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效课堂中的小组学习_毕业论文定稿(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更好地体现其自我价值实现。 这是激发他们对小组更加尽心尽力工作的力量源泉。 8 其次是 组员培训 ,应注意: ① 在全体学生中树立“帮助别人就是提高自己”的合作学习观念。 研究也表明这是有科学道理的。 ② 关注学困生的表现。 在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给予针对性的培训指导。 树立“展示者无错”的观念,促进学困生参与课堂的学习、交流、展示等。 优点放大,缺点缩小,对待学困生的展示,多关注过程,少关注问题结果的对与错。 为组员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目的是让他们敢于发言,积极参与课堂。 ③ 采取捆绑式评价。 由过去关注学生个体的评价转为关注小组整体性评价。 在学习和常规管理的每个环节,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个人的成绩通常放在组内 评价。 旨在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督促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互助,提高小组整体水平。 ④ 在班级和学校范围内,大力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和团队精神教育,优秀学习小组的评选可以扩展到全学校的范围,为班级工作营造更大的舆论空间。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更好的办法,需要老师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和不断总结。 学习小组评价 学习小组的评价涉及到评价的基本原则,以及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功能等整体的评价体系。 这里主要就课堂评价的操作办法进行具体阐述。 需要明确的是,无论哪种评价办法,都必须以能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 目的。 否 则,这种评价就有可能成为学生发展的消极力量。 没有一种评价办法是灵丹妙药,包治百病。 所以,就目前各个学校、各个学段、各个学科以及在高效课堂改革的不同时期而言,其评价办法都不尽相同,下面提到的这些评价办法也仅供参考。 小组综合性评价。 小组综合性评价是高效课堂上学生评价的主体性内容。 从评价时间上来讲,可以体现堂堂评、日日评、周周评、月月评;从评价对象上来讲,可以体现对组员的评价、对小组的评价,当然也可以评价教师;从评价内容上来讲,可以评价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专项。 从评价的主体来讲,可以是教师评价,可以是学生 自评,可以是生生互评。 这些评价最终要产生价值,可以据此评选出最佳小组长、最佳组员、最佳记录员、最佳协调员、最佳评价员、最佳监督员、质疑之星、展示之星、自学之星、对子帮扶之星、合作之星等等。 后面附表:高效课堂小组综合性评价,从不同角度体现了高效课堂上的小组综合性评价。 值得说明的是,课堂评价具有阶段性、针对性、层次性、灵活性等特征。 不同阶段,评价的重心应有所不同,有所侧重。 教师在借鉴使用类似这些表格时,应做到心中有数。 激励性评价。 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性评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但同时也要避免虚情假意、流于形 式的“满堂夸”。 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激发学生的 9 学习动机,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激励性评价显然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即时性评价。 即时性评价具有评价及时、方式灵活、操作简练、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等特点。 在高效课堂上,即时性评价可以是教师评价,也可以体现在生生互评上。 即时性评价贯穿于整个课堂,随时起到导向性、激励性的作用;课堂即时性评价更为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情感,巧用即时性评价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情感的需要具有重要作用。 红黄绿牌评价。 “红黄绿牌”评价是指学生在进行独学、对学、群学、 达标测评或者讨论研究问题时,学生的学习进程达到一定程度所传递给教师的一种信号标识,方便教师把握课堂学习进程。 比如:红色表示“完成”,黄色表示“疑问”,绿色表示“正在进行”。 当教师想了解某种课堂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比如独学情况、达标测评或者某个专题讨论完成情况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状态,利用红黄绿牌的不同颜色来显示当前状态,就像 的“在线”、“隐身”、“忙碌”、“离线”一样。 这样做至少有“七大妙处”:方便教师随时了解并推进导学案学习的进程;方便教师进行即时性学情调查;方便小组内进行自我学情调查 ;方便教师组织指导小组内的对子帮扶;方便学生自学能力的尽快提高;方便学生增强时间观念;方便学生增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等等。 这种方式尤其适合于大班额课堂教学。 任务报到站。 这种评价方式可以作为对各小组完成课堂某个环节学习任务的时间先后和完成质量的评价。 通常教师可以将“任务报到站”以表格形式绘制在黑板的一侧,也可以与高效课堂即时性评价栏目结合合使用。 如下表为某小学一个班级数学课堂的即时性评价栏。 栏目中的数字为课堂进行中关于“口算”、“对学、群学”的评价。 其中“口算”就属于任务报到站所体现的项目。 “任务报到站 ”评价方式便于教师了解整个小组学习进程和学习情况。 在评价功能上同红黄绿牌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任务报到站”重点考查评价整个小组。 其他形式评价。 比如等级式评价、学生成长档案袋、学业发展报告等是学校目前比较普及的质性评价方式。 当然这些评价不是由一节课所体现的,属于长效性评价行为。 具体到课堂评价操作的办法,远不止上面介绍的这些。 各个学校都可以在此基础上创新评价方式与评价办法。 比如受网络虚拟积分的启发,有的教师联想到“ 式”等级评价(星星、月亮、太阳、黄钻)或者发 币,大大增强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对小组学习愿景的共同期望;有的班级创造性地将军衔制引入小组评价;有的班级课堂颁发小证书,比如“同学在课堂上,积极展示,表现出色,特发此证,以资鼓励。 ”这不仅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沟通了家校情感;对评价积分赋予特权等级,比 如利用学校师生资源或者教育教学设施资源乃至娱乐资源等,向学生开放,不同等级享有的特权不同。 