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县野生长穗桑原生境保护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基本情况 该项目技术依托单位为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 该站属于省农业厅二级机构,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负责全省农业环境执法管理,生态农业建设,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外来生物入侵防治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管理。 湖北省农业厅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办公室挂靠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 该站技术力量雄厚,现有专业技术人员 16人,省环保站技术力量雄厚,现有干部职工 15人, 90%以上人员具备本科以上学历,技术人员专业涵盖农学、生物、环保、生态、土化等多个专业,其中教授级高级 工程师 2人(含国务院和省政府津贴获得者各 1人),高级技术职务 6人(省管专家 1名),中级技术职务 5人。 该单位曾经承担了国家农业部第一批农业野生植物保护示范区(宜昌市夷陵区野生大豆保护点)的建设与管理工作,该保护点已经建设完成,并顺利通过农业部科教司的验收。 还承担过多项国家、省市重大项目。 先后承担欧共体、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工发组织等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与实施。 从 1996年开始,承担了长江三峡工程农业生态与环境监测子系统项目,该项目在 2020年国务院三峡办组织的项目评估中,被评为优秀项目,单位被授予优秀单位。 2020- 2020年,与农业部环境监测总站合作,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基础科研项目-湖北农区生物多样性生境编目,获得农业部总站二等奖,为进一步开展湖北资源保护工作打下了基础。 雄厚的技术力量和丰富的项目建设经验为该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第 4章 项目点布局与建设条件 项目点选址原则 野生长穗桑天然生长状态和生态环境状况相对完好。 距离居民点、公路、工矿企业、放牧场等人畜活动密集区相对较远。 保护点周边区域没有在植物分类学上与野生长穗桑近缘的栽培植物分布。 远离受人类 生产生活排污行为影响严重的区域。 分布集中,能够满足野生长穗桑正常生长和自然繁衍的最低需求。 项目点所在地的干部和群众具有一定的农业野生植物保护意识,能够保持原生境保护点的可持续保护。 项目点布局 一、场址比较 经前期调查,发现长穗桑主要分布在我省梵净山、雷山、荔波、望谟、开阳、息峰等地,部分生长在自然保护区内。 其中梵净山和荔波的分布面积和种群数量最大,在梵净山黑湾河、三角桩一带,长穗桑为零星分布,当地村民破坏严重。 此次调查发现荔波茂兰自然保护区尧古村凉水井分布的长穗桑保护情况良好,茂兰保护 区管理处已经在 2020年对长穗桑进行挂牌保护。 通过 2020年对全省野生长穗桑的资源调查发现,目前荔波保护区尧古村凉水井分布的长穗桑保护情况良好,分布集中,地径在 10cm 以上的长穗桑 12株,并对此进行每木检尺,记录如下: 序号 物种 地径 cm 胸径 cm 树高 m 备注 1 长穗桑 5 3 2 长穗桑 7 3 长穗桑 4 长穗桑 42 32 5 长穗桑 26 6 长穗桑 () () 7 长穗桑 70 (\) 14(\) 分叉 8 长穗桑 9 长穗桑 27() () 分叉 10 长穗桑 11 长穗桑 31 12 长穗桑 二、场址确定 由于荔波县野生长穗桑在永康水族乡的山坡、林地分布较多,特别是以永康水族乡的尧古村为主要集中生长区,地径在 10cm 仍较多,由于项目区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项目所在地农户散居,人口稀少,植被良好,周边无采石场、砖瓦窑、煤矿、污染性工矿企业等潜在破坏性因素。 离保护区内公路较近,无污染,无破坏性建设设施,有利于集中保护,因此,项目建设地点选在永康水族乡尧古村。 项目区主要由核心区和缓冲区组成,其中核心区面积约 30亩,缓冲区面积为 30亩。 项目建设条件 自然条件 地势地貌 项目建设区位于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处在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在大地构造上隶属于江南台隆西南部的三都 ——荔波古陷褶断束,处于轴缘坳陷地带。 由石炭、二迭系碳酸岩组成茂兰向斜,南北贯穿全区,控制这里地层、岩石的分布产状。 该区地质构造以褶皱为主,断层次之。 分布岩石主要为纯质石灰岩和白云岩,仅个别地点为石英砂岩及夹于其中的少量页岩。 石灰岩分布层位最多,而白云岩出露的面积最大,为喀斯特森林的主要着生基岩。 全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 ,最低为 430m,平均海拔 550~850m,相对高差在 150~ 300m 之间,岩石裸露率高达 90%。 地表形态以峰丛漏斗、峰丛洼地为主,山峰陡峻,各种负地貌如落水洞、漏斗、洼地、盲谷、溶洞十分发育,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土壤 该区土壤以黑色石灰土和泥碳土为主,个别地点有黄壤分布。 石灰土土壤容量因素差,且土层浅薄,土被不连续,仅存于石缝、石洞、洼地底部及峰丛鞍部平台,但土壤质量好,有机质和氮、磷、钾养分丰富, PH 值为 ~ ,呈碱性。 气候 项目建设区地处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春秋温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的中亚热带山地湿润气候特点。 