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mw农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推进东方市新能源示范市建设。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合理制定水价,制定节水规划,推进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工 程。 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明确用地强度指标,严格控制总量,盘活存量,调整建设用地结构,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 减少单位产出能耗,建立健全用能权、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制度。 严格控制能源消耗,实施能耗强度和能耗总量双控。 七 、 近几年国家频繁颁布了与光伏发电有关的政策,从这一系列政策内容来看,国家扶持光伏行业发展的政策导向明确,且随着各项优惠政策的出台,包括规划发展目标、补贴标准、补贴期限、资金来源在内的一系 海南文昌 40MW 农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 14 页 列扶持光伏发电行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已基本完善,为大力发展光伏发电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因此该项目立足绿色 彩色玉米种植示范 及农光互补一体化发展,辐射带动农民增收并促进 农业 种植业 及 农光互补产业的 发展,当属政策大力扶持项目之列 , 具备政策可行性。 技术可行性 本项目 以高科技技术为先导,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的 有机农产品 种植及光伏大棚 技术和设备,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 , 由多名 农业种植专家及 太阳能光伏 领域 专家亲自主持研发和指导 , 在吸纳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 不懈追求更高质量。 项目建成后将紧跟国内国际先进技术发展脚步,不断缩短技术更新周期,对 施工 各环节进行全程质量控制,确保本项目技术水平的先进地 位。 选址可行性 该项目选址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地处热带北缘,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土地平坦,水陆交通方便,为生物繁衍生息提供了适宜的生态环境,适合大面积发展现代实施高效农业。 针对项目区内无任何工业污染和翁田镇常年经受台风灾害侵扰的实际,小的农业种植无法满足当地发展,同时为了更好地彰显本项目在节地、节水、节能、抗风和生态循环发展的综合效应,只有通过建设联栋抗风大棚种植,大力发展大棚农业经济。 管理可行性 本项目将根据项目建设的实际需要,专门组建机构及经营队伍,负责项目规划 、立项、设计、组织和实施。 在经营管理方面将制定行之有效的各种企业管理制度和人才激励制度,确保本项目按照现代化方式运作。 海南文昌 40MW 农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 15 页 项目公司自成立以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种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及运作模式,公司注重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分析结论 本项目项目的实施可有效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及农光互补一体化产业快速发展,带动项目当地就业,带动农民致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社会效益显著。 综合以上因素, 本项目建设 可行 ,且十分必要。 海南文昌 40MW 农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 16 页 第 三 章 市场分析 我国农业产 业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传统和基础产业。 随着我国农业的基础条件、投入程度、科技程度等的不断改良和进步,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使农民各方面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良。 但是,我国在农业发展中仍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挑战。 因此,增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实行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随着人口生育模式发生转型,人口和农村劳动力供给从剩余转向短缺,农业和工业、农村与城市之间争夺劳动力加剧,农业投入出现重大阶段性变化,农作物用工成本增加、单 位用工量减少、机械投入大幅增加。 农业要素投入的变化,使农业土地生产率增长趋于平缓,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 中国农业正在经历以劳动密集投入为主,提高土地生产率的传统农业类型向以机械化投入为主,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现代农业转型。 最早的宏观战略研究重要集中在对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生态农业的定义、内涵、理论以及技巧系统问题。 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主要围绕生态农业与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发展道路及对策等问题的研究。 经过学者的讨论研究大部分学者认为 :首先,生态农业在我国发展是必定趋势,发展 生态农业对荒野化治理、脱贫致富、食品安全、资源合理利用、土壤质量变更、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应对参加 WTO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等具有直接作用和重大意义。 其次,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寻求目标是既要保证生产和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又要掩护和建设好农业生态环境。 因此,中国生态农业本质上是生态与经济高度和谐的生产 海南文昌 40MW 农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 17 页 系统,是综合农业,其基础特点是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和可持续性。 再次,生态农业评价系统是衡量生态农业建设程度的基础和手段。 目前主要从经济、生态和社会 3 个方面构建指标系统,采用综合评价法,对生态农业的效果等进行评价。 综合评价法已经能够成为大家所认同的一种最广泛的方法。 评价指标系统重要包含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内容。 最后,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将朝着中国特点的现代化、市场化、知识化、生态化、可持续化相互融合与和谐的方向发展。 我国 农光互补 产业发展意义分析 能源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源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常规能源正在一天天的减少,全球有 20 亿人得不到正常的能源供应。 为此,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可再生能源,希望可再生能源能够改变人类的能源结构,维持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太阳能是最佳能源之一。 海南文昌 40MW 农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 18 页 雾霾等环境问题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敲响警钟;未来,太阳能源将稳步增长,成为主流能源。 