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黄河大峡谷(渭南段)湿地生态旅游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境保护良好,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河滨湿地温泉湖泊型绿色生态旅游区。 拥有全国最大的黄河河滨湿地 — 黄河峡谷湿地;国内最大芦苇荡 —— 合阳洽川十万亩芦苇荡;有“华夏绝景”之称的洽川瀵泉七眼;拥有连绵不断古朴雄浑的地貌奇观 — 黄土峰林;有内陆最大的沙丘旅游资源 —— 十万亩沙丘景观;有“黄河三峡”之称娇养雄壮的山河胜景 — 韩城龙门、石门、孟门黄河三门奇观;有“中国之冠,世界罕见“的大荔育红矿泉水源地;有三河交汇奇景 — 黄、洛、渭湿地自然保护区;有黄河上唯一小于 90176。 的潼关“万里黄河第一弯”;有 黄河上最大的河心湿地草场滩涂 — 潼关黄河鸡心岛。 还有以历史文化名城、古“有莘国”、“沙苑文化”等为代表的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黄河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相辅助。 整个旅游区涵盖有黄河峡谷漂流、芦苇湿地观鸟、温泉沐浴度假、矿泉疗养健身、沙苑大漠风情探险、影视基地文化休闲观光、民俗节庆采风、自然生态科普教育等内容的国家级精品生态旅游区。 项目区物质资源十分丰富。 野生动物 300多种,受国家保护的丹顶鹤、黑鹳、青羊、大天鹅等 23 种珍禽异兽驰名全国,其中洽川河滨湿地景区有 11 种国家一、二级珍稀鸟类,成群繁衍栖息,被国家科委 列为珍稀鸟类重点保护区。 人工饲养的畜禽 20 余种,其中秦川牛、关中驴、奶山羊等量大质优。 野生植物 2500 多种,农林作物 87种,尤以小麦、玉米、豆类、苹果、酥梨、棉花、花生、蔬菜、烤烟、花椒、西瓜等最为丰富。 该景区内生态系统、植物类型和物种呈多样性,是人们进行学习、研究、考察的宝地,同时珍稀鸟类观赏,生态农业观光等旅游特色项目开发潜力巨大。 第五章 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渭南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渭南市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特别是进入“九五”以来,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势头,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资源的开发 建设日益加强,旅游产业初具规模,已基本形成“食、住、行、游、购、娱”配套服务体系。 旅游资源开发取得显著成效 “九五”期间,渭南市先后建成大中型旅游建设项目 70多个,华山作为全市旅游业发展的“龙头”,经过重点开发建设,公路进了山,索道上了北峰,山下建了宾馆、饭店,山上通了光缆,窄处新修了复道,险处加固了护栏,服务设施得到改善,游客人数日渐增多,成为全市旅游业的新亮点。 渭北人文旅游景区(点)作为我市旅游业发展的第三阶梯,韩城党家村、普照寺、司马祠墓、蒲城桥陵、泰陵等景区点的开发建设也已取得较大突破。 “九五”末,全市建成一定规模的旅游景区 5个,旅游景点 120余处;形成旅游线路 3条,以华山为“龙头”的南山、东水、北人文的市域大三角旅游环线初显雏形。 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经过“九五”期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全市旅游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总值已达 60多亿元;旅游服务网络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有国际国内旅行社 17 家,比“八五”期间增加了 1倍,居全省第二位;旅游涉外饭店 28家,其中二星级以上宾馆 15家,另外还有 80余家具有较高档次的宾馆,标准床位 ,综合接待服务已具有一定实力;全市各大旅游景区均实现了 二级公路网化,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齐备。 旅游产业队伍迅速壮大 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全市旅游产业队伍日益壮大,在扩大社会就业范围和缓解就业矛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调节作用。 “九五”期,全市旅游行业直接从业人员达到 ,据测算,旅游间接从业人员达 11万人。 旅游收入实现快速增长 “九五”期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共计 ,旅游业收入 亿元,并且以每年 47%的平均速度迅猛增长。 2020年,全市共接待中外游客 37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达到 亿元,成为市域经济 新的增长点。 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旅游景区、景点开发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或总体规划水平不高,执行不力,造成盲目开发或同类型重复低水平建设; 旅游产品开发速度滞缓,投资渠道单一,导向资金投入和市场引进资金缺乏,导致优秀资源长期处于待开发状态; 新产品开发深度不够,精品少、产品文化品位低,不能满足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 旅游管理体制与发展大旅游的矛盾突出,产品多头管理,责权不清,缺乏各景区的配套协作,互相支持力度差; 旅游管理人才与专业导 游缺乏,引进人才的力度不足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市场营销缺乏现代大营销战略,宣传力度不强,也影响了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进程。 