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日照 根据 市气象站历年的观测,本区年平均气温 ℃ ,极端最高气温 ℃ ,极端最低气温- ℃ ;一年中冬季最长,计 150天左右,约占全年的 % ,夏季短,计 45 天左右。 本区日平均气温 ≥0℃ 的年积温为 ℃ , ≥5℃ 的年积温为 ℃ ,≥10℃ 的年积温为 ℃ , ≥15℃ 的年积温为 ℃。 年平均日照 28252960h,日照率为 64%66%。 冬季日照时间短,夏季日照时间长, 58 月每月日照时数都在 300小时以上,一日最长实际日照可达 小时。 降水和蒸发 本区年均降水 ,蒸发潜量 2020mm 左右,最大年降水量,最小年降水量 ,年均降水日数 134 天。 本区初雪日11 月下旬,终雪日为翌 年 3 月中旬,年均降雪期约为 140 天,冬季积雪深度一般为 1015cm。 霜期与冻土 本区初霜期为 9 月 29 日,终霜期为 5 月 3 日。 地表约在 10 月底冻结,解冻期约在 4 月初,冻结期约为 180- 190天; 11 月至翌年 3 21 月平均气温在 0℃ 以下,最大冻土深度 120cm。 无霜期 148152天。 风天 冬春多风是本区气候的特点之一,多为东风,历年平均风速为 米 /秒。 四、土壤条件 湿地土壤类型多样,随水分条件和植被状况的不同而变化,各土壤类型多呈斑块状交错分布,湿地的主要土壤类型如下: 棕钙土:斑块状分布 在湿地内,以洪积和洪积-冲积母质为主,剖面中砾石含量在 5%以上,腐殖质含量少,钙积层部位高,一般在20 厘米左右。 全剖面呈碱性反应,分丘陵棕钙土、灌溉棕钙土、灌溉耕作棕钙土三个亚类。 草甸土:主要分布于切木尔切克乡以西古河流域冲积区和红墩乡阔克萨孜、阿拉哈克乡西戈壁下部的碱性草甸上,母质为冲积物,土壤质地较细,但沙性大。 由于冲积时期的不同,有些存在于高阶地上,有些存在于低阶地上。 该土有机质含量丰富,一般为 %,最高可达 2%3%。 土体较干旱,剖面有锈斑层,分灌溉草甸土和盐化草甸土两个亚类。 风沙土:分布在 湿地靠近阿拉哈克乡和喀克乡一拉希力侧,分流动风沙土、荒漠风沙土和灌溉风沙土三个亚类。 潮土:分布在湿地靠近沼泽的平坦地段,分布较广。 分灰潮土、普通潮土和盐化潮土 3个亚类。 沼泽土:分布在湿地的低洼积水区域,分草甸土和苏打盐土两个 22 亚类。 五、水文及湿地环境 湿地是 市西南部的沼泽水网区,克兰河水、阿拉哈克河水均泻入此沼泽内。 每到仲春季节,雪山融化,河河水暴涨,大量的洪水倒灌入 湿地,形成浩瀚的水域景观。 河发源于 山南簏富蕴县境内的加勒格孜峰,在 市是一条过境河,自东向西横穿南部平原,年径流量 亿立方米。 每年倒灌入 湿地的洪水超过300 万立方米。 克兰河是 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 东北部的乌尔莫盖提达坂,大、小克兰河在洛海图汇合后叫克兰河。 河流出山口后,经红墩乡克孜尔加的大拐弯,折向西流,流散于湿地后,在克兰奎汉处汇入 河。 每年平均径流量 亿立方米。 克兰河另有三条支流,分别是汗德尕特河、切木尔切克河和阿拉哈克河。 汗德尕特河发源于铁木尔巴坎山一带,流经汗德尕特蒙古族乡,在喀拉苏一带汇入克兰河,年径流量。 切木尔切克河发源于前山区的苏卡拉萨依,流经切木尔切克乡灌区,至巴里巴盖后汇入克兰河,年径流量。 阿拉哈克河发源于前山区的库尔图一带,流经塔尔浪盆地至阿拉 23 哈克乡,下游无固定河床,在 一带汇入克兰河,年径流量 亿立方米。 湿地位于 市区的西南部,克兰河水、阿拉哈克河水均泻入此沼泽内,( 河水在洪水期也倒灌于此)。 本区密生芦苇群系和香蒲群系等水生植物。 沼泽区内有天鹅、白鹭、鸬鹚以及细鳞鲑、西伯利亚鲟、小体鲟、白斑狗鱼等珍贵鱼类。 六、生物资源 湿地位于我国温带荒漠区,基本植被类型以荒漠灌丛为主,但是,随着 河及其支流克兰河的河流水分的漫灌输入,在 湿地内形成了面积广泛的沼泽湖泊,为水生、中生性植被的发 育创造了条件。 