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与花生共生期营养管理技术研究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第 2 页 为肥料调控,实现玉米花生间作高产提供理论依据 【 26】。 共 生 期的营养管理是间套作增产增效的关键技术,玉米间作花生虽然可能出现密植效应、营养异质效应、正对等效应、补偿效应等作物间的互补效应,但是共处期两种作物同时 快速生长竞争是难免的,故加强共处期的营养管理技术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发展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虽然在种植面积上大于其它国家,但是在单产上严重的低于其它国家,品质以及在工业上 的应用的。 但是在基础方面有一段的基础,就目前而言,在我国育种家的不断努力下育出的新品种,为世界人民脱贫致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现今国内外在农业上的研究主要趋向于提高单产和新品种选育上;提高单产,以及提出新的种植方式。 因此,设计了本试验。 间套作对产量的影 响 间、套作是否增产,各国学者对此看法不一。 美国有些试验认为问、套作并不比单作增产,甚至反而减产 (Mckibben, 1970; Gallaher, 1975)。 但世界各地的大量研究一致表明,合理的间、套作有利于增产。 在较低的生产水平下,间混套作可增加产量的稳定性,减少农业投入,培肥地力 (Agboola, Fayemi, 1972; Andrews, 1972; Francis, Sanders, 1978: Mohta, 1983; Rao, willey, 1980)。 在较高的生产水平下,间混套作可充分利用资源,增加作物总产量,减 少病虫害的发生 (Willey, 1979; Crookston, 1976;Francis, 1986)。 我国研究表明,间混作一般比单作增产 20%左右,而套作比直播增产30%左右 (杨怀森, 1986)。 在我国北方 (成升魁, 1990)小麦、玉米两熟的光温生产力大致在 19 50022500 kg. hm~,其中小麦/玉米高于小麦一玉米高于小麦 {J玉米 (/为套种、 lI为问作、一为接茬复种 )。 小麦玉米套作下,玉米比平播增产 15. 1% (隋鹏等,2020),小麦产量比单作增产 83. 1% (樊廷录等, 1997)。 山东、河南、河北等地 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套作比复种增产 15%~ 50% (李风超等, 1990;河南省农林科学院, 1979;张训忠等, 1988)。 西北农业大学研究表明,小麦、玉米、大豆三茬间套作比小麦、玉米复种产量提高 15% (杨春峰等, 1986)。 与小麦一玉米两熟相比,麦玉玉模式产量提高3. 42%~ 32. 82%玉米托生间作复台群体中氮磷吸收利用特征与种阅效应 rl,3可 f究 (李 贵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第 3 页 增嘉, 1996;逄焕成等, 1998;黄进勇等, 1999;陈阜等, 2020:李新平等, 2020)。 种植密度是影响复合群体整体产量的关键 (刘巽浩, 1981:李凤超, 1988)。 近 些年来,国内外通过问套作复合群体的一些竞争互补函数,如土地当量 (LandEquivalentRatio)、相对密集系数 (Relative Crowding Coefficient)、侵占率 (Aggressivity)、竞争指数(Competition Index)和互补势 (Reciproeity)等研究 (Mead R and Willey R W, 1980:FrancisCA, 1986),探讨不同间套作复合群体作物种内、种间的竞争互补关系、作物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并通过生产实践的应用,从而得出结 论:凡是间混套作复合群体增产的地方,其适宜的总密度总是要高于单作中的任何一个:凡是间套作减产的地方,常常与密度不足、缺苗断垄有关。 间套作的产量效应与复合群体内 (特别是边行 )的微气象变化有关。 合理的间套作复合群体结构,改善了高位作物田间小气候,提高其产量,但是多数矮位作物却处于劣势而导致产量降低 (Reedy和 Willey, 1981: Francis, 1982:向义君, 1981;成升魁, 1985;张训忠, 1987;李风超等, 1988;李增嘉, 1990:邹超亚,1991;陈雨海等, 1991:张保仁, 1995)。 