光伏是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新型发电系统,光伏大棚棚顶由太阳能光伏组件和薄膜组成。 太阳能电池组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产生的直流电会储存到汇流箱中,再通过电缆传输到并网逆变器,转换成交 流电升压之后,并入国家电网成为生活用电。 海南文昌 40MW 农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 19 页 光伏发电板在发电过程中不消耗任何能源、不排放有害气体,有效利用大棚棚顶,无需额外占用土地资源,将农业生产和发电两者巧妙结合起来,既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又实现了光电转换,创造了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海南文昌 40MW 农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 20 页 我国 农光互补产业 发展前景分析 光伏农业大棚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发的电能转化为植物生长需要的光合有效辐射能,既满足了植物生长的需要,又实现了光电转换,增加了电力。 “光伏农业大棚”转变以往大规模太阳能发电的区域概念。 由于我国中东部地区是我国的主要粮食和农副产品的供应基地,传统上将大型太阳能发电系统建设的关注点放在我国西部地区。 “光伏农业”在不改变农用地性 质的同时,使大规模太阳能发电成为可能,这个现实有望改变人们对大规模太阳能发电区域布局的认识。 “光伏农业大棚的开发,对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三农”问题的解决也有重要作用。 目前,在国家可再生能源电价的补贴政策下,利润似乎有一定保证,但电网接入仍不够便利和快捷。 电网企业的接入条件虽然改进了许多,但便捷性等仍然需要提高,某种程度上对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产生了一定限制。 比如说应该允许一个业主的多点接入、就近低压接入。 目前一个项目只能给一个计量点,对于一个工厂的多个屋顶来说,几乎无法布置电缆。 由此看来,有关政策 的细节及执行亟需改进。 环保与健康,成为人类关注的重点,光伏农业作为一个综合产物,必将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 我 国太阳能资源状况分析 我国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理论储量每年达 17000 亿吨标准煤。 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非常广阔。 我国地处北半球,南北距离和东西距离都在 5000 千米以上。 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有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 大多数地区年平均日辐射量在每平方米 4 千瓦时以上,西藏日辐射量最高达每平方米 7 千瓦时。 我国太阳能总辐射年总量的空间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海南文昌 40MW 农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 21 页 根据《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 Q X/T 892020),以太阳能总辐射的年总量为指标,我国对太阳能的地域丰富程度划分为 4 个等级,如下表所示: 我国各地区的太阳能资源及分布 类型 地区 年日照时数 单位:小时 年辐射总量:千卡 /cm2年 1 西藏西部、新疆东南部、青海西部、甘肃西部 2800- 3300 160- 200 2 西藏东南部、新疆南部、青海东部、广东南部、甘肃中部、内蒙古、山西北部、河北西北部 3000- 3200 140- 160 3 新疆北部、甘肃东南部、山西南部、陕西北部、河北东南部、山东、河南、吉林、辽宁、云南、广东南部、福建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 2200- 3000 120- 140 4 湖南、广西、江西、浙江、湖北、福建北部、广东北部、陕西南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黑龙江 1400- 2200 100- 120 5 四川、贵州 1000- 1400 80- 100 福建 省年平均总辐射量主要在 3800~ 5400MJ/m2 之间,年平均直接辐射量在 1800~ 3000MJ/m2 之间。 在欧洲,太阳年总辐射量达到(芬兰的赫尔辛基)以上的城市太阳能利用率都很高,福建省年辐射总量远远超过此值。 全省太阳能总辐射时空分布图有如下特点: ( 1)空间分布特征为自东南沿海向内陆递减:莆田至诏安的沿海平原和岛屿是全省的最高值区域,年总辐射量 4780~ 5400MJ/m2;在两大山 海南文昌 40MW 农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 22 页 系武夷山和鹫峰山之间的闽江上游河谷盆地是全省的次大值区,年总辐射量 4640~ 4990MJ/m2;位于武 夷、鹫峰山、戴云山、玳瑁山和博平岭海拔较高的区域太阳年总辐射量最少,为全省低值区,量值介于 3800~4080MJ/m2 之间;其余区域年总辐射量介于 4080~ 4780MJ/m2 之间。 可见太阳总辐射量的空间分布受太阳高度角、地理纬度和地形共同影响,其中地形影响较为突出,具有平原、海岛辐射量较大,山区辐射量较小的分布特征。 ( 2)太阳总辐射量季节分布不均匀,辐射量从小到大分别为冬季、早春、秋季、前汛期、夏季。 以福州为例,累年各月平均总辐射量表明夏季辐射量为 MJ/m2,约占年太阳总辐射的 35%,前汛期 辐射量为860 MJ/m2,占年太阳总辐射的 %,其余三个季节辐射量相差不大,为 ~ MJ/m2,占年辐射总量的 %~ %。 ( 3)太阳总辐射的年际变化以自然变动为主,幅度较大, 20 世纪 70年代末期和 90 年代初期为太阳辐射的低值期;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前、80 年代中期及 90 年代末期之后至 21 世纪初均为高峰期,其中 2020 年之后为近几十年来的相对高值期,其变化周期为 6 年左右。 海南 省太阳能资源情况分析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 琼州海峡 与广东省划界,西临 北部湾 与越南相对,东濒 南海 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 菲律宾 、 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 海南省的管辖范围包括海南岛和 西沙群岛 、 南沙群岛 、中沙群岛 的岛礁及其海域。 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来有 “天然大温室 ”的美称,这里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 22~27℃ ,大于或等于 10℃ 的积温为 8200℃ ,最冷的一月份温度仍达 17~ 24℃ ,年光照为 1750~ 2650 小时,光照率为 海南文昌 40MW 农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 23 页 50%~ 60%,光温充足,光合潜力高。 海南岛入春早,升温快,日温差大,全年无霜冻,冬季温暖,稻可三熟,菜满四季,是中国南繁育 种的理想基地。 数据显示,海南年日照时数在 2400 小时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太阳能资源大省,在太阳能开发和应用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具有较大的可开发利用价值。 文昌 市太阳能资源情况分析 文昌市 是 海南 闽南文化 发源地,海南 文昌航天发射中心 所在地 ,是中国第四座航天之城,处于琼北综合经济区域 “一小时经济圈 ”、 “海澄文 ”一体化综合经济圈 [1] ,琼北重要的经济、文化、交通、科技、旅游区域中心之一。 文昌 属热带北缘沿海地带,具有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特点,属热带季风岛屿型气候。 光、水、湿、热条件优越,全年无霜冻,四季分明。 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