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罪与罚——以追风筝的人为例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的天平秤,哈桑总是无私地奉献和忠诚,而阿米尔只是在接受和施舍,得到的多付出的少,沉重的感情让阿米尔窒息,友谊的天平因此而倾斜。 假如哈桑在受到伤害后,能 有一点点报复阿米尔的行为,让阿米尔的罪恶感少一点,他们俩的友谊或许还能延伸开去。 可是他的种族和宗教信仰不允许他有半点背叛主人。 善良的哈桑对主人的爱太过汹涌,冲塌了彼此相互支撑友谊的堤坝,让彼此的隔阂越积越重,打开心门的钥匙渐行渐远。 友谊隔阂的加深,留给对方的不只是伤痛和惋惜,于阿米尔而言,更多的是愧疚和罪恶,在对自己深深自责的同时,是否能想到这是社会给他们造成的伤痛。 天性使然与道德选择 出生于声名显赫的贵族家庭,阿米尔有着向善行善的家庭熏陶,还受过良好的教育,不管是伊斯兰教的教义洗礼,还是父亲 的言传身教,都给阿米尔的健康人格奠定了基础。 但他依然做出背叛友谊的深重罪行,这与他从小形成的胆小、懦弱和缺乏安全感有关。 这是阿米尔性格的弱点,却无能为力,就像肥胖者身上的赘肉一样,虽然自己都觉得讨厌,但不是瞬间就能令其消失,没有谁会讨厌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用刀将其割除塑造完美。 这需要在时光中锻炼和特殊环境的塑造。 犯错之后会有罪恶感,这是一个人有良知的表现。 对于一个深受伊斯兰教洗礼的贵族少爷,他的尊严脸面几乎就是他的一切,因而,他不敢向人忏悔告白自己的罪行,更不愿意去向仆人哈桑认错道歉。 深知自己有罪,却没有 赎罪的勇气。 他的骨子里早已把自己纳为“真主信徒”,无时无刻地提醒自己犯下的罪,在内心拷问于宗教教义深究中,越来越觉得自己罪恶深重,对自己残忍,也是对他人的残忍,所以他才会想到栽赃嫁祸哈桑,逼走哈桑一家。 哈桑走了,当他看见阿里痛楚的表情和父亲苦苦哀求他们留下时的神情,才明白自己引起的痛苦有多深,给大家带来的悲伤有多浓,“罪恶”在心底不断升级。 二 关于“罚” ① 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 [ M] 李继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年 5 月第 1 版 .第 77 页 “罚”不只是法律的肉体惩罚,也有道德的精神惩罚。 而良心对人的真正谴责,是促使人从罪到罚到救赎的人性升华。 如果说阿米尔背叛友谊是他的罪的话,那么寻求 解脱之路便是对他的罚,而在罚中的痛苦是更为残酷的,阿米尔一再承受心理的拷问与折磨。 为了平息内在良心的谴责,逃避分裂状态,他试着寻找种种理由为自己的罪行辩解。 当人有罪后,不管你怎么辩解,你的良心并不会轻易放过你。 与其争辩、逃避,不如谦卑下来,决心悔改、补救,当人决志悔改之后,所有的心理负担才会消失。 所以,解除心理痛苦的最好办法就是认罪、救赎,甚至是自“罚”。 (一)“罚”的表现 在一个战火纷飞、罪恶横行的国家,法律是一定不完备的,更没有青天大老爷秉公执法,惩罚罪犯和罪恶是一件奢侈的事,而主人公却遭受 着罚的拷问。 罚的目的不是使人承受痛苦和折磨,而是一种救赎罪恶,挽救灵魂和减少预防犯罪的方式。 心灵的折磨 哈桑走后,阿米尔得到了他渴望的父爱,负罪的内疚感却一直伴随着他,无时无刻煎熬着他的心灵。 哈桑走后不久,苏联入侵阿富汗,阿米尔随父亲迁往美国,从此他与父亲开始了相依为命的新生活。 阿米尔慢慢长大,上了大学,在跳蚤市场邂逅了自己的爱情,也实现了自己的作家梦,走在人生辉煌的大道上。 然而,他的内心并没有真正平静,并没有从记忆里的愧疚和罪恶感里走出来。 当未婚妻向他讲出离经叛道的往事时,他心底涌现 的是羡慕和嫉妒,却没有勇气说出自己过往的罪行,仅只是在心里默数自己的罪恶。 结婚几年后,他们夫妻俩不会生育,想尽办法也于事无补,他只好把这归为是对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的报复,“也许这是我的报应,也许这是罪有应得” ①。 这样的惩罚让阿米尔难受也让他心安,报应是减少心灵痛苦的一剂偏方。 不过,报应终究不是治疗心病的良药,他的心始终处在矛盾重重的挣扎之中,渴望得到救赎。 父亲的朋友拉辛汗的一个电话让阿米尔看到了希望,拉辛汗告诉他:回到阿富汗,那里有让他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摆在阿米尔面前的是,要么继续过那种暗无天日,将沉重的 罪恶感继续背负的灰暗生活;要么挺起胸膛,直面自我,以一 ① 卡勒德胡塞尼 .《追风筝的人》[ M] .