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凉之域中的水月镜花——张爱玲小说意象之分析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与乔琪乔正式认识的媒介,为 乔琪与薇龙之间 故事 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 起初乔琪见到薇龙觉得她很美好 并 准备留作永远的纪念,而薇龙也觉得乔琪不如卢兆麟。 但是相识后乔琪和薇龙两人对彼此的有好感,使得薇龙和乔琪之间的 关系得以转变,故事情节出现转折,推动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月亮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的,见证了两个人之间朦胧的好感。 月亮才上来,一个“才”字一方面是说现实中月亮在天刚暗下来时才升起来 , 另一方面也暗含薇龙和乔琪在正式结识后双方对彼此感觉的转变。 “ 虽然月亮已经落下去了,她的人已经在月光里浸了个透,淹得遍体通明。 ” ③ 这是月亮的又一次出现,但是这次月亮出现时薇龙和乔琪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她是爱着乔琪的也觉得不能因为 ① 张爱玲,张爱玲代表作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 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 ② 张爱玲,沉香屑 •第一炉香,张爱玲文集第二卷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2 ③ 张爱玲,沉香屑 •第一炉香,张爱玲文集第二卷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2 相爱而结婚也就是赞成不结婚。 月亮落下去了,在他们互相有好感的情况下月亮升起,这一次是落下,同时薇龙的一系列剖 析自己心理得出的结论 使 她义无反顾的爱着乔琪。 她自欺欺人的想到: 他至少今晚是爱她的。 此刻的月亮早已落下,它一方面照应着前面萌芽的好感,是其后续的发展,见证了他们爱情的发展曾留下存在的痕迹 , 另一方面暗示着薇龙和乔琪的爱情也将要破灭。 果然后来薇龙虽然嫁给了乔琪可是同时也成了梁太太和乔琪赚钱的砝码。 随着月亮的一升一落,薇龙和乔琪的爱情也从萌芽到破灭,情随月生,情月相生。 《半生缘》中对于月亮的描写也是从曼桢和世钧萌发恋情之际,给人一种唯美之感。 今天晚上有月亮,稍带长圆形的。 像一颗白净的莲子似的月亮,四周蒙蒙的发 出一圈光雾。 人站在阳台上,在电灯影子里,是看不见月色的。 只看见曼桢露在外面的一大截子手臂浴在月色中,似乎特别的白 ......① 把月亮比作“一颗白净的莲子”一方面是说曼桢这个人性格单纯为人直爽。 在叔惠第一次谈到办公室人的纠纷时说到曼桢是个不错的人很直爽,这是世钧第一次从他人口中了解到的曼桢。 而曼桢本人在穿着打扮上又像个高中生,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多少是会反映她的性格的,这是世钧自己对曼桢的认识。 店招牌上的书写着“童叟无欺”字样,曼桢会相信是真的不会被敲竹杠。 和单纯爽直的人在一起一切都将会简单而舒适,包括爱 情。 另一方面是暗指曼桢和世钧的爱情纯洁而又单纯。 这次月亮出现是世钧和曼桢在赴宴时出现的,世钧本不想去赴宴,但是他想到曼桢可能会去,如果他也去了就可以见到曼桢了,他对曼桢是有好感存在的,或许称得上是朦胧的爱意。 从初次见面笼统的觉得她很好,到相处中时不时的会多想:让人家洗了筷子自己满不在乎,怕人家觉得他对曼桢发生兴趣,冒雨帮曼桢找到丢失的手套又纠结该怎么给人家给了又怎么说,两个人单独去吃饭总感觉人家在注意他们。 而曼桢也对世钧的单纯有些动心,接到世钧冒雨为她找回的手套她的动作虽然从容但是脸上却慢慢的红了起来,后来 单独收着世钧的照片。 这是月亮在小说中第一次出现,是他们参加 叶 先生的宴会时出现的。 “世钧一坐下来,便有一个感想,像这样并坐在最上方,岂不是像新娘和新郎吗。 他偷眼向曼桢看了看,她或者也有同样的感觉,她仿佛很难为情似的,在席上一直也没有和他交谈。 ” ② 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 以及动作描写 正是世钧对曼桢有着朦胧的爱意心理 的表现。 随着月亮的出现,他们之间的爱情也初现端倪。 后来几次月亮的出现也都在他们爱情发展的关键时刻出现,他们之间的爱是如月光般皎洁的。 月亮自古以 ① 张爱玲, 半生缘 北京 : 北京十月 文艺出版社 .. 31 ② 张爱玲, 半生缘 北京 : 北京十月 文艺出版社 .. 