响主要有两方面 : 一是收入差距的扩大直接导致消费能力差距的扩大,使城市居民拥有大部分居 5 民可支配收入。 这部分人消费水平很高,几乎应有尽有,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购买力较弱,消费水平较低,大多停留在生活必需品的消费上,而必需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也不大,并且他们还面临着子女教育、住房、医疗等巨大开支,因此,消费扩张、升级余地狭小。 这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出 现了消费断层,不能形成集中的消费热点,从而成为消费连续增长的障碍。 二是收入差距的扩大直接引起了社会边际消费倾向及平均消费倾向的下降。 一般来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且平均消费倾向始终大于边际消费倾向。 所以,高收入者的消费倾向低于低收入者。 具体来说,由于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不同,高收入消费者的消费倾向较低,而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较高,因此,当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使财富向少数人集中时,全体居民以及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便会随之下降 .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会从消费结构上制约消费需求,制约了 总消费的增加。 在经济领域,供给结构的变化滞后于消费结构的变化。 由此造成目前一方面出现某些消费需求的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又存在某些消费品供给过剩的状况。 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已达近万元级的消费阶段,农村居民则仍停留在千元级消费阶段,并且难以突破,以致在城镇居民的一般耐用消费品普及后,农村对这些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则衔接不上,继而出现加工工业品,特别是家用电器工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现象。 这是导致消费口市场疲软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高收入阶层对于一些高档消费品己经趋于饱和时,中低收入阶层则由于受到收入增长的限制无法达到更高消费 层次,从而产生消费需求的断层,导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失衡和消费品市场的疲软。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作用于经济增长的途径可简单概括为 :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 城乡边际消费倾向↓和城乡居民平均消费倾向↓ → 居民消费率↓ → 最终消费率↓ → GDP 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弹性↓ → GDP 增长率↓。 本文的分析框架 本文首先通过相关统计数据,定量分析吉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历史、现状;其次从二元经济结构、消费投资方面分析吉林省的相关情况;再从农业性质、资源配置的经济有效性、城乡居民素质差异等方面,对吉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 成因进行分析,反映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因的共性问题;最后从我国的城乡政策、财政政策、城乡利益分配机制的角度,分析我国政策面对城乡居民差距的影响,并 6 给出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3 吉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动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吉林省城乡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换。 同时,吉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拉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住户调查资料显示, 1995 至 2020 年,吉林省城乡收入差距对总体收入差距的贡献率由 36%上升到43%,且呈逐步扩大态势。 收入差距过大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社会和政治问题。 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将直接关系改革的顺利进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民心和社会的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但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在 1985年后有不同的变化趋势。 吉林省不断深化各项改革,加大了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全省经济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比改革前有了明显增 加。 但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的同时,由于受到劳动生产率、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影响,居民收入差距的态势仍在持续扩大。 如表一所示, 1986年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水平为 1: , 1997年为 1:, 2020 年则上升至 1: , 2020 年升至 1:。 如果把养老、就业、医疗、教育考虑在内,实际城乡收入差距为 倍左右。 7 表一 吉林省 19862020 年城乡居民收入及对比表 年份 城镇居民收入均可支配收入(元) 城镇 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 %) 城乡居民收入差(元)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资料来源:《新中国 50 年统计资料汇编》、《吉林省统计年鉴 2020》。 8 二元经济 近年来 ,吉林省农村经济社会的改革和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村经济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民收入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但是 ,相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相对于工业、城市的发展 ,整个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还十分突出。 一般来说 ,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消费支出水平。 吉林省农村居民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 1980 年到 1990 年缓慢增加、 1990 年到 1992年伴随着收入的增加有了大幅提高 ,这种缓慢增长的势头持续到 1997 年 ,此后又进入低潮, 2020 年以后又有所上升,但与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相比,实际上正在下降。 1985 年农村居民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为 1∶ 到 2020 年则上升为1∶ 2. 69。 如此发展下去 ,非但不能扩大内需,反而会使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城乡二元结构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 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在战略上选择了“工业优先、城市偏向”的方针。 当时主要依靠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低价收购农产品,把农业剩余积累转化为工业利润,又以农业税收和农村储蓄等渠道获取大量的资金积累,再通过控制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把工业利润转化为财政收入。 从而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在此期间为了保证从农业中获取稳定的工业化资金。 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 ,我国逐步建立起了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 这种体制的基本特征是农村向城市单向提供资金、土地和人力、农业在资金、产品、市场 三大方面对国家工业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却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 这种体制长期运行的结果是农村的大量资金流向城市,但大量的人口却滞留农村,使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二元反差越来越大。 二元结构的体制是导致农业投入长期不足、农业劳动生产率长期低下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 消费与投资 城乡居民消费还存在较大差距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同。 一般来说,收入水平的 高低决定了消费支出的多少。 1985年农民居民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为 1: ,到 2020 年则变成 1: ,到 2020 年变为 1: ,参见图 1吉林省部分年份城乡居民年人均消费情况构成图。 9 01000202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1985 1996 2020 2020城镇农村 图 1;吉林省部分年份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情况构成图 单位:元 注:表中 “城 ”、 “农 ”分别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家庭 资料来源:《吉林统计年鉴》( 198 199 20 2020) 1996年至 2020年以来,吉林省城 乡居民消费水平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城镇居民从 4180元提高到 8166元,农村居民从 1488元提高到 2969元,城乡居民消费还存在较大差距。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相对差距扩大为 ∶ 1。 十年之间,二者差距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从消费支出看,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的消费分别为 ∶ 1 和 ∶ 1, 教育文化方面的差距则高达 10倍。 主要原因是城镇居民有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为提高生活质量,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而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幅下降,子女的教育支出、医疗支出、生产物资的投资等因素大幅 增加,致使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较小。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农业的弱质性 吉林省农业基础要素禀赋低,致使农业具有明显的弱质性。 第一、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人口等因素。 吉林省地处东北,无霜期比较短 ,单季作业 , 农业生产以家庭为主,户均占有土地少 ,因此很难获得规模效益。 第二、农业市场竞争者。 吉林省农业生产主要以玉米为主,生产决策缺乏引导机制,低层次竞争频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