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基础、管架、构件施工组织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建立各级、各部门、各系统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各专业队伍要设置专职安全检查员,各部门的主管人员在管生产的同时必须负责管理安全工作。 各施工班组设置兼职安全检查员。 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颁发的《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遵守公司编制的《施工工地防火安全规定》;各专业施工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本工种安全设备基础、管架、构件 1 建筑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 15 操作规程的有关规定。 在施工前,施工队的技术人员必须针对所承担的工程项目的特点编制安全施工措施,并向施工班组进行安全交底,参加交底和被交底的全体 人员必须在交底上签字。 贯彻经常性的安全生产教育活动,在施工过程中要进行安全生产的定期检查。 项目经理部每月组织一次安全大检查;各专业施工队每十五天组织一次本队内的安全大检查;施工班组每周进行一次安全检查,并要坚持每日班前安全快会制度,在安排生产的同时交待安全注意事项。 严格执行劳动部门制定的职工个人劳动保护用品发放标准,购入的劳动保护用品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要求,对各种工作人员相应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特别是“安全三宝”(安全帽。 安全带、安全网)的利用,更应勤检查、勤督促。 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不超过 8 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 44 小时的工作制度。 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证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每日延长工作时间不得超过 3 小时,且每月不得超过 36 小时,并且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天。 工程管理人员严禁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作业人员有权拒绝违章指挥。 劳动者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杜绝违章作业。 ,负责检查、督促安全措施的执行情况,发现不合格的情况有权立即进行整改。 要以自检为主,互检为辅,发现事故隐患,及时堵塞事故的漏洞。 针对生产中的不安全因素,及时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消灭施工中的不安全因素。 对各种安全措施要及时落实,并要经常进行检查、维护,切实地保证职工在安全的条件下进行施工作业。 在施工现场应设置安全警示标语,危险部位要设置明显警示。 所有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必须配带安全帽;高空作业人员必须配带安全带。 设备基础、管架、构件 1 建筑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 16 、井字架等临时设施要符合安全技术规程的规定。 高空作业和特殊工种的防护器具,机 电设备和防护装置要齐全、有效。 施工现场和过道、预留口、通道口、楼梯口等必须设置防护围栏及明显标志。 特殊工种作业应持有特殊工种操作证;各种设备及电动机具要由专职人员使用,禁止非工种操作和使用。 各种电器设备需有良好的接地装置和触电保护器;各种设备的电源线应架空设置;临时电源线的安装应符合正式电源安装的规定。 电工应随时检查电源线是否与其它物体相碰、绝缘是否良好。 架设的电线、电缆必须符合电气安装规程;埋地电缆必须在地面上设有明显的标志,并要注明埋深;电气设备必 须设置防雨棚。 在容器或池、槽内工作时应设置行灯,其电压不得超过 12 伏。 当使用潜水泵时,潜水泵的电机、电缆及接头必须绝缘良好,安全可靠,并配置保护开关和专人看护;潜水泵抽水的附近,不得有人在水中和潮湿的地面上作业。 对一切易燃、易爆、有毒、放射性的材料及物质;要有专用库房存放,建立保管制度,安排专人保管,并要设置明显的标志。 施工现场开挖的沟、槽均应在周围设置围栏和明显警示;夜间应在沟、槽的周围设置警示灯和照明灯,防止人员坠入沟中。 电工作业 操作人员必须熟悉电气安全操作规程,持电工作业证上岗。 操作人员必须穿戴合格的绝缘用品,绝缘器材要定期试验。 操作人员必须了解施工现场周围环境,机械设备位置和负荷量,并应掌握电气线路情况和有关安全技术措施。 一般情况下禁止带电作业。 必须带电作业时,要按带电作业技术规程要求采用安全防护措施,方可带电作业。 停电作业进行电气设备检修时,必须首先切断电源,在电源开关上挂 “ 禁止合闸,有人工作 ” 警告标牌和设专人监护,监护人严禁擅离岗位。 开设备基础、管架、构件 1 建筑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 17 始送电前,要和各处工作点联系,确认无人作 业方可送电。 剔槽打眼时,锤把必须保持牢固,錾子无飞刺,并戴好防护眼镜,在楼板和立墙打眼时,要注意对方人员的安全。 穿线时,要注意钢丝回弹力;两人穿线时,要协调一致,不得用力过猛。 环境保护内容及方法 各单位要加强大气污染源的控制与管理,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生活采暖锅炉、热处理加热炉应符合国家产品质量标准,应配有防治大气污染设施,废气排放要符合 GWPB3- 1999 排放标准。 机动车尾气排放应符合排放标准,否则应配过滤装置。 