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5号线车站监测方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量测。 通过对量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及时确定相应的施工措施,确保施工工期和既有建筑 的安全。 ( 6)车站土建工程峻工后,对既有建筑物监测继续进行,直至其变形稳定为止,并以此作为对既有建筑物影响的评价依据。 ( 7)在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工程本体实施独立、公正的监测工作,基本掌握周边环境、围护结构体系的变形、应力应变动态,获取监测数据,为建设单位、监理、设计、施工单位提供参考依据; ( 8)为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提供支持,通过监测工作、安全巡视和监测管理服务工作,较全面地掌握各工点的施工安全控制程度,为风险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对施工过程实施全面监控和有效控制管理; 监测内容 监测 项目 本次 监测 范围为 经开第三大街站及附属工程 , 监测内容为 经开第三大街站 基坑郑州轨道 5 号线 土建 08 标 经开第三大街站监测方案 8 及 围护结构本身及基坑 2 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管线、土体及建(构)筑物。 监测对象主要包括两部分,即围护结构本身和相邻环境。 围护结构中包括围护桩、支撑、圈梁、坑内外土层等;相邻环境中包括相邻道路 、 管线、建筑物 等。 经开第三大街站 具体监测项目有: ( 1) 围护桩(墙)顶水平位移 ; ( 2) 围护桩(墙)顶 竖向位移; ( 3) 围护桩(墙)深层水平位移; ( 4) 地面沉降 ; ( 5) 周围地下管线变形; ( 6) 周围建(构)筑物沉降; ( 7) 支撑轴力 ; ( 8) 立柱隆沉; ( 9) 地下水位 ( 10) 地质及支护观察。 监测工作量 表 对 经开第三大街站 量测项目进行了汇总。 各监测断面 编号 及 监 测点 平面和剖面图详见附录 二、 三。 表 经开第三大街站 监测工作量汇总表 监测 项目名称 单位 监测断面 数量 量测数量 桩顶水平位移 点 15 30 桩顶沉降 点 15 30 围护桩测斜 孔 8 16 地表沉降 点 20 180 周围地下管线变形 点 \ 40 周围建(构)筑物沉降 点 \ 8 钢支撑轴力 点 5 10 混凝土轴力 组 5 5 立柱隆沉 点 5 5 地下水位 孔 3 6 郑州轨道 5 号线 土建 08 标 经开第三大街站监测方案 9 监测技术要求 根据 《建筑基坑 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 ( GB504972020)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509112020) 对 经开第三大街站 基坑监测 进行等级划分 ,本次变形 保护等级为一级。 监测精度 根据《工程测量规范》( GB 500262020),本次变形监测等级为二等变形监测,在监测工作中,监测精度应满足以下要求: ( 1) 基坑围护桩顶 水平位移 , 监测精度应根据其报警值按 表 确定。 表 水平位移监测精度要求 (mm) 水平位移报警值 累计值 D(mm) D≤20 20≤D≤40 40≤D≤60 > 60 变化速率υD(mm/d) υD< 2 2≤υD< 4 4≤υD≤6 υD> 6 监测点坐标中误差 ≤ ≤ ≤ ≤ ( 2)围护桩顶部、立柱、基坑周边地表 竖向位移 , 监测精度应根据其竖向位移报警值按 表 确定。 表 竖向位移 监测精度要求 (mm) 水平位移报警值 累计值 S(mm) S≤20 20≤S≤40 40≤S≤60 > 60 变化速率υS(mm/d) υS< 2 2≤υS< 4 4≤υS≤6 υS> 6 监测点坐标中误差 ≤ ≤ ≤ ≤ ( 3 )基坑围护桩体测斜,测斜仪的系统精度 ≤,分辨率≤; ( 4) 支撑轴力 监测,传感器的量程宜为设计值 2 倍,精度 ≤%(FS),分辨率≤%(FS); ( 5) 周围地下管线变形 , 监测精度应根据其竖向位移报警值按表 确定 ; ( 6) 周围建(构)筑物沉降 , 监测精度应根据其竖向位移报警值按表 确定 ; ( 7) 立柱隆沉 , 监测精度应根据其竖向位移报警值按表 确定 ; ( 8) 地下水位量测精度 ≤10mm; 此外, 监测 控制网的精度应满足以下要求: 垂直位移监测基准 网 按照 二 等 基准网技术 要求进行,各项技术指标如下: 郑州轨道 5 号线 土建 08 标 经开第三大街站监测方案 10 等级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 (mm) 每站高差中 误差 (mm) 路线闭合差 (mm) 检测已测高差 较差( mm) 备注 二等 n n n 为测站数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按照二等基准网技术要求进行 ,其各项技术指标如下: 等级 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 mm) 平均边 长( m) 测角中误差( ″) 测边相对中误差 水平角观测测回数 1″仪器 2″仪器 二等 400 1/202000 9 200 1/100000 6 9 监测频率 监测频率按照设计图纸要求进行,在图纸未包括的情况下,监测频率的确定可参照下 表。 表 监测频率表 序号 量测项目 监测频率 变形速率 (mm/d) 监测频率 1 围护桩顶水平 、竖向 位移 1 次 /1d 2 围护桩深层水平位移(测斜) 1 次 /1d 3 地表沉降 2 2 次 /1d ~2 1 次 /1d < 1 次 /1d 4 周围地下管线变形 1 次 /1d 5 周围建(构)筑物沉降 1 次 /1d 6 地下水位 1 次 /1d 7 立柱隆沉 1 次 /1d 8 钢支撑轴力 1 次 /1d 注: 有支撑的支护结构各道支撑开始拆除到拆除完成后 3d 内监测频率应为 1 次 /d; 基坑工程施工至开挖前的监测频率视具体情况确定; 基坑类别为三级时,监测频率将视具体情况适当降低;宜测、可测项目的监测频率将视具体情况适当降低。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将提高监测频率: ( 1) 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 ( 2)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或者速率加快; ( 3)存在勘察未发现的不良地质; 郑州轨道 5 号线 土建 08 标 经开第三大街站监测方案 11 ( 4)超深、超长开挖或未及时加撑等违反设计工况施工; ( 5)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 时间连续降雨、管道出现渗漏; ( 6)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限值; ( 7)支护结构开裂; ( 8)周边地面突发较大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 ( 9)基坑底部、侧壁出现管涌、渗漏或流沙现象; ( 10)基坑工程发生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 ( 11)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 ; ( 12)当出现危险事故征兆时,将实时跟踪监测。 监测 警戒 值 深基坑工程监测报警值应符合工程设计的限值、地下主体结构设计要求以及监测对象的控制要求 , 监测报警值应以监测项目的累计变化量和变化速率值两个值控制。 监测警戒 值的确定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① 满足 设计的要求,不能大于设计值;② 满足监测对象的安全要求,达到保护的目的; ③ 对于相同条件的保护对象,应该结合周围环境的要求和具体的施工情况综合确定; ④ 满 足现行的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 ⑤ 满足各保护对象的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 ⑥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工程质量和经济等因素,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 根据监测内容,本站选用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及钢支撑轴力两项设定预警值,作为围护结构施工安全判别标准(对周边环境的监测每项均需要设预 警值)。 项目监测按 分区、分级、分阶段 的原则制定监控量测控制标准,按预警、报警级预警进行反馈和控制。 其安全性判别标准如下: F=实测值 /容许值 预警:实测位移(或沉降)的绝对值和速率值双控指标均达到容许值的 70%~80%之间时;或双控指标之一达到极限值的 80%~100%之间而另一指标未达到该值时。 报警:实测位移(或沉降)的绝对值和速率值双控指标均达到容许值的 80%~100%之间时;或双控指标之一达到极限值而另一指标未达到时;或双控指标均达到极限值而整体工程尚未出现不稳定迹象时。 “预警 ”时,监测组和施工 单位应加密监测频率,加强对基坑及地面和建(构)筑物沉降动态的观察,尤其应加强对预警点附近的雨、污水管和有压管线的检查和处理。 “报警 ”时,除应继续加强上述监测、观察、检查和处理外,应根据预警状态的特点进一步完善针对该状态的预警方案,同时应对施工方案、开挖进度、支护参数、工艺方法等做检查和完善,在获得设计和建设单位同意后执行。 郑州轨道 5 号线 土建 08 标 经开第三大街站监测方案 12 本次监测报警值按照设计图纸要求进行,在图纸未包括的情况下,监测报警值的确定可参照下 表。 表 基坑 工程 监测报警值 序号 监测内容 报警值 量测项目 基坑 安全 等级 /环境保护 等级 日变化量 累计量 1 围护桩顶水 平位移 一级 2mm~3mm 25mm~30mm 二级 4mm~6mm 40mm~50mm 三级 8mm~10mm 60mm~70mm 2 围护桩顶竖 向位移 一级 2mm~3mm 10mm~20mm 二级 3mm~4mm 25mm~30mm 三级 4mm~5mm 35mm~40mm 3 围护桩深层水平位移(测斜) 一级 2mm~3mm 45mm~50mm 二级 4mm~6mm 70mm~75mm 三级 8mm~10mm 70mm~80mm 4 地表沉降 一级 2mm 25mm 二级 4mm 50mm 三级 8mm 60mm 5 管线沉降 刚性管道 压力 1~3 mm 10~30mm 非压力 3~5 mm 10~40mm 柔性管道 3~5 mm 10~40mm 6 周围建(构) 筑物沉降 \ 1~3mm 10~60mm 7 地下水位 177。 177。 1m 8 立柱隆沉 一级 2mm~3mm 25mm~35mm 二级 4mm~6mm 35mm~45mm 三级 8mm~10mm 55mm~65mm 9 钢支撑轴力 一级 \ 60% ~70% f 二级 70% ~80% f 三级 70% ~80% f 注: 围护结构水平位移报警值为变形控制值的 70%; f 为构件承载能力设计值; 监测预警值为报警值的 80%; 当监测项目的变化速率达到表中规定值或连续 3d 超过该值的 70%,应报警 ; 经开第三大街站车站主体结构的基坑变形保护等级为一级,地面最大沉降量应 ≤% H 且 ≤30mm,支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应 ≤% H,且 ≤30mm。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报警;若情况比较严重 ,应立即停止施工,并对支护结构和周边的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 ( 1) 当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 郑州轨道 5 号线 土建 08 标 经开第三大街站监测方案 13 ( 2) 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的位移出现异常情况或基坑出现渗漏、流砂、管涌、隆起或陷落等; ( 3) 基坑 支护结构 的支撑或锚杆体系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断裂、松弛或拔出的迹象; ( 4) 周边地面出现可能发展的变形裂缝或较严重的突发裂缝; ( 5)根据当地工程经验判断,出现其他必须报警的情况。 4. 基准点及 监测点的布设及保护 监测控制网的布设 控制网布设原则 监测控制网主要用于 围护桩顶、 基坑周边地表沉降 , 地下 水位 , 围护墙体测斜 ,立柱沉降等方面的监测。 监测控制网分两部分: ( 1) 平面控制网:用于各水平位移监测项目平面控制基准; ( 2) 水准控制网:用于各垂直位移监测项目(即沉降监测)的高程控制基准。 监测基准点的布设技术要求为: ① 每个基坑工程至少应有 3 个稳固可靠的点作为基准点; ② 工作基点应选在稳定的位置。 在通视条件良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情况下,可不设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定变形监测点; ③ 施工期间,应采用有效措施,确保基准点和 工作基点的正常使用; ④ 监测期间,应定期检查工作基点的稳定性。 基准点 的埋设 方法 ( 1) 选择远离基坑影响范围的稳定区域,开挖深度约 500mm 的窑井 ; ( 2) 在窑井内浇筑顶宽 120mm 底宽 250mm,略高于窑井的混凝土墩 ;混凝土顶面距地表距离保持在 5cm 左右; ( 3) 将 基准点标埋入混凝土中 ,露出混凝土面约 1~ 2cm; ( 4) 基点周围做保护井,上部加装钢制保护盖; ( 5) 养护 15 天以上。 埋设形式如 图 4.。 郑州轨道 5 号线 土建 08 标 经开第三大街站监测方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