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0 30 4 路幅宽度( m) 40 20/40 20/40 5 机动车道数(个) 4 2/4 2/4 6 主要交叉口间距( m) 200 127 166 7 最小净空( m) 8 停车视距( m) 50 50 50 9 最小圆曲线半径 (m) 200 300 10 最大纵坡 (%) 11 最小凸型竖曲线半径 1000m 2020m 12 最小凹型竖曲线半径 1200m 2020m 13 设计荷载 路面 BZ100 14 道路抗震设防等级 7 度 15 路面结构临界状态设计年限 15 年 第五章 工程设计方案 5. 工程设计方案 道路工程 主要设计依据 ( 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 建标 【 2020】 ) ; ( 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 JTGB012020) ; ( 3)《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JTGF102020); ( 4)《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 CJJ3797) ; ( 5)《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JGJ462020); ( 6)《 公路与城市道路设计手册 》; ( 7)国家、省、市其他有关政策、规范 、标准和条文; ( 8) 项目建设单位 提供的有关技术、经济资料。 设计原则 ( 1)依据 xxx城市规划 办 下达的道路坐标上线专用图,再结合周边单位建设的实际情况及地形、地质、水文等因素布线。 ( 2)合理选用技术指标,在工程数量增加不多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较高标准,以提高道路使用质量和服务水平,满足城市发展的远景规划要求。 ( 3) 在符合技术标准的前提下,少占土地,少拆迁建筑物。 ( 4)注意立体线型,做好平、纵组合以及与环境相配合,确保行车舒适安全美观。 、纵、横断面 方案 设计 ( 1)平面设计 平面线型以《 xxx 城东部新区总体规划》所确定的线型为依据,并根据设计车速调整了规划道路的平曲线。 ( 2)纵断面设计 道路整体以地形起伏为基准,根据路基和结构,结合相交道路、立交匝道的路面高程、相交管线高程、周围建筑物室外地坪标高进行控制。 ( 3)横断面设计 本项目四条道路 采用两种不同的横断面设计,具体如下: ① 服务区环路:断面形式采用四幅路形式, 具体为: 4m(人行道) +3m(非机动车道) +3 米(机非隔离带) +(机动车道) +5m(中央分隔带) +(机动车道) +3m(机非隔离带)+3m(非机动 车道) +4m(人行道) =40m。 ② 服务支四路及 90mi 新增道路、服务支五路断面形式有两种: 北段:采用单幅路形式, (人行道) +(绿化带)+12m(车行道) +(绿化带) +(人行道) =20m。 南段:采用四幅路形式, 4m(人行道) +3m(非机动车道)+3米(机非隔离带) +(机动车道) +5m(中央分隔带) +(机动车道) +3m(机非隔离带) +3m(非机动车道) +4m(人行道) =40m。 以上全部路段用交通标线划分车道。 机动车道标线由车行道分割线及车道边缘线组成。 交叉口设计 从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和提高道路网运输效率出发,对于条件允许主干道和次干道交叉口按照《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 CJJ1522020)的相关要求进行渠化展宽设计,对相交规划支路按右进右出进行设计,沿线个别建筑出入口仅允许接慢车道,中央分隔带除在规划路口外不断开。 在平交交口处,根据道路交叉口渠化断面宽度划分相应的车道数,进口 3 车道,宽 3 米,出口 2 车道,宽 米。 在路段人 行横穿较多处及交叉口设置人行横道线,人行横道线宽 米,在距人行横道 1 米处设置停车让行线,线宽为 米,在距离人行横道线 30米处划菱形人形横道预告标线。 路基设计 ( 1)路基。 路基的各项技术指标必须符合《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检测评定标准》( CJJ190)及《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20)。 ( 2)填方路基在路基顶面 深度范围内压实不小于95%, 93%,路基顶面 下不小于 92%;零填方及挖方路基在路基顶面 不小于 95%, 93%。 路面设计 ( 1)当量轴次。 