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发电系统控制模型的建立和仿真分析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对于额定频率为 f 的交流发电机其同步转速 pfn /60 (124) 式中 p—— 发电机的极对数 ; n —— 同步转速 r/min。 ○11 风力发电机的全效率 风力发电机的全效率为风轮叶片接受风能的效率 1 、增速器的效率 2 、发电机的效率 3 、传动系统效率 3 等的积 4321 (125) XX 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 17 第二章 风力发电控制 系统 模型的建立 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工作的安全可靠性已成为风力发电系统能否发挥作用,甚至成为风电场长期安全可靠运行的重大问题。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尤其是一般风力发电机组控制与检测系统中 ,控制系统满足用户提出的功能上的要求是不困难的。 往往不是控制系统功能而是它的可靠性直接影响风力发电机组的声誉。 有的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的功能很强 ,但由于工作不可靠 ,经常出故障 ,而出现故障后对一般用户来说维修又十分困难,于是这样一套控制系统可能发挥不了它应有的作用。 因此对于一个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使用者来说 ,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必须认真加以考虑 ,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们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控制系统的设计,采取必要的手段使我们的系统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出故障或少出故障,并且在出故障之后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修复系统 ,使之恢复正常工作。 风力发电机组的基本控制要求 风力发电机组运行的控制要求 (1)控制思想 [3] ○ 1 定桨距失速型机组控制 风速超过风力发电机组额定风速以上时,为确保风力发电机组输出功率不再增加,导致风力发电机组过载 ,通过空气动力学的失速特性,使叶片发生失速,从而控制风力发电机组的功率输出。 ○ 2 变桨距失速型机组控制 风速超过风力发电机组额定风速以上时,为确保风力发电机组输出功率不再增加,导致风力发电机组过载,通过改变桨叶节距角和空气动力学的失速特性,使叶片吸收风功率减少或者发生失速,从而控制风力发电机组的功率输出。 ○ 3 控制功能和控制参数 节距限制、功率限制、风轮 转速、电气负荷的连接、起动和停机过程、电网或负荷丢失时的停机、扭 缆 的 限制、机舱对风、运行时电量和温度 的限制。 ○ 4 保护环节以失效保护为原则进行设计 自动执行保护功能:超速、发电机过载和故障、过振动、电网或负载丢失、脱网时的停机失败时。 保护环节为多级安全链互锁在控制过程中具有“与”的功能在达到XX 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 18 控制目标方面可实现逻辑“或”结果。 (2)自动运动的控制要求 ○ 1 开机并网控制 :当风速 10 分内的平均值在系统工作区域内,风力发电机组起动→软切入状态→机组并入电网。 ○ 2 小 风 和逆功率脱网 :机组在待风状态→ 10 分平均风速小于脱网风速→脱网→风速 再次上升→风机旋转→并网。 ○ 3 普通故障脱网停机 :参数越限、状态异常→普通停机→刹车→软脱网→刹机械闸→计算机自行恢复。 ○ 4 紧急故障脱网停机 :紧急故障 (飞车、超速、负荷丢失等 )→紧急停机→偏航控制( 90 度)→脱网→机械刹车。 ○ 5 安全链动作停机:电控制系统软保护控制失败→硬性停机→停机。 ○ 6 大风脱网控制: 10 分平均风速大于 25m/s 时→超速、过载→脱网停机→气动刹车→偏航控制( 90 度)→功率 下降后脱网→刹机械闸→安全停机→风速回到工作风速区后→恢复自动对风→转速上升后→自动并网运动。 ○ 7 对风控制:机组在工作风区→根据机舱的灵敏度→确定偏航的调整角度。 ○ 8 偏转 90 度对风控制:机组在大风速或超转速工作时→降低风力发电机组的功率→安全停机。 →当 10 分平均风速大于 25m/s 时或超过超速上限时→风力发电机组作偏转 90 度控制→气动刹车→脱网→停机。 ○ 9 功率调节:当机组在额定风速以上并网运行时→失速型机组→发电机的功率不会超过额定功率的 15%→过载→脱网停机。 ○10 软切入控制:软切入、软脱网→限制导通角→控制发电机端的软切入电流为额定电流的 倍→控制发电机端电压。 ( 3)控制保护要求 ○ 1 主电路保护:变压器低压侧三相四线进线处设置低压配电低压断路器→维护操作安全和短路过载保护。 ○ 2 过电压、过电流保护:主电路计算机电源进线端、控制变压器进线和有关伺服电动机 的 进线端均设置过电压、过电流保护措施。 ○ 3 防雷设 施及熔丝:控制系统有专门设计的防雷保护装置。 ○ 4 过继电保护:运行的所有输出运转机构的过热、过载保护控制装置。 ○ 5 接地保护:金属部分均要实现保护接地。 