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kt_a甲醇精馏工艺设计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9 表 21 化工生产装置中各类工艺设备 ]13[ 所占投资的比例 装置 名称 工艺设备类别 搅拌设备 反应设备 换热设备 塔设备 合计 化工和石油化工 100% 煤油和煤化工 100% 人造纤维 100% 药物和制药 100% 油脂工业 100% 油漆和涂料 100% 橡胶 100% 作为主要用于传质过程的塔设备,首先必须使气(汽) 液两相充分接触,以获得较高的传质效率。 此外,为了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塔设备还得考虑下列各项传质效率。 此外,为了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塔设备还得考虑下列各项要求: ①生产能力大。 在较大的气(汽)液流速下,仍不致发生大量的雾沫夹带、拦液或液泛等破坏正常操作的现象。 ②操作稳定、弹性大。 当塔设备的气(汽)液负荷量有较大的波动时,仍能在较高的传质效率下进行稳定的操作。 并且塔设备应保证能长期连续操作。 ③流体流动的阻力小。 即流体通过塔设 备的压力降小。 这将大大节省生产中的动力消耗,以及降低经常操作费用。 对于减压蒸馏操作,较大的压力降还使系统无法维持必要的真空度 ]14[。 塔板的类型与选择 塔板是板式塔的主要构件,分为错流式塔板与逆流式塔板两类。 工业上应用以错流式塔板为主,常用的错流式塔板主要有下列几种。 ①泡罩塔板 泡罩塔板是工业上应用最早的塔板,其主要元件为生气管及泡罩。 泡罩安装在升气管的顶部,分圆形和条形两种,国内应用较多的是圆形泡罩。 泡罩尺寸分为Φ 80mm, Φ 100mm, Φ 150mm 三种,可根据塔径的大小选择。 通常塔径小于1000mm,选用Φ 80mm 的泡罩;塔径大于 2020mm,选用Φ 150mm 的泡罩。 10 泡罩塔板的主要优点是操作弹性较大,液气比范围大,不易堵塞,适于处理各种物料,操作稳定可靠。 其缺点是结构复杂,造价高;板上液层厚,塔板压降大,生产能力及板效率较低。 近年来,泡罩塔板已逐渐被筛板、浮阀塔板所取代。 在设计中除特殊需要 (如分离粘度大,易结焦等物系 )外一般不宜选用。 ②筛孔塔板 筛孔塔板简称筛板,结构特点为塔板上开有许多均匀的小孔。 根据孔径的 大小,分为小孔径筛板(孔径为 38mm) 和大孔径筛板(孔径为 1025mm) 两类。 工业应用中以小孔径筛板为主,大孔径筛板多用于某些特殊场合(如分离粘度大,易结焦的物系)。 筛板的优点是结构简单,造价低;板上液面落差小,气体压降低,生产能力较大;气体分散均匀,传质效率较高。 其缺点是筛孔宜堵塞,不宜处理易结焦、粘度大的物料 【 15】。 应予指出,尽管筛板传质效率高,但若设计和操作不当,易产生漏液,使得操作弹性减小,传质效率下降,故过去工业上应用较为谨慎。 近年来,由于设计和控制水平的提高,可使筛板的操作非常精确,弥 补了上述不足,故应用日趋广泛。 在确保精确设计和采用先进控制手段的前提下,设计中可大胆选用。 ③浮阀塔板 浮阀塔板是在泡罩塔板和筛孔塔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吸收了两种塔板的优点。 其结构特点是在塔板上开有若干个阀孔,每个阀孔装有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阀片。 气流从浮阀周边水平地进入塔板上液层,浮阀可根据气流流量的大小而上下浮动,自行调节。 浮阀塔板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制造方便、造价低;塔板开孔率大,生产能力大;由于阀片可随气量变化自由升降,故操作弹性大;因上升气流水平吹入液层,气液接触时间较长,故塔板效率较高。 其缺点 是处理易结焦、高粘度的物料时,阀片易与塔板粘结;在操作过程中有时会发生阀片脱落或卡死等现象,使塔板效率和操作弹性下降。 应予指出,以上介绍的仅是几种较为典型的浮阀形式。 由于浮阀具有生产能力大,操作弹性大及塔板效率高等优点,且加工方便,故有关浮阀塔板的研究开发远较其他型式的塔板广泛,是目前新型塔板研究开发的主要方向。 近年来研究开发出的新型浮阀有船型浮阀、管型浮阀、梯型浮阀、双层浮阀、 VV浮阀、混 11 合浮阀等,其共同特点是加强了流体的导向作用和气体的分散作用,使气液两相的流动更趋于合理,操作弹性和塔板效率得到进一 步的提高。 但应指出,在工业 应用中,目前还多采用 F1 型浮阀,其原因是 F1型浮阀已有系列化标准,各种设计数据完善,便于设计和对比 [16]。 而采用新型浮阀,设计数据不够完善,给设计带来一定的困难,但随着新型浮阀性能测定数据的不断发表及工业应用的增加,其设计数据会逐步完善,在有较完善的性能数据下,设计中可选用新型浮阀。 本设计应采用筛板塔。 