根据交通数 据计算,新建路面结构计算采用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的累计当量轴次为 4323844次 /车道。 ( 2)沥青面层以 20℃ 抗压模量为准,土基回弹模量采用 Ⅲ Ⅳ区粘土回弹模量值。 路面结构设计以路表面回弹弯沉值、沥青混凝土层的层底拉应力及半刚性材料层的层底拉应力为设计指标。 道路设施 ( 1)过街人行道:采用人行横道方式。 ( 2)公交停靠站:结合道路性质,已从规范要求,全部采用港湾式停靠站。 ( 3)人行盲道:在人行道上设置 50cm宽的人行盲道。 给排水工程 设计依据 ( 1)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 划规范》( GB5028998); ( 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500132020); ( 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20,2020版); ( 4)《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设计规范》( GB500692020); ( 5)《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82020)。 给水设计 ( 1)给水管道位置 服务区环路给水管道道路北侧人行道上,距离道路中心线 米,管径 DN400,管中心埋深 米;服务支四路及 90米新增线路、服务支五路处于服务区内环路 ——服 务区环路之间的给水管道管径为 DN200,位于西侧车行道下,距中心线 5m处,服务区环路 ——迎宾大道之间的给水管道为给水干管,管径为DN400,位于道路北侧人行道上,距离道路中心线 ,管中心埋深。 ( 2)消火栓的位置 服务区环路:消火栓位于北侧人行道下或机非隔离带内。 XH XH11 距道路中心线 ,距道路侧石 , XH6 距道路中心线 ;其余消火栓位于机非隔离带内距道路中心线。 消火栓间距不超过 120m。 采用公安部审定的 “SA100/65型地下式消火栓 ”。 服务支四路 及 90 米新增线路、服务支五路: XH1XH2 位于 北侧人行道下,距道路侧石 , XH3XH4 位于北侧机非隔离带内,距道路侧石。 消火栓间距不超过 120m。 采用公安部审定的 “SA100/65型地下式消火栓 ”。 ( 3)绿化给水 服务区环路:绿化给水管位于中央绿化带和机非隔离带内,分别位于道路中心线西 ,东 1m和东。 服务支四路及 90米新增线路、服务支五路:绿化给水管位于服务区环路 ——迎宾大道中央绿化带和机非隔离带内,分别位于道路中心线西 ,东 1m和东。 ( 4)管材及 其他材料 给水干管及预留管管材采用 PVCM 管道(公称压力),弹性密封圈接口。 管材管件应分别符合《给水用抗冲击改性聚氯乙烯( PVCM)管材和管件》( CJ/T2722020)的规定。 管件和阀门公称压力等级不应小于。 绿化给水管采用 PE100给水管,热熔连接;管材管件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给水用聚乙烯( PE)管材》 (GB/T13663)和《水用聚乙烯( PE)管件》 (GB/)的规定。 排水设计 ( 1)排水体制: 采用雨、污分流制。 ( 2) 排水 平面位置。 服务 区环路:位于道路北侧,距离道路中心线 12 米,管径D700D1000。 雨水分段排入伊河。 服务支四路及 90米新增线路、服务支五路:位于道路西侧, 服务环路以北段布置在道路中心线西 2m,服务环路以南段道路在道路中心线西侧 12m,设计管径 D700D800,雨水排入服务区内环路雨水干管中,然后排入伊河。 ( 3)管道基础设计:参照《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 06MS2011) 施工。 ( 4)管道接口设计:参照《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 06MS2011)施工。 ( 5)检查井设计:检查井采用砖砌及混凝土检查 井,按有地下水考虑。 井盖、井座材料采用钢纤维混凝土检查井盖,并符合国家建材行业标准 JC8892020的要求。 ( 6)雨水口:雨水口深 1米,连接管除注明者外均采用 D300钢筋混凝土管。 电缆沟工程 设计依据 ( 1)《 xxx东部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 2)《地沟与盖板》( 02J331); ( 3)《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 ( GB502172020) ; ( 4)《接地装置安装》( 03D5014); ( 5)《 35KV及以下电缆敷设》( 94D1015); ( 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 验收规范》( GB501682020)。 ( 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692020)。 电缆沟设计 (一)设计内容 ( 1)服务区环路 、服务支五路 :电缆沟位于道路南侧距红线1米处,设计断面形式为 ( BXH),沟体采用 MU20蒸压粉煤灰实心砖、 M10砂浆砌筑,没 ,没 40米设置一道沉降缝,变形缝做法参见《地沟与盖板》( 02J331)第81 页 34 节点。 电缆沟内双侧设置预埋件,单侧安装扁铁支架。 过路预留采用 15根 Φ150或 10根 Φ150或 6根 Φ150玻璃钢夹砂管。 ( 2)服务支四路及 90米新增线路:电缆沟位于道路南侧距红线 1 米处,电力电缆埋管采用 9 根 Φ150玻璃钢夹砂管。 过路预留采用 9 根 Φ150 玻璃钢夹砂管,预埋过路管均敷设至对面道路红线外 1米处。 弱电 及亮化工程 弱电工程 本项目三条道路的弱电管线主要负担道路周边地块的电信、广电、交通信号系统及其他弱电相关部门。 根据相关规划及现状要求,本次设计弱电管道单侧 布置 6 根六孔梅花管加 2 根单孔PVCU 管,服务区环路位于北侧距红线 米处,其他两条道路位于西侧距红线 、弱电预留井位于道路红线外。 弱电检查井做法参《地下通信电缆敷设》 05X1012,本项目工程均采用小号直通、小号三通、小号四通,上顶现浇钢筋混凝土盖板,井盖采用复合井盖。 亮化工程 ( 1)供电设计 服务区环路:本路段路灯用电负荷为三级负荷,全线设置 1 台专用箱变,箱变容量 125KVA,高压就近下线。 服务支四路及 90米新增线路:该段路段路灯用电负荷为三级负荷。 不设置箱变,电 源引自服务区环路。 服务支五路:该路段设置一台路灯控制箱,电源就近引自服务区环路箱变,沿电缆沟敷设。 ( 2)道路照明设计: 本项目三条道路照明方式采用常规照明方式。 灯具间距 36米,灯高 10米(个别灯位稍微有所调整);本项目服务支四路、支五路北段均为城市支路,设计机动车道平均照度 Eav=11Lx;南段道路为城市次干道,设计机动车道平均照度Eav=21Lx。 服务区环路为城市次干道,设计机动车道平均照度Eav=21Lx。 所有灯具选择用半截光型,所有灯具采用高压钠灯具并要求配置电子整流器。 三条道路路灯控制采用 JGK型 光时综合控制器,要求能手动、自动控制个支路开关的开停。 ( 3)防雷接地:利用灯杆做防雷接地引下线,并与接地保护线连接。 ( 4)保护接地:本项目三条道路均采用等电位保护接地系统,各分支出线均采用三线五线制。 绿化工程 设计原则 ( 1)结合道路所在区的环境,突出其特色。 ( 2)运用新颖的绿化种植设计。 绿化设计 道路景观设计要充分利用现有区域的自然景观,结合周边用地功能需求,创造自然与人工交融的生态型景观环境。 考虑到道 路的主体功能要求,不可能和城市广场与公园相比,不需要大量的建筑 设施,而以植物的造型和构图为主要手段。 根据道路沿线环境及植物生长特性选用树种,以降低噪声、减少粉尘污染、美化路容、绿化环境为目的;以经济、美观、大方、便于管理、可实施性强、与周围自然景观相协调为指导思想,选择适应性强、生命力旺盛的树木、草等品种进行种植。 中央分隔带种植常绿草类,如马尼拉草、台湾草等,间种常绿低矮灌木,如黄心榕、黄金球等,并适当以鲜花点缀,起到隔离、降噪、减震、防尘、遮挡眩光作用。 第 六 章 环境 影响评价 6. 环境影响评价 建设地点环境现状 本项目 建设 地点 位于 xxx 城 东部新区内。 该位置周围环境状况较好,水体、大气、土壤和植被具有较强的自净能力,且附近无重污染企业。 社会影响评价 本项目是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是贯彻落实 xxx 城市 路网建设战略的需要,符合 《 xxx城市总体规划 》和《 xxx城东部新区总体 规划》 要求。 项目的建设需要拆迁附近的居民用房。 在拆迁过程中 要 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执行,使拆迁对居民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环境影响分析 分析 依据 ( 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86)国环字 003号; (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 法》( 90) 17号令; (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 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 5)《水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