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优质直饮水系统技术和方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龙头额定流量要求为 ~。 饮用水专用龙头的出水水压,其自由水头不小于。 七; 水处理 ; ㈠ ; 纳滤的应用: 1. 工艺流程的选择除依据原水水质,处理后达到水质指标外,还应满足水处理技术的先进性和合理性。 处理方案的选择应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纳滤装置处理直饮水效果 最理想 )。 纳滤膜在饮水处理中除了软化之外,多用于脱色、去除天然有机物与合成有机物(如农药等)、三致物质、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和卤乙酸)及其前体和挥发性有机物,保证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等。 ⑴ 三致物质的去除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以国内清华大学为代表的课题组,利用色谱-质谱联机、 Ames 致突实验为评价手段,考察了微污染水源水(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中致突、致畸和致癌的有毒有害有机物质的纳滤去除效果。 研究表明,纳滤膜能够去除水中大部分的有毒有害有机物和 Ames 致突变物,使 TA98 及 TA100 菌株 在各试验剂量下的致突比 MR 值均小于 2, Ames 试验结果呈阴性。 对饮水中的内分泌干扰物质的截留,为安全优质饮水提供依据。 ⑵ 消毒副产物及其前体物的去除 消毒副产物主要包括三卤甲烷 (THMs)、卤乙酸 (HAAs)和可能的三氯乙醛氢氧化物 (CH)。 国外的科技工作者在这方面已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纳滤膜对这三种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的平均截留率分别为 97%、94%和 86%。 通过合适纳滤膜的选用,可以使得饮用水水质满足更高的安全优质饮水水质标准。 ⑶ 保证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 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通常采用可同 化有机碳( AOC)和可生物降解的溶解性有机物( BDOC)表示。 研究表明, AOC 和 BDOC 在低离子强度、低硬度和高 pH 值下的截留率较高,相比之下, AOC的截留率受水环境条件影响较大,而由大分子有机物(如腐植酸、棕黄酸)构成的 BDOC 的截留率受水环境影响很小。 此外,纳滤出水是低腐蚀性的,对饮用水管网的使用期和管道金属离子的溶出有正面的影响,有利于保护配水系统的所有材料。 试验表明采用必要后处理的纳滤膜系统能够使管网中铅的溶解减少 50%,同时使其它溶出的金属离子浓度满足饮水水质标准要求。 ⑷ 挥发性有机 物( VOC)的去除 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大多数挥发性有机卤化物 (HOVs)是致癌物质,常规的 HOVs 去除工艺(包括活性炭吸附、氧化、吹脱和生物处理)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有毒副产物形成、污染物被转移进入空气或固相中、原水中微污染浓度的变化或氧化剂的投加等。 膜技术(包括真空膜蒸馏和纳滤)避免了副产物的产生和污染物的转移,另外 HOVs 的回用成为可能。 研究表明商业有机纳滤膜对饮用水中痕量的 HOVs(如三氯乙烯、四氯乙烯和氯仿)具有较高的截留率。 ⑸ 传统的饮用水处理主要通过絮凝、沉降、砂滤和加氯消毒来去除水中的悬浊物和细菌,而对各种溶解性化学物质的脱除作用很低。 