同时,由于 湿地在整个范围内微地形的变化,形成了整个湿地内水分分配不均,形成了从水生植被类型到荒漠植被类型的一系列演替序列:在靠近河道凹陷较深的地段,形成了浅水沼泽和湖泊,水生植被发育;较浅地段由于河流水分补充的季节性特点,形成了面积广泛的草甸植被和草原植被类型;在地势更高的地段由于水分供应更加困难,形成了荒漠灌丛和盐生灌丛植被类型,在湿地西北部边缘地带,由于靠近前山区,距离河道更远,水分补充更为困难,形成了垫状灌木、半灌木荒漠植被类型。 在湿地南部 的额河河岸两侧,由于在每年洪水的季节性漫灌和主河道及其支叉水分的侧渗,维持了两侧河岸较为充足的水分,使得杨柳科天然林得以正常生长和发育,形成了 24 隐域性的河岸森林植被类型,林地下草本植被发达;在靠近额河河岸许多空旷地段,由于人为漫灌措施和放牧的破坏,乔木生长困难,发育为草原植被类型;随着河流改道及漫灌强度、频率的改变,远离河道的森林植被不断衰老死亡,加上人为的破坏砍伐,在部分地段不断稀疏,形成无林地,此时草本植被盖度也不断降低,在地表淤积的细沙活化,在风力作用下就地起沙,形成沙垄、沙丘景观类型,在此环境下沙漠灌 丛得以发育,形成了沙漠植被类型。 可以看出,尽管湿地的地形较为平坦,由于微地形的变化和河流水分的分配不均,形成了从旱生、超旱生的荒漠植被类型到水生的之辈类型等一系列植被类型。 湿地植被类型划分为 7 个植被型组, 15 个植被型, 46 个群系。 据统计, 湿地自然保护区共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254种,其中有鱼类 1 纲 5 目 8科 22 种;两栖纲 1目 1 科 1 种;爬行纲1 目 3 科 12种;鸟纲 14 目 36科 183种;哺乳纲 6 目 13科 36 种。 七、社会经济条件 行政区域 湿地位于 市西南部,行政区域上属 鄱阳湖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地区 市管辖,总面积 30667hm2。 湿地涉及阿拉哈克乡、喀拉希力克乡、萨尔胡松乡、切木尔切克乡、拉斯特乡和北屯国营林场。 各乡镇都执行一级政府行政职能。 人口数量与民族组成 25 湿地周边的五个乡和一个国营林场,总户数 7979 户,人口 39210人,总面积 万 hm2。 湿地周边的五个乡均以牧业为主,牧户约 2529户,牧业人口 14075人,劳动力 11523 人。 湿地地处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区,周边居民以哈萨克族为主,有 4393户,约占总人口的 55%,维吾尔族 175 户,约占总人口的 2%,此外还有汉、蒙、回、维吾尔、藏、布依、东乡、柯尔克孜等民族。 多数从事牧业生产,牛、羊、马等各类牲畜共约。 北屯林场现有职工 98人,其中在职职工 59 人,离退休人员 39 人;在职人员中,干部 18 人,工人 41人;干部中,行政干部 2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 %,技术干部 6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 %;工人中固定工 41人,占 %。 根据调查统计,湿地内季节性居住人口共 有 408户 2433人,分别隶属于拉斯特乡、喀拉希力克乡、阿拉哈克乡、 渔场四个乡镇;平均人口密度 /km2。 其中季节性居住在保护区内部的居民 253 户,保护区边缘地带居民 155户。 保护区内人口以哈萨克族为主,有少数汉族和蒙古族,主要在冬半年从事畜牧业生产。 交通、通信、能源 湿地管理站设在 市,距保护区中心管护站 75公里,距离乌鲁木齐市 700公里。 湿地东有 市-北屯镇的 216国道;北有 市-布尔津的 217 国道;西 有北屯镇-布尔津的省道;保护区内有一条从一八一团至盐池乡 20 公里长的乡道; 26 其余均为简易牧道。 据统计, 2020 年 湿地周边五乡共有通信线路总长度346km,其中中继线路 186km,中继光缆线 80km,固定电话 3761部,客货车 538 辆。 湿地管理站现有电话 2 部,吉普车 1辆,中心管护站有电话 1部,其它管护点没有配备电话和交通工具。 