第六章 旅游资源支持系统分析 项目区域旅游资源总体特征 根据《渭南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2020— 2020),渭南市旅游资源的总体特证是:旅游资源分布广,数量大,类型多,品位高,同属资源分布相对集中。 生态旅游资源是全国垄断性资源。 全市现有旅游文物资源 5456 处,列入文物保护的382 处,馆藏文物 21025 件;资源分布呈南山、东水和北人文的大三角格局 ,项目区黄河湿地生态文化旅游区资源分布兼具东水与北人文两大资源特征,优势地位突出。 旅游资源质量等级 项目区旅游资源质量等级划分: 依据《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对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区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实体质量评价,分出一级 43 处,二级41 处,三级 45处。 详见附表: 质量等级 景点景区一级 二级 三级韩城龙门—太史祠黄河大峡谷、龙门、石门、梁山、黄河湿地、司马迁墓和祠、魏长城、普照寺、文庙、城隍庙、党家村古民居群孝义关帝庙、金城古街、五营庙、金塔、毓秀桥、大禹庙、三义庙、禹门洞穴遗址、龙门山、法王庙、龙门擎天柱、观音洞、莲花洞、凿开河、雷寺庄林场、艘工庙、花椒生态林河渎碑、挟荔官遗址、芝秀桥、彰耀寺、太史故里、司马祖茔、汉太史遗祠、汉冶铁遗址、圆觉寺、荒岁歌碑、庆善寺、八路军东渡抗日纪念碑、龙门渡、法王墓、十子夏祠、龙门铁索桥、五子登科柏、少梁城遗址合阳洽川湿地景区处女泉、王村瀵、夏阳瀵、千亩荷花池、黄河滩涂原始湿地、千倾芦苇荡、珍稀鸟类、黄河漂流、帝喾陵、四圣母庙、曹全碑、福山建筑群秦驿湖、森林公园、万亩鱼池、罗非鱼工厂化养殖、田园风光、伊尹耕莘处、商鞅墓、太姒墓、夏阳古渡、韩信城、子夏石室渤池瀵、西鲤瀵、古有莘国、抽黄一级站、抽黄二期工程、莲花山、秦驿山、天柱山、金凤山、广济寺、明山、抽黄总干渠、黄河防护堤、飞箭奇观大荔沙苑景区古沙苑文化遗址、大荔猿人遗址、岱祠岑楼、清代丰图义仓、金龙高塔、珍稀鸟类保护区、岱祠遗址、华原黄河湿地、内陆沙漠风光黄河牡丹影视基地、牡丹园、渭河滩涂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洛河古渡、大荔育红矿泉喷流井观、矿泉沐浴古埝城、洛河干渠、文化馆、雷北农庄、三河口潼关黄河景区古潼关城遗址、城门关楼、万里黄河第一湾、鸡心岛、风陵古渡、古战场遗址、十二连城、黄河湿地、泉湖景观、黄金探秘、潼关鲶鱼汤宋代冶金遗址、三河口、十里金市、古矿洞杨震墓祠、女娲陵寝、马超刺曹古槐、古潼关东门、博物馆、南塬大战遗址、佛头山四景区资源质量等级划分与分布表 第七章 建设项目区域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 客源市场的基本特征及成因 项目区域客源市场的基本特征:客源主要以西安、太原北京和洛阳等中心省会城市旅游者为主,以周边地区和境外游 客为辅,以东南沿海为重点开发客源市场,游客一般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旅游消费需求较强。 形成原因:项目区是以黄河为背景的生态文化旅游区,地处秦晋豫三省交界处。 由于对母亲河独有的情愫,以及对黄河峡谷奇特资源的关注是游客主要的游历始因,同时项目区四区段各具风情的景观与周边众多热点景区在资源类型上有较强的互补性,主要产品特别适宜于周末和短期旅游,既满足游客游历山水的需要,也达到休闲度假观光的目的。 旅游市场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渭南市 19902020年旅游接待统计资料,以及陕西黄河大峡谷湿地旅游项目 市场分析,影响旅游市场的因素主要为: ① 项目的策划、建设和服务水平; ② 交通状况及与周边景区的空间组合因素; ③ 价格及促销因素。 项目区域的市场分析和市场定位 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背景状况 在新世纪之初,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国际旅游方面:中国做为世界上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更加鲜明和突出,加上有力的宣传促销和业界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020 年,入境旅游者达 8700 万人次,比2020 年增长 %;其中入境过夜者 3300 万人次,比 2020年增长 %;旅游外汇收入 185亿美元,比 2020 年增长 %。 国内旅游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加上双休日、黄金周和带薪休假制的实行,国内旅游人数大幅度增加。 2020 年,国内旅游者 ,比 2020年增长 %;国内旅游收入 3500 亿元人民币,比 2020年增长 %;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 4960亿元人民币,比 2020 年增长 %。 