随着水源的环境污染加剧和各国饮水标准的提高,可脱除各种有机物和有害化学物质并能保留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的纳滤净水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纳滤装置是运用泵的压力使溶液中的溶剂通过纳膜分离出来,这种膜在渗透过程中截留效率大于 95%的分子约为 1 纳米,因此被命名为“纳滤膜”。 它能截留 99%二价离子﹙有机盐﹚,不能截留无机盐﹙一价离子﹚,它能有效 去除水体中对人体有害 的 细菌、病毒、热源、有机物 (如 TOC,DOC,THM),无机物,微生物胶体物质等,最大的特点是保留了 对 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一价离子﹚ , 纳滤装置对三卤甲烷 (THM) ﹑内分泌干扰物 (EDCS )有很好的去除作用,使出水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 (CJ942020)的水质要求。 2. 处理工艺系统要求合理、优化、紧凑、节能、占地面积小、自动化程度高、管理操作简便、运行安全可靠和制水成本低。 3. 深度净化水处理核心技术采用膜分离技术(包括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膜工艺的选择应根据处理后的水质标准和原水水质的不同进行选择。 4. 膜工艺应用应重视系统的预处理、后处理和膜的清洗。 ⑴ 预处理有多介质过滤 器(石英砂为主)、活性炭过滤器 、 钠离子交换器、 KDF。 建议不用 K D F a。 KDF 是由铜锌合金组成,在处理水的过程中,其电化学反应,Zn2+ 将 不 断 析 出 , 在 不 同 水 质 条 件 下 , 会 导 致 Zn2+ 超标( GB57492020 规定, Zn2+不能超过 ); b。 铜的精炼水平决定着 KDF 的品质,铜中本身含有相当分量的重金属离子; c。 KDF 在饮用水中使用时,由于没有对进水提出严格的规范,忽略了在净化水的同时向水中释放锌离子的倾向,而且净化与释放具有正相关性,当重金属污染严重或氯 气投放量大时,有时出水会泛白,影响水的外观; d。 实际投加量太少 使 KDF 过早失效,水质恶化 , 造成氯气、重金属离子泄漏, 使水质不达标。 目前 KDF 制造混乱,大量国产提炼不纯,加上在使用上缺少理论指导,许多厂家在 净水机 中的投加KDF 的量非常少,按照其净化工况很难达到照其说明书介绍的作用。 e。 标注的使用寿命过长许多净水机的技术文件中给出的 KDF 使用寿命过 长,在净水机的实际使用当中 KDF 过早失效,水质恶化,投诉时有发生。 f。 进水太脏表面覆盖严重 , 由于进水水质恶劣,没有预处理措施,造成悬浮物、胶体、大分子有机物覆盖于 KDF 表面, KDF 只是起到一般颗粒滤料的作用,而造成氯气、重金属离子泄漏,严重影响了净水机的出水效果。 g。 KDF 虽然寿命较长,但也是会失效的。 失效后, KDF 中的铜,会迅速和水中的氧化性物质发生反应,产生含铜的化合物和络合物,导致产水变为蓝色,口味发苦发涩,同时导致铜离子超标,存在重金属中毒的潜在危险。 H。 传统 KDF 滤材电化学反应造成的重金属污染(锌离子超标和失效后铜离子等超标,存在重金属中毒的潜在危险,很多国家禁止KDF 在家庭净水装置中的使用,比如日本、欧洲等, KDF 目前主要用于工业制水。 L。 目前 KDF 主要用于工业制水。 5. 后处理指膜处理后的保质(如消毒灭菌)。 6. 膜的清洗包括冲洗(或反冲洗)和化学清洗,可根据不同的膜形式及膜污染类型进行系统配套设计。 7. 膜处理、预处理和后处理应优化组合,必须保证净化处理后的水质满足安全直饮要求。 8. 消毒灭菌必须在保证消毒副产物最低含量水平前提下,可采 用紫 外线、臭氧进行处理。 消毒灭菌设备应安全可靠,投加量精准,应有报警功能。 设备失灵时便于操作管理人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9. 根据城市自来水和供水点水质达标情况,选择优化组合工艺。 当城市自来水受到有机物等微污染或不确定污染时,可通过试验确定净化工艺流程。 