当然评价不能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评价就是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意识、创造意识,使每一位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自由发展、个性发展。 由以上课堂评价的种种方式或操作办法,我们可以看出,评价已经贯穿了学生学习的 项目 小组 操作业 口算 对学 群学 展示 测评 总分 先后 正确 谦和组 4 5 +2 拼搏组 2 3 +2 希望租 3 4 +3 团结组 5 4 +1 必胜组 1 6 +1 坚强组 +2 10 全过程,而且更多地以质性评价的方式出现,以评价小组和个人结合的形式出现,以自我评价和生生互评、教师评价形式出现,以多元的丰富的富有创造性的评价方式出现。 4 小组学习的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 小组学习存在的问题: 目前小组学习这种模式得到了很多老师的认可,他们也在自己的课堂中努力尝试,课堂教学的氛围确实变得活跃了,学生们也积极动起来了,明显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当然也有很多老师运用的不成熟,在课堂上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学生 不合作,各持己见。 在很多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大家相互交流一下,提出本组的观点。 老师的话一结束,就有学生站起来的,很流利而且很准确地说出了答案。 一会儿,老师继续提问,马上又是这几个同学站起来完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本来是要合作的,可是小组内几乎见不到互相讨论的场景都是那些学习好的自己表达自己的意见。 合作学习也就变得不再合作了。 学生 没主见,人云亦云。 对于好的学生,他们总是不合作,各抒己见。 这时候很多学生尤其是差一点的学生,他们几乎不思考,没有自己的观点,老师问“同意刚才的说法吗。 ”,他们随着附和,同意的举手,随着都举起了自己的手。 一直跟着别人走,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没有主见。 小组合作也失去了意义。 学生 欠主动,坐享其成。 在小组学习中,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 都主动思考、交流,可是我们发现在很多课堂中,小组讨论时候,都有那么几个不说话,甚至一节课不说一句话,而这时候老师也不去关注,最后造成 了这些同学参与度不够,甚至几乎不参见活动。 最后,享受别人的成果。 小组 学习 流于形式。 在很多课堂中,我们看到 桌子面对面排列,上课一讲,完全是传统“满堂灌”模式。 在有的课堂中“大家交流三分钟”,“哗”的一声就开始了,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可是听不清在说什么,当老师一声令下“停”,顿时鸦雀无声。 最后下来没有实质的合作。 到底大家有没有通过交流有所收获,对于这个问题,大家关注不够。 学生 缺乏实质的合作。 在很多课堂中,老师让学生合作讨论的问题是课本上最基本的概念或者意义等简单知识。 这其实是没有必要合作讨论的,大家都有能 力自己解决掉的,看似讨论的热火朝天,其实一点意义都没有,只会更浪费时间,合作也形同虚设。 学生 缺乏团队精神。 在小组学习中,讨论完经常会出现 很多学生还是自顾自地去完成任务 , “我觉得怎么样。 ”“我认为应该这样” 学生关注的仍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 甚至有时候一个学生表达完了,同一组的同学会站起来说“我觉得他说的不对”。 明显缺乏团队精神,感觉像是不相干的两个人。 11 教师缺乏主导、参与活动。 在很多课堂上,老师一说“开始讨论”之后就无所事事了,盲目地走穿梭在学生中,但是却一句话也不说,完全让学生自己解 决问题,貌似小组讨论与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似的。 忘记了老师是起到组织、引导作用的。 学生 不专心,易受干扰。 在平时的小组学习中,很多同学不够关心。 当别的小组有一点动静之后,就开始关注别的小组,忘记了自己的任务了。 有时,讨论一会问题之后就开始各自干自己的事情了,趴着睡觉,聊天等等。 解决小组学习中问题的 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对于 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别人,要认真聆听别人的发言;要教育学生成功的合作学习既要有统一的学习目标 ,又要心中有他人,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多为他人、集体着想;要教育学生要对自己的表现有信心,不自卑,要主动参与学习。 这些思想品德教育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很重要保证,也是合作学习的目标之一。 着重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闹烘烘地跟着小组成员人云亦云,这样只能是掐灭个性思维的火花,滋长依赖心理。 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 只有自己先有了想法,才有了和小组成员交流、讨论的保证。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并服务于小组合作呢。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老师在 课堂出示一问题之后,马上就着手进行小组合作。 其实。 这时候都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合作什么,交流什么呢。 因此首当其冲的是老师在提出问题后,要有个缓冲时间。 比如,在进行移动文字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尝试,自行思考文字的移动方法,再到小组交流学习心得、方法。 这样既能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又能解决移动文字方法多,知识点琐碎的问题,效果良好。 另外,应该鼓励学生有"不同的声音"。 在平时的合作中,会出现小组成员盲目顺从"优生"的现象,导致反馈时只有那几个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在回答,这样的合作就失去了意义。 鼓励学生 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不管对错,只要是自己的思想便提出来讨论。 老师应当 关注共同成长。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特别是在"大班"尤为明显,经常是一不小心,小组合作就成了"优生"唱主角,"学困生"跑龙套的局面,这样的小组合作同样是行而无效的。 教师在设计设计任务时要有知识分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所长、积极参与,形成资源共享、智慧共创的良好局面。 注重 培养团队精神 的培养。 教师可以从自身的一些细节做起,比如,在要求小组汇报时,应首先将自己的口头禅: “哪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