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专题(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5 (续) 如何影响。 ( 1)与 r、 t和 g呈负相关关系。 ( 2)与 k呈负相关关系。 210()Rm Dk r r t r g k 专题一:货币理论基础、拓展及应用 36 (小结) 3个关键因素:中央银行决定的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决定的准备金率、个人决定的存款比例。 商业银行系统 存款比率 ( D/C) 基础货币 ( H) 准备金率 专题一:货币理论基础、拓展及应用 37 货币政策理论是指货币理论的政策应用,回答中央银行应该如何管理货币供给。 货币政策如何对经济产生作用。 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货币政策效应。 专题一:货币理论基础、拓展及应用 38 (一)最终目标 经济增长 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 国际收支平衡 我国把币值稳定作为主要经济目标。 在 《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人民银行法 》 的第三条中规定: “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 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 专题一:货币理论基础、拓展及应用 39 (续) (二)中间目标 标准: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 利率(凯恩斯主义的主张) 货币供应量(货币主义的主张) 准备金 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 准备金 法定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 存款比例 货币供给 利率 直接 专题一:货币理论基础、拓展及应用 40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 1)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地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差别比率(德国)和统一比率(中国、美国等) 作用剧烈、不能连续使用,不应是常用工具 专题一:货币理论基础、拓展及应用 41 (续) ( 2)再贷款和再贴现业务 再贴现政策就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 利用中央银行 “ 最后贷款人 ” 这一职能。 可以微调,但是中央银行较为被动、不宜连续使用。 专题一:货币理论基础、拓展及应用 42 (续) ( 3)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的行为。 优点:可以连续使用、主动性、可以微调。 缺陷:需要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作为基础、中央银行拥有强大的储备资产势力。 专题一:货币理论基础、拓展及应用 43 (续) (二)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针对个别部门、企业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政策工具。 消费信用控制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不动产信用控制 信贷配给 道义劝告 窗口指导 专题一:货币理论基础、拓展及应用 44 核心问题:货币政策的变动究竟通过哪些途径影响产出和物价的。 三类观点:传统的利率渠道、其它资产价格渠道、信贷渠道。 (一)传统的利率渠道 凯恩斯的利率传导机制理论 sM r I A D Y 专题一:货币理论基础、拓展及应用 45 (续) (二)其他资产价格渠道 概述:货币主义者对 “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传导机制 ” 的一个主要的反对意见是,它只考虑了一种资产的价格 —— 利率,而非许多种资产的价格。 货币主义者所强调的是一个通过其他相对资产价格以及真实财富将货币政策传导到经济的机制。 ( 1)汇率渠道 如果货币供应量增加,本国的短期名义利率将下降,在存在价格粘性的情况下,这意味着短期真实利率将下降,从而对本国货币的需求也将下降,本国货币就会贬值。 本国货币贬值使得本国产品比外国产品便宜,因而使净出口上升,最终导致总产量的上升。 专题一:货币理论基础、拓展及应用 46 (续) ( 2)权益价格渠道 托宾的 Q理论 托宾 Q=企业市值 /企业重置成本 托宾 Q理论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 20世纪 30年代 “ 大萧条 ” , 为什么降息也不能刺激投资。 这是因为,在大萧条时股票大跌,企业市值远低于重置 成本,资本家更多的选择收购现有企业,而不进行重新投 资。 ssM i P q I Y 专题一:货币理论基础、拓展及应用 47 (续) 财富效应( 莫迪利安尼的恒常收入效应 ) 这个传导机制在未来我国的货币政策研究和实践过程中, 需要得到重视。 房地产价格渠道 实质上,就是 “ 托宾 Q理论 ” 和 “ 财富效应 ” 中的 “ 股票价格 ” 更 换为 “ 房地产价格 ” ssM i P F C Y 专题一:货币理论基础、拓展及应用 48 (续) (三)信贷渠道 信贷可得性论 罗萨认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会影响商业银行的收益性 和流动性,因此,商业银行会根据资本收益状况,进行证 券买卖以调整资产结构。 ( L表示流动性, A表示可得性) 拉德克里夫报告 sM i L A Y 专题一:货币理论基础、拓展及应用 49 (续) 非对称信息论 流动性效应论 专题一:货币理论基础、拓展及应用 50 问题:讨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即对收入和物价是否具有影响。 以及哪些因素影响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专题一:货币理论基础、拓展及应用 51 (续) 专题一:货币理论基础、拓展及应用 52 (续) ( 1)政策时滞 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货币当局需要采取一定的货币政策到该政策行动最终发挥作用所需要的时间过程。 货币政策时滞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内在时滞是指从政策制定到中央银行实际上采取行动的时间过程。 它又分为:认识时滞、行动时滞。 外部时滞是指从货币政策付诸实施到主要经济变量(产出、物价等)达到预期目标的时间过程。 决策时滞、产出时滞 专题一:货币理论基础、拓展及应用 53 (续) ( 2)预期因素 根据凯恩斯主义的观点,货币供应量增加 —— 〉 利率下降 —— 〉 资产价格上涨、财富增加 —— 〉 物价上涨 —— 〉投资、产出增加。 预期学派认为,人们知道物价上涨和财富膨胀来自于中央银行货币投放的增加,而不是真实经济的总需求的增加,收入的增加能完全被物价上涨效应抵消,实际收入水平不变,因此货币政策效率无效。 专题一:货币理论基础、拓展及应用 54 (续) ( 3)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供给负相关,如果货币流通速度增加,而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未加以考虑,仍按以往的。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专题(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