湿地及周边社区有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利用太阳能尚不普遍,牧民利用风力发电的风气正在形成。 目前,农牧民的生活能源仍以烧煤为主,兼烧薪炭,生活用电源自农十师或一八 一团的水力发电。 湿地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现有输电线路 ,变压器 1座,另有风力发电机 3 台。 四、地方经济 湿地周边涉及的五个乡和一个林场, 2020 年 社会经济状况见表 31。 表 3- 1 湿地保护区周边社区社会经济状况统计表 社区名称 户数 民族(户) 总人口(人) 牲畜存栏(只) 年 人 均收入( 元) 哈萨克族 维 吾 尔族 其他民族 阿拉哈克乡 1944 1536 56 352 9582 78600 2847 27 社区名称 户数 民族(户) 总人口(人) 牲畜存栏(只) 年 人 均收入( 元) 哈萨克族 维 吾 尔族 其他民族 喀拉希力克乡 1109 713 13 383 5171 55800 2830 萨尔胡松乡 774 758 1 15 5297 54063 2741 切木尔切克乡 2450 889 36 1525 13500 100000 2850 拉斯特乡 1702 497 70 1135 5660 15300 3383 北屯林场 61 13 2 46 248 642 9600 五、历史沿革 鄱阳湖 湿地 位于 市西南部的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区乡制期间隶属于第四区的阿拉哈克乡和苛苛苏乡; 1958年人民公社制期间,划归盐池人 民公社、盐池公私合营牧场、克木齐公私合营牧场和切尔克齐公私合营牧场, 1984 年实行社改乡,建成 28 沿用至今的阿拉哈克乡、喀拉希力克乡、萨尔胡松乡、切木尔切克乡。 2020 年 9月经 鄱阳湖 人民政府文件新政发( 2020) 119号文批准成立“鄱阳湖 自治区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 第二节 湿地资源条件 一、土地或资源的权属(法定权属与实际权属) 鄱阳湖 湿地的全部土地和自然资源属国有资产,湿地自然保护区成立之前全部归 市林业局管辖,湿地内所有土地全部换发了林权证,其中为湿地自然保护区确定发证面积 30667hm2,文件号为:新政发( 2020) 119号。 湿地保护区四周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纠纷。 二、土地现状与利用结构 区内林业用地 ,占保护区总面积的 %,林业用地中,有林地几乎全为天然林,面积 hm2,占 %,宜林沙荒地 hm2,占林业用地的 %;非林业用地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 %,其中 ,占非林业用地的 %。 三、湿地资源条件 鄱阳湖 湿地涵盖了河流、湖泊、草甸、荒漠、水域 或高山等一起构筑成复杂多样的生态类型,其生态类型可划分为荒漠绿洲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绿洲农田生态系统、沙漠边缘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前山退化草原生态系统等。 湿地生态系统又可细分为淡水草 29 本沼泽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淡水木本沼泽生态系统和河漫滩湿地生态系统。 其地理位置独特,地貌类型复杂,自然景观完整,生态系统多样。 湿地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南面遥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北部直面高耸的 山脉,周缘被山前荒漠所包围;湿地地势较低,是克兰河地表径流的散失区和 河的汛期洪水倒灌区。 