10. 水处理设备的卫生安全与功能应符合有关规范的规定并取得卫生部的质量验证。 (依据 百度快照 ) 八; 系统设计 1. 管道直饮水系统应根据建筑物总体规划和建筑物性质、规模、高度以及系统维护管理和安全运行等条件来确定建筑物内部和外部供回水管网的型式。 2. 管道直饮水系统供水应采用变频调速供水系统。 3. 净水机房可设在建筑物内,亦可单建净水机房。 机房宜靠近集中用水点。 4. 为保证供水安全卫生,系统中的室内外供配水管道应设计为环状,并应保证供应足够的水量和水压。 5. 根据建筑物性质和层数分别设置供水和循环回水系统。 6. 高层建筑管道直饮水供水应竖向分 区,竖向压力应符合下列要求: ⑴ 低饮水龙头处的静水压力不宜大于 ; ⑵ 最低饮水龙头处的静水压力不宜大于 ; ⑶ 不利饮水龙头的水压,应满足用水水压的要求。 7. 建筑物内高区和低区供水管网的回水管连接至循环回水干管时,高区回水管上需设置减压稳压阀。 并应保证系统循环。 8. 集中供水系统中,室内外埋地管宜尽量少。 并应减少管道长度。 9. 管道直饮水系统设计应做到动态循环和循环消毒,室内外供水管网宜设计为同程式。 10. 直饮水 在供配水系统中,各个部分的停留时间不应超过 46 小时。 直 饮水在供配水系统中的停留时间不应超过 12h。 11. 应保证管道正常流速以防管内细菌繁殖。 12. 供 水管网循环立管上、下端应设球阀,供水管网应设必要的检修阀门 ,并安装杀菌器和 菌尸阻断器。 13. 防止二次污染,在水泵出口管道上以及各建筑物入户管上宜设倒流防止器。 循环回水管从配水环网的最远端接口,应设倒流防止器与配水管网隔开。 14. 回流至中间水箱 ,应设置循环回水控制阀 和杀菌器。 15. 规模小的管道直饮水系统的循环宜 回流到供水管网或净水箱应加强消毒。 16. 供水系统中每幢建筑的循环回水管接至室外回水管 之前宜设流量平衡阀。 17. 用水点 从立管上接出的支管应尽可能短,以减少滞水管段 ,接出的支管不宜大于 3m。 18. 露明管道应做防结露保温。 室内管道应尽量布置在地下室空间或管井内,管道应布置在 4℃以上地方,否则需采取防冻措施。 19. 直饮水管道应避免靠近热水管道、 热源 、污水管道。 20. 材料、管件和计量水表的选择。 ⑴ 管材宜优先选用薄壁不锈钢管(埋地材质宜用 SUS316;明装宜用 SUS304) 或其他优质卫生给水塑料管; ⑵ 阀门、管道连接件不应造成细菌滞留繁殖以及其他颗粒的聚积,应减少管件的凹凸不平; ⑶ 阀门、管道连接件、管件连接的密封圈,应达到卫生食品级要求。 配件与管材须配套,应优先选用不锈钢材质; ⑷ 计量水表应采用直饮水水表 , 水表应示值清晰,所选用材料均应符合饮用水计量仪表材料卫生安全标准。 水表应具有始动流量小(计量等级达 ),计量精度高( C 或 D 级)的要求; ⑸ 饮用水专用龙头应满足水量和水压的要求(额定流量~); ⑹ 系统中宜采用同种材质的管件及附属件。 21. 供配水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其维护和管理。 九; 直饮水 机房 1. 机房应靠近集中用水点,便于阻力 平衡。 2. 机房内设备布置要考虑建筑采光、通风、防腐蚀和地面排水协调配合。 处理水量宜留有发展的余地和原水水质恶化所预留的设备空位。 3. 设备布置宜按水流程进行,以减少管道重复,同类设备相对集中布置,达到既方便操作、维护、又满足美观、紧凑的要求。 机房上方的房间不应设置排水管道及卫生间。 4. 机房面积应满足生产工艺的卫生要求,建筑物结构完整。 地面、墙壁、天花板应用防水、防腐、防霉、易消毒、易清洗的材料铺设。 地面应有一定坡度,设排水系统。 门窗应采用不变形、耐腐蚀材料制成;设有防蚊蝇、防尘、防鼠等措施;有上锁 装置。 应有更换材料的清洗、消毒设施和场所。 5. 机房应是独立封闭房间,配备机械通风设备和空气消毒装置。 如采用紫外线空气消毒,紫外线灯按 30W/(1015m2)设置,距地面 2m 吊装。 6. 净水机房应设置更衣室,室内应有衣帽柜、鞋柜等更衣设施。 配置有洗手和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