XX 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 19 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的结构原理 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目标 风力发电机组是实现由风能到机械能和由机械能到电能两个能量转换过程的装置。 风轮系统实现了从风能到机械能的能量转换,发电机和控制系统则实现了从机械能到电能的能量转换过程,在考虑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目标时应结合它们的运行方式,重点 实现以下目标: ( 1)控制系统保持风力发电机组安全可靠运行同时高质量地将不断变化的风能转化为频率、电压恒定的交流电送入电网。 ( 2)控制系统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对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参数、状态监控显示及故障处理完成机组的最佳运行状态管理和控制。 ( 3)利用计算机智能控制实现机组的功率优化控制定桨距恒速机组主要进行软切入、软切出及功率因数补偿控制对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主要进行最佳叶尖速比和额定风速以上的恒功率控制。 ( 4)大于开机风速并且转速达到并网转速的条件下风力发电机组能软切入自动并网保证电流冲击小于额定电流。 当风速在 4~ 7m/s 之间切入小发电机组(小于300kW)并网运行当风速在 7~ 30m/s 之间切入大发电机组(大于 500kW)并网运行。 主要完成下列自动控制功能: ○ 1 大风情况下当风速达到停机风速时风力发电机组应叶尖限速脱网抱液压机械闸停机而且在脱网同时风力发电机组偏航 90176。 停机后待风速降低到大风开机风速时风力发电机组又可自动并入电网运行。 ○ 2 为了避免小风时发行频繁开、停机现象在并网后 10 分内不能按风速自动停机。 同样在小风自动脱网停机后 5 分内不能软切 并网。 ○ 3 当风速小于停机风速时为了避免风力发电机组长期逆功率运行造成电网损耗应自动脱网使风力发电机组处于自由转动的待风状态。 ○ 4 当风速大于开机风速要求风力发电机组的偏航机构始终能自动跟风。 跟风精度范围177。 15176。 ○ 5 风力发电机组的液压机械闸在并网运行、开机和待风状态下应该松开机械闸其余状态下(大风停机、断电和故障等)均应抱闸。 ○ 6 风力发电机组的叶尖闸除非在脱网瞬间、超速和断电时释放起平稳刹车 作用。 其余时间(运行期间、正常和故障停机期间)均处于归位状态。 ○ 7 在大风停机和超速停机的情况下风力发电机组除了应该脱网、抱闸和甩叶尖XX 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 20 闸停机外还应该自动投入偏航控制使风力发电机组的机舱轴心线与风向成一定的角度增加风力发电机组脱网的安全度待机舱转约 90176。 后机舱保持与风向偏 90176。 跟风控制跟风范围177。 15176。 ○ 8 在电网中断、缺相和过电压的情况下风力发电机组应停止运行此时控制系统不能供电。 如果正在运行时风力发电机组遇到这种情况应能自动脱网和抱闸刹车停机此时偏航 机构不会动作风力发电机组的机械结构部分应能承受考验。 ○ 9 风力发电机组塔架内的悬挂电缆只允许扭转177。 /反向扭缆计数器超过时自动停机解缆达到要求时再自动开机恢复运行发电。 ○10 风力发电机组应具有手动控制功能(包括远程遥控手操)手动控制时“自动”功能应该解除相反的投入自动控制时有些“手动”功能自动屏蔽。 ○11 控制系统应该保证风力发电机组的所有监控参数在正常允许的范围内一旦超过极限并出现危险情况应该自动处理 并安全停机。 控制系统主要参数 ( 1)主要技术参数 ○ 1 主发电机输出功率(额定) ePKW ○ 2 发电机最大输出功率 KW ○ 3 工作风速范围 4 25 /ms ○ 4 额定风速 /eVms ○ 5 切入风速( 1min 平均值) 4/ms ○ 6 切出风速( 1min 平均值) 25/ms ○ 7 风轮转速 /minNr ○ 8 发电机并网转速 1 0 0 0 / 1 5 0 0 2 0 / m inr ○ 9 发电机输出电压 10%V ○ 10 发电机发电频率 50 Hz ○ 11 并网最大冲击电流(有效值) ○ 12 电容补偿后功率因数 ( 2)控制指标及效果 ○ 1 方式 专用微控制器 ○ 2 过载开关 690 ,660VA ○ 3 自动对风偏差范围 15 ○ 4 风力发电机组自动起、停机时间 60S XX 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 21 ○ 5 系统测量精度 % ○ 6 电缆缠绕 圈自动解缆 ○ 7 自动解缆时间 55min ○ 8 手动操作响应时间 5S (3)保护功能 ○ 1 超电压保护范围 连续 30 eS U V ○ 2 欠电流保护范围 连续 30 eS I A ○ 3 风轮转速极限 40 /minr ○ 4 发电机转速极限 1800 /minr ○ 5 发电机过功率保护值 连续 60 eS P KW ○ 6 发电机过电流保护值 连续 30 eS I A ○ 7 大风保护风速 连续 600 25 / minSr ○ 8 系统接地电阻 4 ○ 9 防雷感应电压 3500V 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6] 主开关合上后,风力发电机组控制器准备自动运作。 首先系统初始化检查控制程序、微控制器硬件和外设、传感器来的脉冲及比较所选的操作参数备份系统工作表,接着就正式起运。 起动的 第一秒内先检查电网、设置各个计算器、输出机构初始工作状态及晶闸管的开通角。 