年平均气温为 ℃ ,气温年均差 ℃ , 1月平均气温为 ℃ , 7月平均气温为 ℃ , ≥10℃ 活动积温 ℃ ,生长期 237天。 全年降水量,集中分布在 410月,年平均相对湿度 83%,年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 29,太阳辐射年总量为。 由于茂兰特殊的森林地貌环境,其气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然而项目建设地点,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适宜,适合野生长穗桑的生长。 水文 项目建设区属珠江水系二级支流的上游,地表水系不发育,分布有瑶兰河、瑶所河、板寨河、洞山河四条河流,但是均分属于与之相应的地下河水系,是地下河明流的局部段落。 河流流量较小,枯流 量一般均不小于50100L/s。 板寨河、瑶兰河坡降小于 18%,瑶所河、洞山河注入山谷时形成总落差约 6080m 的跌水。 区内地下水赋存的二元结构是喀特森林水文的独特现象,即枯枝落叶垫积层充填的上层喀斯特裂隙水和下层喀斯特水并存,上层水流量小且动态稳定,下层水流量大,动态变化也相对较大。 根据地层岩石的含水性质及含水的丰富程度,区内可分为碳酸盐含水岩组和碎屑岩、泥灰岩含水岩组。 喀斯特上层裂隙水,双称森林滞溜水,是森林植被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是由喀斯特森林的持水作用形成的。 森林滞溜水按其滞留的 地形部位分为森林滞留泉和森林滞留沼泽流湿地两大类型,前者遍及全区,凡喀斯特林林茂密的山麓坡下、漏斗洼地中、山鞍坳口上均有分布,致使区内到处是清泉淙淙、流水潺潺;后者则普遍见于势平缓或低洼的密林之中,或积水成塘,或形成连片沼泽湿地,局部地段居然在喀斯特森林内出现了类似于寒温带沼泽森林的景观。 区内这种独特的水文结构,不仅使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明显改善,而且还使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互相转化产生良性循环,从而一反喀斯特地区干旱与洪涝交加的灾害常态,为森林生长和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创造了良好环境。 植被 区内的植被,在我国分区上处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带。 其自然植被除少量藤刺灌丛和灌草丛外,均为发育在喀斯特地貌上的原生性常绿叶混交林,是一种非地带性的植被,为稳定的土壤 ——地形顶极群落。 其区系地理成分较为复杂,处于贵州区系和广西区系交错地带,又具有喀斯特特殊成分,同时存在一系列古老科属。 主要建群种为圆果化香、青冈栎、云贵鹅尔枥、樟叶槭、掌叶木、圆叶乌桕、黄梨木、朴树、齿叶黄皮、菱叶海桐等。 主要群落类型有青冈栎、化香林、化香黄皮林、掌叶木槭树林等。 社会经济条件 项目区位于永康水族乡西南部的尧古村凉水井,是典型的农业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经济以传统的种养业为主;其次是务工收入等,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 务工收入已成为我乡的一大经济收入来源。 全村共 10个村民小组 301户 1127人,全部为少数民族。 全村贫困人口 36户 140人。 尧古村耕地面积 1228亩,人均耕地面积 ,人均基本农田面积为,主要由粮食及少量经济作物和家庭种养殖业构成。 区内生产方式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但经营粗放,结构单一,生产力低下;主发农作物以水稻、玉米、黄豆、油 菜为主,传统副业为饲养家畜家禽(牛、猪、鸡)、编织凉席、采集中药材等。 2020年该村人均占有粮食和纯收入分别为 350公斤和 850元。 该村未有村卫生室、文化室、基础设施极其脆弱,农业科技人才奇缺。 组织保障条件 荔波县委、县政府对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十分重视,将野生长穗桑的保护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 为加强对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于 2020年将荔波县永康水族乡尧古村野生长穗桑纳入保护点建设,并且,荔波县农业局配置了专职人员,负责野生长穗桑植物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为该项目 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 5章 项目建设方案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在贵州省荔波县永康水族乡尧古村建立野生长穗桑原生境保护点核心区 30亩,缓冲区 30亩,确保当地野生长穗桑原生境不受人为干扰和破坏,防止野生长穗桑资源的流失,维护农业生物资源的国家主权和为子孙后代储备生物资源,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粮食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 建设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重点保护原则。 针对荔波县永康水族乡尧古村野生长穗桑分布区周围自然环境状况、分布特点、当地生产生活习惯等确定隔离措施和保护方式,使该 地野生长穗桑集中分布的自然栖息地得到保护,使野生长穗桑资源原生境不因人为影响而遭到破坏。 坚持科学规划,分类建设原则。 遵循野生长穗桑授粉习性、分布状况,科学划定缓冲区与核心区,统一布局,统筹安排生产活动。 核心区重点圈护,不种植任何对野生长穗桑有影响的作物。 坚持技术创新,提高水平原则。 依靠科技进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