湿地的沼泽与水生植被丰富多彩,深水区分布着荇菜群系、睡莲群系和狐尾藻-眼子菜群系等;浅水区以芦苇群系为主,亦有一定的香蒲、水葱、黑三棱及慈菇-泽泻群系。 湿地的草原-草甸植被面积较大,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段为芦苇-禾草群系、拂子茅群系;相对干旱的地段主要是芨芨草群系和冰草群系,局部区段分布着成片的大叶补血草、盐生鸢尾等珍贵野生花卉。 湿地的河岸林主要分布在 河和克兰河河谷,以杨柳科树种为主,主要有额河杨群系、银白杨群系、银灰杨群系、黑杨群系、白柳 群系和灌木柳群系。 在保护区的周缘地区,分布着荒漠灌丛和灌草丛,主要代表群系有:铃铛刺群系、甘草群系、苦豆子群系、白刺群系和胡杨群系。 湿地丰富的食物资源和芦苇沼泽良好的庇护条件,为许多鸟类如大鸨、小鸨、波斑鸨、灰鹤、红嘴鸥、渔鸥、白鹭、鸬鹚、野鸭及鹈鹕、大天鹅、黑鹳等提供了极好的繁殖和歇息地。 湿地共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9种,即紫貂、黑鹳、大鸨、小鸨、。鄱阳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 式中, KK ——可靠系数, KK ≥; (3).maxBI ——B 母线处在系统最大运行方式下发生三相短路时的短路电流。 保护电流按照上式整定后,就可以保证在母线 A 处安装的电流保护 1的选择性了。 如果不计保护装置本身和断路器的动作时间,则保护可以无延时动作,故称此套电流保护为无时限电流速断保护,或称电流 I 段保护。 电流 Ⅰ
关键。 与输电网相比,配电网的网络结构有着明显的差异:配电网的网络呈现辐射状,在正常运行是开环的,只有在倒换负荷或发生故障时才有可能出现短时环网运行或多电源运行的情况;配电线路的总长度较输电网络要长且分支较多,配电线的线径比输电线细,导致配电网的 R/ X 较大,无法满足 ijG ijB 的 PQ 解耦条件,所以在输电网中常用的快速解耦算法在配电网中难以收敛;由于配电网络直接面向用户
. 88 附录 2 电算结果 ...................................................................................................... 95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1 第 1章 绪论 设计项目简介 拟于哈尔滨 市某住宅小区新建若干高层住宅,层数为 12 到 18 层。
服 务 部总 监 图 21 组织结构图 业务流程分析 业务流程图主要包括客户信息管理、客户信用度管理、客户满意度管理以及呼叫中心管理四个部分。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11 客户信息管理业务流程图 客 户 信 息 管 理 业 务 流 程 图客 户 信 息 服 务 部前 厅 部 或 餐 饮 部 市 场 营 销 部客 户开 始相 关 行 为 产 生是 否 为 新 客 户记 录 客 户 信 息 与相 关 行
2200 米 2 白沙河庙坝防洪重建及河道疏浚工程 左岸防护堤 320米,右岸防洪堤 50米,疏浚泥石 5800立方米 3 猫岩峡口段疏浚 长 1800米,疏浚泥石方 158350立方米 4 虹口乡高原村高原大桥防洪堤建设 长 2018米,峡谷口建底格 兰栅坝 1座,山坡脚见截洪沟 1条及 2 处钢筋砼暗涵 污水管网建设 污水管网建设 新建钢筋砼污水管 D600 为 6874 米、 D500为
数量 备注 1 总用地面积 m2 2 总建筑面积 m2 4100 其中 库房 m2 3300 生产辅助 m2 300 管理用房 m2 300 附属用房 m2 200 3 建筑基底总面积 m2 3400 4 绿地面积 m2 5134 5 道路广场面积 m2 6000 6 容积率 鄂尔多斯救灾物资储备库可行性研究报告 117 建筑密度 % 8 绿地率 % 35 结构设计 (1) 设计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