各单位应对易产生大气污染的 设施、设备要加强维护与保养,并严格按其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以控制减少大气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 在金属焊接时对烟气应采取适当的措施,以减少对人体的危害,如采取用排风或通风设施。 因条件限制不能排出烟气时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进行有固体粉尘污染的作业时,操作者应配过滤式防尘口罩,防止粉尘伤害。 使用各种油品、有毒有害挥发性化学品的作业岗位应有良好的通风设施,保护人体健康,并应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防止有毒有害气体的随意挥发。 禁止露天焚烧沥青、橡胶制品、塑料制品、油毡及其它易产 生有毒有害废气的物质。 在运输易产生扬尘物资如水泥、沙子等,应采用苫布遮盖措施,减少扬尘对大气的污染。 在储存易产主扬尘物资如水泥、沙子等的场所,应采用苫布遮盖措施,防止风吹造成粉尘对大气的污染。 挖基础的残土在回填或运输处置前要用苫布遮盖措施,防止风吹造成粉尘对大气的污染。 施工废水管理 项目部应加强废水产生源点的控制与管理,并在技术与经济可行时设备基础、管架、构件 1 建筑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 18 通过工艺改造和技术革新等措施控制清水、化学品的使用量,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减少工业废水及其它污染物的产生。 基础施工降水措施所排放的废水应排入指定的排放点,不许随意排放。 水泥砼拌和站、砼运输容器清洗的废水必须经过沉淀后排入指定排放点。 设备检修时禁止将清洗含油设备、盛装过油类或有毒有害物质的容器及油抹布等的废水直接排入下水管网。 生活废水管理 加强对职工进行节水宣传教育,节约用水,减少主活废水的产生量。 施工现场生活区应采用无磷洗涤剂,禁止倾倒含油或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水,必要时应进行回收处理。 生活废水应排入城市生活污水地下管网,禁止直接排入河流、水渠或农田等。 固体废弃物管理 根据固体废 弃物的危险特性,可分为一般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又可分为可回收利用和不可回收利用废弃物。 一般废弃物 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包括生产施工中的钢材边角余料、废弃的设备零部件、施工弃方、铁屑、废纸、塑料、包装物、炉渣等。 不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包括焊渣、焊条头、砖头混凝上碎块、生活垃圾、办公垃圾等。 危险废弃物包括:废油、废电瓶、废化学品桶、废油桶、化学试剂瓶、废油漆桶、油抹布、酸抹布废橡胶制品。 油刷、废灯管、废油手套、理化试验室废液等。 固体废弃物标识、收集、贮存与处置 存放废弃物的容器、包装物以及收集存贮、运输、处 置废弃物的设施、场所应设置废弃物分类的标识。 各项目部要对固体废弃物进行识别、标识和收集,并分类存放;妥善保管;设备基础、管架、构件 1 建筑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 19 严禁将一般废弃物与危险废弃物混放,严禁将易引起燃烧、爆炸的物品与危险废弃物混放。 各施工现场要及时清运,处置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施工弃方应向指定地点排放,防止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其他有毒有害废弃物存放场所,应设有防雨、防渗漏、防飞扬等设施及设有消防等应急安全防范设施,并有醒目标志,单独存放。 在运输固体废弃物时,严禁将一般废弃物与危险废弃物混装;运输中应采用苫布遮盖措施,防止途中散落污染环境。 废旧电池回收设立专用回收容器,集中送废电池处理部门。 对可回收再利用的废弃物应进行回收利用。 对不可回收废弃物可就近委托当地有资质的相关的垃圾处理部门进行处理。 危险废弃物的处理要进行登记,填写《危险废弃物处理登记表》。 施工、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的处理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 办公用废弃物集中收集排放。 食堂的剩菜乘 IJ 饭及其它残渣集中收集处理。 扬尘控制及管理 施工工地门口必须有防止车辆车轮带泥沙出场设施,必要时设宽带不小于出口处的车辆冲洗排水沟,对进出车辆的车轮进行冲刷。 施工现场主要道路进出口处进行硬化处理,存放材料、机具的场地要平整夯实,其他裸露地面要进行绿化,施工现场的办公区和主活区应当进行绿化和美化。 现场材料、机具存放整齐,细颗粒材料有条件时要严密遮盖存放。 垃圾箱(处)应密闭,施工垃圾应当按照规定及时清运,严禁随意抛散。 现场拌制混凝土及砂浆的搅拌站应封闭,在市内施工应符合所在地要求。 在市区内施工,遇有四级风以上天气停止土方施工。 车辆运输砂石、土方、渣土和垃圾的,应当按照当地有关规定不超载,严密覆盖,运输和卸运防止遗散。 设备基础、管架、构件 1 建筑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 20 现场设专人负责扬尘治理工作,配洒水设 备,设专人对现场进行洒水降尘。 热水锅炉、炊事炉灶等逐步采用清洁燃料,机动车辆要积极采用清洁燃料。 噪声控制措施及管理 在市区内施工时,应尽量安排在 6:00~ 22:00 间进行,若因工艺等技术原因需在夜间连续施工时,必须到当地建设管理部门办理夜间施工手续。 土方施工前,施工场界围墙应建设完毕。 在市区内施工时,禁止夜间使用空气压缩机、砂轮机、无齿锯、风镐等噪声大的设备(机具)。 加强泵送砼设备的维护保养,保证其平稳运行。 尽量选用环保型振捣棒,振捣棒使用完毕后,及时清理保养,振捣时,禁止振钢筋或钢模板,要禁止 振捣棒空转。 模板、脚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