所有这些完成后,风力发电机组开始自动运行于风轮的叶尖本来是 90176。 ,现在恢复为 0176。 ,风轮开始转动。 计算机开始时监测各个参数、输入,判断是否可以并网,判断参数有否超过极限、执行偏航、相位补偿、机械制动或空气制动。 其中相位补偿的作用在于使功率因数保持在 至 之间。 风力发电机组的变距控制原理 (1)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方式 风力发电机组的变距系统主要包括两种控制方式,即并网前的速度控制与并网后的功率控制。 由于异 步发电机的功率与转速是严格对应的,功率控制最终也是通过速度控制来实现的。 变桨距风轮的叶片在静止时节距角为 90176。 ,这时气流对叶片不产生力矩,整个叶片实际上是一块阻尼板。 当风速达到起动风速时,叶片向 0度方向转动,直到气流对叶片产生一定的功角,风轮开始起运。 风轮从起运到额定转速,其叶片的节距角随转速的升高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 根据给定的速度参考值调整节距角,进行所谓的XX 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 22 速度控制。 当转速达到额定转速后电机并入电网。 这时,电机转速受到电网频率的牵制变化不大,主要取决于电机的转差,电机的转速控制实际上已转为功率控制。 为了优化功率曲线,在进行功率控制的同时通过转子电流控制器对电机转差进行调整,从而调整风轮转速。 当风速较低时,风轮转差调到很小 (1%),转速在同步速附近;当风速高于额定风速时,电机转差 要 调整到很大( 10%),使叶尖速比得到优化,使功率曲线达到理想的状态。 ( 2)变距控制 [7] 变桨距控制系统实际上是一个随动系统,变距控制器是一个非线性比例控制器,它可以补偿比例阀的死带和极限。 变距系统的执行机构是液压系统,节距控制器的输出信号经 D/A 转换后变成电压信号,控制比例阀(或电液伺服阀)驱动油缸活塞推动变距机构,使叶 片节距角变化。 活塞的位移反馈信号由位移传感器测量,经转换后输入比较器。 风力发电系统的控制策略 在风力发电控制系统中, 风轮机应 在转速极限和功率极限内 追求在最佳 Cp 目标曲线 附近运行 , 应当把动能转换作为设计策略 的重点加以规划 ;当 达到转速限值和功率标称值时 , 要及时准确的。风力发电系统控制模型的建立和仿真分析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人类生活必需的物质保证。 随着化石能源的日趋枯竭及人类生 存 环境的逐渐恶化,新的无污染接替能源 —— 可再生能源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 视。 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指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自然能源,这些能源既不存在资源枯竭问题,又不会对环境构成威胁。 可再生能源技术包括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各种技术。 国内外可再生能源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就是发电。
结论 .................................................................................................. 81 18 结论和建议 ............................................. 82 主要结论 ...............................
模具协会会员。 整体而言,台湾模具产业在这一阶段的发展,随着机械性能,加工技术,检测能力的提升,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台湾模具厂商供应对象已由传统的民用家电,五金业和汽机车运输工具业,提升到计算机与电子,通信与光电等精密模具,并发展出汽机车用大型钣金冲压,大型塑料射出及精密锻造等模具。 世界五大塑料生产国的产能状况 美国塑料 (原料 )的产量多年来一直雄居各国之首。 早在 80年代前期
8 偏转 90 度对风控制:机组在大风速或超转速工作时→降低风 力发电机组的功率→安全停机。 →当 10 分平均风速大于 25m/s 时或超过超速上限时→风力发电机组作偏转 90 度控制→气动刹车→脱网→停机。 ○ 9 功率调节:当机组在额定风速以上并网运行时→失速型机组→发电机的功率不会超过额定功率的 15%→过载→脱网停机。 ○10 软切入控制:软切入
面面积 fa fbf SdSSa /)4(2 221 mmmm /) (2 2222 注:翅片一般有一次翻边,且利用翻边保证均匀的翅片节距,则翅片根部外沿直径 mmmmddd fb ;又波纹片侧面积与平片侧面积误差很小,按平面计算。 ⅱ .每米管长翅片间管面面积 ba fffbb SSda /)( mmmm /0 2 9 )0 0 0 1 0
5MW)、美国 (11603MW)、印度 (6270MW)和丹麦 (3136MW)。 表 23 为 2020 年底全球前十大风力发电市场总装机容量及市场占有率。 欧洲是目前全世界风力发电发展速度最快 ,同时也是风电装机最多的地区。 2020 底欧洲地区累计风电装机容量为 7708 万 kW,约占全球风电总装机容量的 51%。 尽管 2020 年欧洲风电装机增长幅度有所放缓 ,年增幅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