提高传质速率是对传质设备性能的根本要求。 为此,应保证分散相的良好分散,两相的适当湍动和最大可能地接近逆流流动,以期获得大的传质面积、增大传质系数、提高传质推动力。 筛孔塔板的相对 生产能力为~ ,相对塔板效率为 ,操作弹性和压力降低,结构简单,成本为 ~【 17】。 与其他类型的塔板相比,选择筛板塔能获得更大的效率。 工艺流程简介 如图 22为连续操作的板式精馏塔 (C101)流程示意图。 原料液自塔 (C101)中部的适当位置加入塔内,塔顶冷凝器 (E103)将上升的蒸汽冷凝成液体,其中一部分作为塔顶产品(冷凝液)采出,另一部分引入塔顶作为“回流液”,在塔板上建立液层。 塔的底部装有再沸器 (E102),加热液体产生蒸汽回到塔底,再沿塔上升。 加料口将 精馏塔分成两段,上段为精馏段,加料口以下为提馏段。 在精馏段的各层塔板上,气相与液相密切接触,在温度差和组成差的存在下﹙传热、传质推动力﹚,气相进行部分冷凝,使其中部分难挥发组分转入液相;同时,气相冷凝时释放的潜热使液体部分汽化,部分易挥发组分转入气相中。 经过每层塔板后,净的结果是气相中易挥发组分的含量增高,液相中难挥发组分增浓。 只要精馏段有足够的塔板层数,在塔顶即可获得指定纯度的易挥发组分产品。 同理,只要提馏段有足够的塔板层数,在塔底可得到高纯度的难挥发组分产品 [18]。 塔内的每层塔板为一个气液接触单元, 若离开某层塔板的气相和液相在组成上达到平衡,则将这种塔板称为理论塔板。 从以上分析可知,为达到混合液的高纯度分离,除了精馏塔具有足够层数塔板以外,还必须从塔顶引入“回流液”和从塔底产生上升蒸汽流,以建立气液 两相体系。 因此,塔底液相回流和塔底上升蒸汽流是精馏过程连续进行的必要 条件。 精馏塔操作流程由精馏塔主体、塔顶冷凝器、塔底再沸器、回流泵及其他 辅助设备安装组合而成。 12 E103E105E102V101P101E104V102P102P103V103A106C101LMCWDLWLCWRSC下水道E101 工艺流程图 22 13 第 3 章 精馏塔设备的主要计算 设计任务和基本 的物性数据 本设计任务为分离甲醇-水混合物。 对于二元混合物的分离,应采用连续精馏流程。 设计中采用泡点进料,将原料液通过预热器加热至泡点后送入精馏塔内。 塔顶上升蒸气采用全凝器冷凝,冷凝液在泡点下一部分加回流至塔内,其余部分经产品冷却器冷却后送至储罐。 塔釜采用间接蒸汽加热,塔底产品经冷却后送至储罐。 (一天 24 小时,一年可连续工作 300 天) 进料组成 甲醇: 46% 水: 54% ﹙质量分数﹚ 分离纯度 塔顶甲醇含量≥ 95% 塔釜甲醇含量≤ 3% ﹙质量分数﹚ 塔板类型 筛板塔 操作 压力 常压 塔底加热蒸汽: 水文:水量充沛,一次水 tmax≤ 30 设计方案的确定及流程说明 3 万吨甲醇的精馏。 来自合成工段的粗甲醇首先与适量的软水混合,甲醇和水混合液经原料预热器加热至泡点后送入精馏塔。 塔顶上升蒸汽采用全凝器冷凝后,一部分作为回流,其余为塔顶产品,经冷却器冷却后送至贮槽。 精馏塔的物料衡算 原料液及塔顶和塔底的摩尔分率 甲醇的摩尔质量 AM =水的摩尔质量 BM =3 2 Fx 9 1 Dx Wx 原料液及塔顶和塔底产品的平均摩尔质量 FM =+() = 14 DM = +()  =WM = +()  =物料衡算 原料处理量 hk m o lF /6 9 8 0 0 7   总物料衡算 =D+W 苯物料衡算 WD  联立解得 D= W= 塔板数的确定 ①理论板层数 TN 的 相对挥发度的求取 由)1( )1( AA AA yx yx,再根据表 1[19]数据可得到不同温度下的挥发度,见表 32 表 31 温度 /℃ 液相中甲醇 气相中甲醇 温度 /℃ 液相中甲醇 气相中甲醇 摩尔分数 x 摩尔分数 y 摩尔分数 x 摩尔分数 y 100 15 表 32 温度 /℃ 挥发度 温度 /℃ 挥发度 78 66 所以   m 求最小回流比及操作回流比 泡点进料 :  Fq xx 68 32 )(1 32 )1(1   Fm Fmq xxy  故最小回流比为 minR = Dqqqxyyx =  取操作回流比为 R=2 minR =2= 求精馏塔的气、液相负荷 /h8 2 . 5 5 5 k m o l=6 3 . 2 1 2 1 . 3 0 6=RD=L  l / h14 5. 7 67 kmo=63 . 21 2 2. 3 06=1) D+(R=V  l/ h2 6 7 . 2 4 8 k m o=1 8 4 . 6 9 3+8 2 . 5 5 5=F+L= L39。 l/h1 4 5 . 7 6 7 k m o=V=V39。 求操作线方程 精馏段操作线方程为 1ny = 1RR nx + 1DxR = nx + = + 31 提馏段操作线方程 16 0 1 3 1 6 4 5 4 8 2 17 6 4 5 2 4 6 739。 39。 39。 139。  mmWmm xxxVWxVLy 32 采用逐板法求理论板层数 由1 ( 1)qq qxy x  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