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经济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经济时代,这种单纯引进模式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 首先是因为随着全球大市场的激烈竞争,由于企业普遍奉行成本一质量战略,又由于全球信息网络的形成。 技术扩散的速度加快, 因而造成产品和工艺在技术上的趋同化,为提高竞争实力,就必须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推出新技术产业和技术产品。 与此同时,技术贸易壁垒也必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而日趋强化。 在此种形式下,开发自己的技术,提高本国和本企业的创新能力,就成为知识经济的基本要求。 这样一来,企业管理就不是一般的信息管理,而是创新管理,即通过管理提高企业的创新力 和创造力,并把这一点看作是企此经营的中心任务。 从技术自身的创新向知识生产的基础能力创新转变。 技术创新更多地是着眼于把设想转变为新产品、新工艺、新市场这一应用层面。 在工业经济时代,技 术创新的基本模式是技术、设计、制造、管理的一体化,其源头是市场消费需求的牵动。 应当指出,在这一层面上的创新虽然是自觉的,但在基础科学层面上,即在观念、理论这一最后源头上,创新却常常是不自觉的。 当观念上的创新自发地出现时,社 11 会和企业再随机选用某些创意进行技术 — 产业开发。 因此,工业时代的创新主要是技术创新,还不是完整的知识创新,即还没有形成包括基础信息在内的知识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工程。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那种以推进质量更高、性能更好、工艺更新的产品为目标的“增量性创新”或渐近式创新,就暴露出严重的弱点。 相反,只 有立足于基础性研究的 “突破性创新”才能形成全局的牵动力,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更新或调整,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三、 大力发展知识经济,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 当今,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的焦点正在转向知识经济。 新的知识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资源,成为我们新的消费基础。 新的知识观念、知识价值、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转移、知识功能和知识经济爆长,正成为人们注目的重点,在我国发展知识经济,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之处,诸如思想观念、内外环境、经济条件、体制和政策等都需要调适。 因 此,必须提高认识,深化改革,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才能促使生产力发展 更上一个新台阶。 (一)、重视人才在知识经济中的特殊作用,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我国人力资本的素质判断我国离知识经济有多远,生产力水平高不高,教育状况和劳动力素质是一个重要的测量指标。 因为,知识和信息的 12 生产、传播和应用,无不依赖于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的支持。 目前,我国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并且是基础型的差距。 我国大量企业职工下岗实现再就业十分困难,就充分暴露出我国劳动力素质不能适应 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问题。 当前,OECD 各国再教育事业已经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政府的政策仍然更多地注意通过促进公众接受多种技能的训练,特别是掌握学习的能力来不断提高人力素质。 这更使我们 感到,如果我们不抓紧时间,加快发展我国的教育,劳动力素质低的 问题,将继续成为我们发展生产力的一个根本性的障碍。 然而,在目前中国的教育和人才制度下,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并不适应知识经济起步、发展的需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制约知识经济在中国生长的一个关键原因。 其一是我们的教育体制不适于培养创新人才。 学制太死,专业太窄,偏重理论,忽视能力。 据调查,现在毕业的大学生,真正适合企业、公司需要的并不多。 其实是我国的人才制度不适合鼓励新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关键是人才制度并没有把人才作为中心来认识,而是把用什么样的人作为中心 ,当动机取代目的时,目的只能围绕动机改变自己,所以,我们的人才缺乏创新精神,即使是有创新,也只是在“规定”范围内创新,来符合一些管理者对人的要求。 其三是传统习惯中对创新人才存有偏见。 有很多人眼里人才一般是老成持重、饱读诗书的人,而标新立意、自由散漫的人不是人才,甚至是不可救药的人。 而一般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往往个性鲜明,独立性、自信力强,这与我国现行人才人事领导体制下对人 才的要求是矛盾的,也是传统的中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 13 的习惯相左的。 因此看来,发展知识经济,必须首先从改造我们落后的国情状况开始。 教育落后,尤 其是教育观念落后,就是我们的一个国情实际。 我们应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结合国情实际,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建立开放式、多渠道、多种所有制并存且有利于社会全体成员终身接受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 大力发展教育,尽快提高我国劳动力资本的素质,培养二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大量人才,是发展生产力乃至根本解决我国未来就业问题的一个当务之急。 (二)、创建国家创新体系使之成为发展知识经济、促进生产力进步的基础和引擎国家创新体系由观念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制度创新系统和管理创新系统组成,其骨干部分是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 政府。 大力促进和广泛进行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任务。 如果说国家创新体系是知识经济的发动机,知识和创新就是发动机的燃料。 加快国家创新体制的建设,无疑是要加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基础条件,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动力。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全民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无疑是我国迈向知识时代的正确道路。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是使我国的创新综合实力在 2020 年前后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目前,由中国科学院组织实施的“知识创新工程”,由国家经贸委和组织实施的“技术创新工程”,由教育部组织实施 的“ 211”工程都正在实施之中,还应组织实施“制度创新工程”、“管理创新工程”。 在发展创新体系时,我们还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4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创新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促进技术成果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出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企业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有没有开发能力,开发什么,直接影响到它的经济效益。 因此,企业的科技开发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目标,研究出来的成果会迅速得到转化。 所以,要下力气克服过去那种从组织结构到功能结构自我封闭的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的僵化格局, 推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发先进技术,形成面向市场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机制,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科技体制改革是科技创新的动力。 从当前我国实际看,科技体制改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