李继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年 5 月第 1 版 .第 183 页 个男人的勇气去弥补生命的缺口,阿米尔最终选择了后者。 自惩中的磨砺 经过深思熟虑,阿米尔决意冒着生命危险,重返被塔利班占领的危机四伏的喀布尔,去寻找“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于是,阿米尔重新回到阔别多年,满目疮痍的阿富汗。 时隔 20 多年后,阿米尔再次见到了拉辛汗,短暂的寒暄之后拉辛汗提到了哈桑。 一提到哈桑的名字,他的内心便感到一股刺痛,“那些久远的负疚和罪恶感再次刺痛了我,似乎说出他的名字就解除了一个魔咒,将它们释放出来,重新折磨我” ① ,刹那间, 阿米尔再次感受到空气的厚重感,使他无法自由呼吸。 随后,拉辛汗讲述了哈桑为保护主人的家园而死于非命,他虽然疯狂的吼叫,不愿相信这样的悲剧,但是当拉辛汗提出希望他带哈桑遗留下的儿子远离水深火热时,他仿佛又回到了 6 年前,自私、推诿、懦弱,不愿承担责任,他想到了在美国有妻子、房子、 事业、家庭,他不愿去一个战火纷飞的城市冒险。 而接下来拉辛汗说出的秘密让阿米尔晴天霹雳,那就是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 这个惊人的消息彻底摧毁了他自私、懦弱的屏障,亲情的引导让他决意做出点事补偿这个与自己一同成长的“弟弟”,救出哈桑的儿子,给他一个安稳的家,这是他必须要做出的补偿。 费尽周折,阿米尔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然而,索拉博已经成为恶人阿塞夫的玩偶,看到当年羞辱哈桑的阿塞夫再次羞辱哈桑的儿子,阿米尔选择了自己独特的救赎方式。 为了从已是塔利班长官阿塞夫那里把索拉博救回,阿米尔摆脱了少年时的胆怯,像 一个男人一样挺身而出,勇敢地迎接阿塞夫的不锈钢拳套,为了心中的哈桑,也为救赎曾经的罪过。 于是,当阿塞夫将他打得死去活来时,他哈哈大笑,因为他认为自己是罪人,终于在阿塞夫这里得到了渴望已久的惩罚。 当肋骨一根接一根地被阿塞夫打断时,当上唇被打裂,其位置和哈桑的兔唇一样时,他心里畅快至极,并感慨“我体无完肤,但心病已愈” ②。 阿米尔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救出绝境中的索拉博,并想尽一切办法,将索拉博带回美国。 温暖与呵护孤寂 在战争的阴影中成长起来的索拉博,遭受了家破人亡和性侵犯,曾被恶人阿 ① 卡勒德胡塞尼 .《追风筝的人》 [ M] .李继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年 5 月第 1 版 .第 196 页 ② 卡勒德胡塞尼 .《追风筝的人》 [ M] .李继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年 5 月第 1 版 .第 273 页 塞夫当成玩 偶,命他戴上铃铛跳舞取乐,把索拉博女性化,在穆斯林的世界里一个男人被女性化是莫大的耻辱。 所以索拉博虽然逃离了恶人的魔掌,痛苦的记忆并没有从他的心里消失,小小的心灵承载着对身体的厌恶和对悲惨世界的恐惧,一颗脆弱的心再也承受不起任何伤害。 可是,生活不是电影,它不会向着想象的发展。 为了让索拉博移民美国,阿米尔通过各种渠道去努力,费尽百般周折,他争取到的最好选择也只是把索拉博从新送进恤孤院,然后由他从恤孤院收养回家。 可谁知阿米尔曾给他的侄儿承诺过永远不会让他再回到恤孤院去。 当阿米尔和索拉博商量这件事时,索拉博浑身颤抖,泪如泉涌,不停地请求道,“求求你,别这样。 ” ① 这样的伤害,索拉博已无法承受,他选择了更为残酷的方式进行妥协 —— 割腕自杀。 尽管阿米尔及时发现送往医院抢救过来了,但索拉博的心灵再一次受到极大的创伤,已经麻木了,自己的情感需求任由外力支配。 即使后来索拉博不用去恤孤院直接移民美国,和阿米尔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但他对生活已经厌倦,不再相信承诺,不再相信任何人,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无言地屈服了,自闭是他难以化解的心结。 索拉博的心结不解,阿米尔的噩梦就不会结束,他的救赎之路就仍然还在漫长。 在黑夜里,“我清醒地躺着, 再次失眠,清醒、孤独地陪伴着我自己的心魔”② , 索拉博过着梦游般的日子,感觉不到痛苦,也体验不到快乐,可对阿米尔而言,这是无尽的折磨与痛苦。 尽管他热心地参与救助阿富汗的计划中,组织募捐活动,为自己的祖国尽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