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银行会计的风险与防范_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常有二次核算、事中审核凭证、审查账簿、科目与分户的勾对。 电子5 化时代,银行业务经办主体和会计核算主体相对分离,银行综合柜员不需要掌握很多的会计知识和核算技能,只需懂得操作交易菜单即可办理业务,账务记载及后续会计核算基本上全部由计算机完成。 在会计管理模式上,业务办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出现了三分离,传统银行会计管理的手段有效性大打折扣。 二、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银行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不能满足防范银行风险的要求一方面,分级管理的体制使作为经营 主体的各级分支机构部门利益膨胀,在利润指标、支付保证、恶性同业竞争、职工福利等种种压力下,往往通过弱化会计的 核算 、监督功能来达到其目的; 同时,绝大多数国有银行的会计处理系统目前都与分 级管 理体制相适应,按行政区域分散核算、层层汇总上报,使会计工作实际处于地区分割状态,从而为人为地篡改会计数据提供了方便之门;加之基层行领导、会计人员“本地化”的现象普遍存在,最终使弱化会计职能的各种违规行为占尽了“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极易导致风险和损失。 (二)银行会计制度的建设迟缓,无法满足银行风险防范的需要 首先,实 行新会计制度后,银行记账原则由“收付实现制”变成“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未将会计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业务发展的始终,不采用会计谨慎原则来指导银行经营行为,小则事关银行自身的厉害得失,大则事关整个金融业的安危和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否。 其次,不允许银行对其资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计价方法计提减值准备,使我国银行的多项金融与非金融资产 (如抵押贷款、拆放资金、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等 )完全暴露在减值跌价的风险之下,而无任何防范跌价减值风险的应对措施。 再次,允许银行计提呆账准备金的范围过窄、比例过小、方法过死,审核的手续过 繁,使我国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显得极为脆弱。 最后,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制度规定相对滞后,使得银行会计对日益增多 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所可能带来的高风险缺乏有效的披露。 (三) 会计核算方法的特殊性。 总体而言, 银行会计基本核算方法与一般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是类似的,主要包括:设置会计科目 (账户 )、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及编制会计报表。 然而,在具体运用上则存在较大的差异,体现了银行会计核算方法的特殊性。 主要是银 行 会计将业务核算手续纳入银行会计核算方法之列,会计核算与各项业务 的处理紧密联系在一起,二者具有同步性。 由于银行会计联系面广、影响力大、政策性强,要求银行按日提供会计报表,做到日清月结。 (四)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低、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6 现代银行是高度专业化的产业,对员工的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不管是管理人员还是一般业务人员。 而目前我国银行特别是几家国有银行职工素质 普遍不高,业务水平也不高, 对会计操作程序不熟悉,对许多重要的内控制度不了解,导致把关不严,不能及时地发现案件隐患。 部分思想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的员工因经受不住环境的影响和诱惑,不能认真履职,甚至利用工作之便铤而 走险,收受贿赂,挪用资金,侵占存款人利益,给业务经营埋下了“祸根”。 三、防范银行会计风险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适应银行经营要求的银行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会计体系 1.尽快改变目前商业银行所有者主体虚拟的现状。 所有者主体虚拟, 往 往 使 得 企 业 的 利 益 和 企 业 利 用 会 计 系 统 监 督各 项 经 营 业 务 活 动 的 开 展 以 及 会 计风险防范等至关重要的问题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可行的办法就是在保证国家控 股的前提下,将国有银行推向资本市场, 从而优化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使会计风险防范获得强劲的原动力。 2.改 革 现 行分 级 分 散 的 会计 核 算 体 制 ,在 建立 全 行统一会 计信 息 系 统 的 基 础上,实行集中管理的三级核算体制。 即在总行统一核算、统一会计管理的前提 下,全行设置若干个大区核算中心(分行数据处理中心) ,一个中心负责处理若 干个基层分行的会计数据, 也就是说基层分行业务处理的有关信息从一线柜台输机后,通过信息网络直接传送到大区核算中心的主机进行数据处理,由核算中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