32 来就是爱情的见证,用白莲子来写月亮,月亮又与爱情有关,再用月亮 写爱情是其寓意的强化。 月与情结合,月更随情共生。 即使两个人都没看到月色但是月亮升起来了,情也渐渐萌发。 他们之间的月不是反常的,是美好的,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美好祝福。 张爱玲也写月亮,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其独创性。 主要在于对月亮意象心理内涵的开掘,她创造了心理月亮这一新形态。 张爱玲对月亮表现人物心理的描写主要是蚀月这一现象的描写。 在中国传统诗歌中也有对蚀月的描写,在李白的《峨嵋山月歌》中就有“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这个“半轮”正是对蚀月这一自然现象的描写, 只是关乎时令不参合其他意味。 而后来苏轼的《水调歌头》则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用月的阴晴圆缺来写人的悲欢离合,不再仅仅局限于自然现象的描写而是注入了个人情感。 这也仅仅只是道出了蚀月和人情感的联系,但是张爱玲更加深入的探索蚀月与人内心复杂的心理现象。 她的蚀月以月牙,缺月,蓝阴阴的月亮,变形后的月亮这一系列不完满的月亮形态出现也就是以蚀月形态出现,构成了新的蚀月意象,其中暗含了阴暗,忧愁,郁结,发狂。 《金锁记》中在被母亲疯狂的行为逼迫的不得不放弃学业放弃唾手可得的 爱情和母亲一起整日在烟塌和鸦片度过。 在长白的眼中月亮是这样的“隔着玻璃窗望去,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 一点,一点,月亮缓缓地从月亮里出来了,黑云底下透出一线炯炯的光,是面具底下的眼睛。 天是无底洞的深青色 ......” ① 这是月亮在文中第四次出现,在人物做出人生中的重要抉择时出现的,这缓解了紧张 的故事情节 ,得 到 了诗化 的 效果, 既 隐藏了作家的态度, 也 留给了读者更多的空间。 七巧在季泽身上的梦想幻灭了,她在继丈夫死后在另一个男人身上的寄托也无疾而终。 “ 她眯缝着眼望着他,这些年来她 的生命里只有这一个男人,只有他,她不怕他想她的钱 —— 横竖钱都是他的。 可是,因为他是她的儿子,他这一个人还抵不了半个„„现在,就连这半个人她也保留不住 —— 他娶了亲。 ” ② 她的依靠没有了,仅存的梦想也幻灭了。 她不甘心 使得 心理极度扭曲 ,她失去了太多东西现在 不能让儿子也被儿媳抢走,所以她想方设法破坏儿子和儿媳的幸福。 “ 七巧斟了杯浓茶给他,两人吃着蜜饯糖果,讨论着东邻西舍的隐私 ......在麻将桌上一五一十将她儿子亲口招供的她媳妇的秘密宣布了出来,略加渲染,越发有声有色。 ”那一搭黑,一搭白, ① 金宏达,于青. 张爱玲文集 : 4 卷[ M]. 合肥 :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2. 111 ② 金宏达,于青. 张爱玲文集 : 2 卷[ M]. 合肥 :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2. 111 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的月亮 就是七巧的化身,是可怕的形象,此刻这样别出一格的月亮形象与七巧和长白这两个与烟塌为伴的人在一起更加可怖,这样的变形的可怖的月亮的外在表现正是七巧变态心理,扭曲心灵的外化是她内心心理的反映。 有这样的母亲的影响这样的发疯的月光照在人的身上那么人也就不能够好好的生存下去,终将走上毁灭。 在儿媳之寿的眼中月亮就更加恐怖,它可以杀人于无形。 此刻张爱玲完成了月亮意象由疯狂到可杀人的蜕变。 “今天晚上的月亮比那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漆黑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 遍地的蓝影子,帐顶上也是蓝影子,她的一双 脚也在那死寂的蓝影子里 ......” ① 这是月亮第五次出现,是独 属于芝寿的月,在丈夫毫无顾忌的对婆婆说出夫妻两人的私事时,在婆婆讲这些大肆渲染并讲给外人时,作为一个以夫为天的女人她失去了丈夫的庇佑,还被婆婆耻笑被外人看不起,她什么都清楚但是 又无可奈何, 她的世界坍塌了。 她 在考虑要不要反抗 , 这时 在芝寿眼中的月亮正 是人物心理的写照,为何说此刻的月亮是可怕的。 因为月亮就是月亮,太阳就是太阳。 如太阳般的月亮是及其反常的现象,究其根源是因为有反常心理的出现。 在如太阳般的月亮的照射下,人无处遁形,逃无可逃只能束手就擒。 