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劳动供给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基于charls数据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由于退休金的增长慢于在职职工工资和物价的增长,老年人的存在为其家庭 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 老年人的再就业,为家庭带来了经济上的实惠。 从而改变了自己在家庭中“经济负担”的地位,消弥了可能由经济问题产生的隔阂和矛盾。 同时。 再就业的老年人,在充满朝气、活力和流动着的社会生活中,避免了长时期蛰居家庭可能带来的种种不利的心理影响,发挥余热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生活。 可以说,与非再就业老年人相比,再就业老年人的生活要更为轻松和无忧无虑。 退休后的老年人,借助于自己的一技之长,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继续或保持其与社会接触的过程。 这样的接触,对于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无论是精神生活还是物质生 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致力于提高老年人的就业率。 法国就业数据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 年,法国 55 岁到 64 岁老年人就业人口达到 %。 瑞典老年人的就业率达到 %,丹麦达到 %,英国达到 %,葡萄牙达到 %,芬兰达到 %,德国达到 %。 雇主青睐于招聘老年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老年人无论工作经验还是社会经验都相当丰富,而且富有敬业精神。 (2)退休老人经验丰富,一般都是直接上岗,节省了一笔不菲的培训费用。 (3)老年人就业稳定,“跳槽 ”的很少,为公司节省了开支。 (4)多数老年人再就业以体现自我价值,工作很努力,甚至并不十分计较薪酬的高低。 老年劳动力“受宠”使人力资源潜力得到进一步发挥,大大减少了社会劳动力的浪费。 老年人,特别是老年高级知识分子和老年专家是宝贵的人力资源。 鼓励他们继续就业和参与多种形式 2 的社会活动,有利于缓解我国人才资源结构性矛盾。 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 600 多万离退休科技人员,占全部科技人才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 70 岁以下具有中高级职称、身体健康、有能力继续发挥作用的约有 200 多万人。 老年人再就业有利于减轻社会负担和国家财 政压力。 老年人通过就业和社会参与,丰富晚年生活、获取收入,能有效缓解经济压力。 对于政府,老年人继续工作不但推迟了领取社会养老保险金的时间,还通过纳税等继续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作出贡献。 对于企业而言,雇佣稳定和高素质的员工,可以提高竞争力。 2 概念界定 老年人的概念界定 老年人,按照国际规定, 65 周岁以上的人确定为老年。 在中国, 60 周岁以上的公民为老年人。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重,中国的老年人越来越多,所占人口比例也越来越高, 2020 年我国老年人口 (≥ 65 岁 )占总人口比重 %。 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达 %。 2020 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达 %。 截至 2020 年底,我国 80 岁以上的老年人达 2400 多万,失能、半失能老人近 4000万人, 随着数量的不断增加,老年人面临着养老、医疗以及精神赡养等诸多社会问题,值得各界关注。 联合国提出老年人的划分标准是:发达国家 65 岁以上者,发展中国家 60 岁以上者为老年人。 老年期被视为生命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此阶段的老人又可分为:年轻老人( young old)指 60 岁或 65 岁到 74 岁的老人;老老人( old old)指 75 岁到 84 岁的老人;高龄老人( very old)指 85岁以上的老人。 还有一些国家(如日本)以 75 岁为界将老年人分为前期老人和后期老人,而 90岁以上者称为长寿老人。 我国划分老年期的标准是: 45~ 59 岁为老年前期(中年人), 60~ 89岁为老年期(老年人), 90 岁以上为长寿期(长寿老人),超过 100 岁的长寿期老人又叫百岁老人。 劳动供给的概念界定 劳动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 3 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指劳动者所提供的一定劳动(工作)或服务的时间数,它涉及到消费者对其拥有的既 定时间资源在劳动和闲暇两个方面的分配。 而劳动力供给者提供一定量劳动时间所愿意接受的工资率称之为劳动力供给价格。 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有: 影响劳动供给的自然因素 ( 1)人口规模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比如劳动参与率不变,高人口增长必然引起劳动力供给总量的增减。 ( 2)人口的自然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人口的性别比例不同劳动供给也不同;人口的年龄结构不同劳动供给也不同;人口中的民族构成不同劳动供给也不同。 ( 3)劳动者个人的身体条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因为营养不良、残疾和长期 疾病会影响工作能力,并影响劳动参与率。 影响劳动供给的经济因素 ( 1)劳动者的工作偏好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 2)经济周期波动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影响劳动供给的社会制度因素 ( 1)劳动制度 比如 2020年珠江三角洲劳动适龄人口 ,增长了 ,年均递增 %,比同期总人口年递增率高出。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劳动适龄人口的大量增加,除了人口自然增长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 20世纪 90年代省内外大量人口尤其是劳动力不断迁入流入, 1990年 —— 2020年间,从省外迁入流入广东的人口共有 ,其中 85%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加上省内其他市(县)的流入人口, 2020 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共集聚了 万的外来人口,占全区人口的 53%。 外来人口中超过 70%的属于劳动适龄人口,特别是深圳和东莞市,劳动适龄人口中户籍在外地的分别占 85%和 75%以上。 ( 2)工资制度 ( 3) 社会、体制因素例如某些社会中不容许妇女参加工作而只能做家务。 4 3 老年劳动供给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老年劳动供给行为特征分析 老年劳动供给行为的影响因素 CHARLS 数据的工作退休及养老金问卷询问了受访人员的工作情况,通过对多个变量的整理得出二分类因变量“劳动供给”。 本文认为养老金、年龄、性别、学历、户口、健康程度和子女资金支持对老年人的劳动供给行为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根据样本信息内容,提取了对老年人劳动供给有影响的 7 个变量,分别为: (1)养老金。 相当一部分老人从事着农业生产活 动 ,另一方面 ,还有部分老人的劳动时间较长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人的养老负担 ,而养老保险作为老年生活的基本保障 ,对劳动供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养老金水平的高低会对劳动供给产生不同的影响。 现阶段 ,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低以及养老金待遇不高 ,因此认为养老金对老人劳动供给的影响。 我国目前养老金覆盖率低的现状,导致有养老金的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劳动力供给,这与养老金同劳动力供给成反向变动的理论假设相违背。 (2)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劳动者会受到体力的限制,完成工作的效率与效果下降,即使其有劳动供给的 意愿,而社会并不能提供合适的岗位。 (3)性别。 选择性别作为协变量,一方面观察社会用工是否还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另一方面,由于男性有体力的先天性优势和传统思想的影响,男性收入作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老年人中,男性工作的可能性会比女性大。 (4)学历。 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有可能影响劳动供给行为,张翼( 1994)在《受教育水平对退休老年人再就业的影响中》 论述了受教育程度对老年人劳动供给的影响。 (5)户口。 由于目前空巢老人数量增多,年轻的农村劳动者大多到城市工作,因此从事农业的工作缺少年轻劳动力,老人从事工作的可 能性增加。 基于此,将户口这个变量,作为影响老年人劳动供给的因素。 (6)健康程度。 本文认为健康因素会阻碍老年人劳动供给,如果一位老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