从全国范围来看,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在大多数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基础都取得了很大进展,旅游产业也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具备了 较强的接待能力,旅游业已发展成为许多地区的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 今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繁荣,旅游市场特别是国内旅游市场将继续扩大,旅游业也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发展,这为渭南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西部大开发与渭南市旅游业的发展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挖掘西部地区的潜力,发挥西部地区的优势,形成西部地区的特色产业。 无须赘言,西部地区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经济不发达或欠发达,但是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旅游业又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带动性显著等特点。 因此,在西部地区大力 发展旅游业,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国民经济优势,使旅游业成为率先突破的先导产业,进而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就成为西部地区实施大开发战略的必然选择和明智之举。 西北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发祥地。 一般来说,人们习惯于以西安为起点,从东向西将西北地区划分为三个各具特色的旅游区。 一是以西安为中心的关陇旅游区,这个旅游区既有远古、周、秦、汉、唐的历史文物,又有 20 世纪的革命遗址;二是甘、宁、青的黄河上游旅游区, 这个旅游区既有塞上江南景色,又有牧区草原风光;三是河西走廊 — 新疆旅游区,这个旅游区既有体现中华文化西进或域外文化东 传的遗迹,又有能反映古丝绸之路的旧地。 上述三个旅游区,集山川林泉、大漠草原、古城名寺和宗教文化为一体,具有强大的旅游吸引力。 渭南地处关陇旅游的范围,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特别是黄河大峡谷生态旅游资源极具特色,可弥补关中旅游区产品的不足,极大地完善该地区的旅游产品结构。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渭南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每年以 47%的增长速度向前发展,自 1978— 1998 年 20年间旅游收入由 85万元猛增至 98 年的 亿元,翻了 9番, 2020 年达到了 ,仍保持较高的增长率;目前已发展为陕西旅游的东 部支撑点,三角大环线局势已成雏形。 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中,渭南旅游业的发展市场潜力巨大。 客源市场定位 ① 根据客源市场的基本特征,结合旅游经济理论分析,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800 美元 /年,约 6000元人民币时,国内旅游开始兴起。 以西安市为例:西安市是全国旅游热点之一,也是项目旅游区最大的客源市场。 按照行政区划,西安市市区、临潼区、长安区、阎良区、周至县、户县组成,总人口 750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 8000元人民币 /年,人均旅游消费 170 元人民币 /年。 以上数字表明,西安市居民已处于大规模外出旅游的阶段,但人均花费较低,绝大多数为几天的中短距离旅游。 从旅游需求类型上看,西安市属于繁华、拥挤、嘈杂的西部大都市。 随着工作压力增大和生活节奏加快,广大市民迫切需求寻找一个回归自然、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场所,到西安周边去旅游,自然而然就成为很多西安市民的共同选择。 近几年来,西安市民掀起的宁夏沙湖旅游热、汉中和安康旅游热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项目区的旅游资源类型与西安市民的旅游需求相适应且距离适中,如果开发一个湿地生态型的旅游产品,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及温泉的保健疗养功能,自然相结合,一定会成为一个极富特色的 综合旅游区,成为西北地区的一条热线,吸引大批游客来黄河大峡谷旅游。 西安市有 750 万人口,非农业人口占 40%,约为 300 万;农业人口占 60%,约占 450万。 根据国家旅游局 1999年的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结果,非农业人口的年出游率为 145%,农业人口口的年出游率为 25%,照此计算,西安市市民的年出游人数约为 万人次。 再根据国家旅游局 1999 年的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结果,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宗教朝拜为目的的旅游者约占旅游者总数的 45%。 照此计算,西安市每年可有此类旅游者约 万人次。 2020 年,来项 目区旅游者为 55 万人次,其中西安市的城乡居民为 30 万人次,约占西安市旅游者总人数的 12%。 如果宣传促销策略得当,激发更多的西安市民来项目区旅游是完全可能的。 这样就会在当地形成较大规模的旅游热潮,促进当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并取得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渭南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