这个 月同样是在人物做出人生中的重要抉择时出现的,缓解了情节的紧张,获得了诗化效果,隐藏了作家的态度,留给了读者更多的空间。 但是最终之寿在这样的月光的笼罩下死去了,虽然说这个不是七巧杀死的但是却是七巧间接害死的。 她打听儿媳和儿子的私事还大肆像外人说道完全不顾及一个女性的尊严,霸占儿子使得他们夫妻生活受阻,在儿媳病后又不管不顾还给儿子纳妾羞辱儿媳,因此她是害死之寿的真正元凶。 张爱玲借月亮意象的创新,将七巧内心的阴暗与疯狂展示出来也刻画出之寿的内心的恐惧。 太阳般圆满的月亮在张爱玲这里不是象征美好与圆满而是变形与疯狂的 结合。 张爱玲笔下的月亮既用来写女性意识的觉醒,用来作男女爱情的见证,用来见证女性的命运,尤其是蚀月更折射出了深层次的人的心理,最终创造了荒凉的境界,让读者领略这份荒凉之美。 (二) 镜 意象 的起源 我国曾有黄帝叫伊寿铸镜的神话传说,《格致镜原》引《黄帝内传》 : “ ( 帝 ) 既与王母会于王屋,乃铸镜十二面,随月用之。 ” ② 唐王度的《古镜记》中变为 : ① 张爱玲,张爱玲代表作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 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 91 ② 转引自 方克强. 文学人类学批评[ M]. 上海 : 上海社会科学院, 1992. 186 “昔者吾闻黄帝铸十五镜,其第一横径一尺五寸,法满月之数也,以其相差一寸,此第八镜也。 ” [3]《聊斋志异》中,《听镜》、《凤仙》都有镜意象,《红楼梦》则有“风月 宝鉴”。 镜子又称鉴,照子等。 《说文解字》中 徐灏曰:“鉴,古祇作坚,从皿以盛水也。 其后范铜为之,而用以照形者 ,亦谓之鉴,声转为镜。 ”《 广雅 》 中也说 鉴谓之镜。 相传镜子是由黄帝的丑妻嫫母发明的。 后来更有《述异》中记载:“饶州旧传,轩辕氏铸镜子于湖边,今有轩辕磨铸石。 ” 在王度的《古镜记》中有记载说到:“持此则百邪远人 ......”这是说这面有灵气的镜子最初是有照妖辟邪的作用。 镜是这些作品中的重要意象,它们都有神秘的来历和超现实的功用,或神仙所赠、或远古所遗、或占巫之物,不是能使妖魔现本相,就是像现今的影视屏幕一样 可以显示活动的人的声音图像,其神秘力量来自月亮。 镜子作为原型意象进入张爱玲小说,比之传统文学,张爱玲减却了镜子那些超现实的功能,“神秘性”更多表现为捕捉人物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并扩展到日常生活中更为普遍存在的物象 ——— 玻璃窗、眼镜、白磁等。 玻璃窗是镜子的一种变体,一样可以照见人物的心灵,成为特定时刻、特定情境中其某种情感或情绪的投射物。 比之镜子,玻璃窗和人物的关联有更强的随机性,能较自然地呈现人物在无意中透露出的心理真实。 玻璃窗中影像的模糊、虚幻不定的特点,更近于心理的原始状态,屋里的窗子、街上的橱窗,电 车的车窗都成了心灵之窗。 眼镜、白磁也更为广泛地存在于小说中,发挥着同镜子一样的功能。 叶嘉莹先生在赏析温庭筠的《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时说到:“犹如众镜相照,众镜之影,见一镜中,如是影中复现众影,一一影中复见众影,即重重现影,成其无尽复无尽也。 ”他认为:“每一个人说出的一句话,做成的一件事,都在众生界中,产生了或大或小的不同的连锁的反应。 ” ① 一个个一重重在我们的眼前呈现的是层出的镜像。 镜承载了太多,它能够最清晰最直接的映照出人们内心最不易被发掘的本真。 《倾城之恋》 中有关白流苏的一段描写:“她开了灯,扑在穿衣镜上,端详她自己。 还好,她还不怎么老。 她那一类的娇小的身躯是最不显老的一种,永远是纤瘦的腰,孩子似的萌芽的乳 ......” ② 这是流苏在被家人以及现实逼迫的准备反抗时出现的,她的 姣好的 容貌成为 她 跟柳原在一起,借此来反抗 家人 的资本,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对于女性而言要不有横溢的才华,出众的能力来立于不败之地,要不就要有倾城的容貌,年轻的资本来保障一生无虞。 对于封建大家庭的尤其是离过婚的女人来说想要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已经成为奢望。 白流苏站在 ①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 ② 张爱玲,张爱玲代表作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 北京:北京华夏出版 社, 1999: 9 穿衣镜前的一系列表现其实也正是 展现了她内心的脆弱。 镜子中的流苏有娇小的身躯,纤细的腰,孩子似的萌芽的乳是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