【 24】 间套作对光能利用的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合理的间套作种植模式能提高产量和光能利用率。 冬小麦 |J春玉米~夏玉米 (简称“麦玉玉模式” )年光能利用率平均为 1. 3%~ 1. 89%,比冬小麦一夏玉米 (简称“麦玉模式” )提高了 10. 1 3% (李新平 2020),李增嘉 (1997)的研究表明麦玉玉间套作模式比麦玉~年两熟年光能利用率提高了 18. 98%。 这主要是: (1)间套作增大了叶面积指数 (LeafArea Index, LAI)并延长其高值持续期,延长作物光合时问 (北京农业大学, 1980:隋鹏等 2020)。 与 麦后复播玉米相比,麦套玉米不仅延长光合时间,而在~定程度上弥补了其苗期 LAI低的不足, LAI. D提高了 4. 5倍,起到了交替延续利用光能的作用 (刘巽浩等, 1980)。 (2)间套作改善了群体内的光分布,提高作物光的截获率与转化效率 (Reddy, 1981)。 在珍珠粟与花生以 1: 3行比间作中,珍珠粟的 PAR资源捕获率比单作的高 2. 1倍,而转化率大致相同 (为 0. 97),其干物质产量为单作的 2倍,花生比单作少截获 27%的 PAR(资源捕获率为 O. 73),但其利用率比单作高 46% (Marshall and Willey, 1983)。 (3)问套作提高了高位作物光饱和点和籽粒灌浆过程中的光合速率,降低了低位作物光补偿点,提高了 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实际光化学效率,提高对低能量光辐射吸收和利用,实现对光能的分层高效利用。 【 24】 贵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第 4 页 . 3 间套作对养分利用的影响 在间作体系中,不同作物之间存在着种间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种间促进作用(facilitation)和种间竞争作用 (petition),二者相伴而生 (Vandermeer, 1989)。 当促进作用 竞争作用时,表现为间作优势,促进作用 竞争作用时,表现为间作劣势。 生产 上应用的间套作模式,多数利用作物 间对养分需求在时间上“一早一晚”,部位上“一深一浅”,数量上“一 多一少”或种类上不周,实现营养互补,减少竞争,提高养分利用率。 作刺激饭豆的固氮能力 (Rerkasem B and Rrkasem K, 1988);新疆大叶苜蓿的固氮率在与禾本科牧草老芒麦混作时提高了 1221%~ 35. 87% (朱 树秀和杨志, 1992)。 然而玉米 Il豇豆间作,玉米抑制了豇豆结实期的潜在固氨能力 (Chang and ShiNes,1985a. 1985b),这是由于玉米对豇豆遮阴造成的。 可见,在豆科 ll非 豆科间作体系中,非豆科作物对豆科作物固氮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非豆科作物竞争吸收豆科作物根区有效氮,刺激豆科作物固氮能力增强;另一方玉米花生间作复台群体中氮磷吸收利用特征与种间效应的研究面,禾本科作物对豆科作物遮光,降低了光合速率,减少寄主向根瘤运输碳水化合物数量,影响了根瘤固氮酶活性和固氮量 (Rovira, 1959)。 豆科非豆科间套作体系中,豆科作物的固氮量存在很大差异,因此,降低对豆科作物遮阴作用,有利于提高间套作中的。 【 24】 2 材料与方法 . 1 供试材料 本 试验 玉米品种 选取 筑黄糯 1号 , 花生品种选取 桂花 22号 2个品种为 试验 材料。 . 2 试验 地点 本试 验 自 2020到 2020年于 贵州大学教学实验场进行。 海拔 1100m,土质黄壤 ,肥力中等。 室内分析在贵州大学作物科学实验室进行。 贵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第 5 页 2. 2 试验设计 ( 1)共生期间玉米 株型控制 在玉米花生间作系统的共生期,分别采用去底叶( 5片)、去雄和常规管理三种处理方法调控玉米株型。 ( 2) 共生期间 玉米追肥量研究 在玉米花生间作系统的共生期,给玉米分别追施纯氮 75kg/hm 150kg/hm225kg/hm2的追肥,观测对玉米产质量的影响。 ( 3) 共生期间 花生追肥量研究 在玉米花生间作系统的共生期,给玉米分别追施纯氮 30kg/hm 60kg/hm 90kg/hm2的追肥,观测对花生产质量的影响。 主要栽培措施 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方法,安排玉米和花生共生期 去底部叶 , 不去底部也不去雄,去雄 的试验研究,共 9过个处理,不设重复,小区面积为 10m。 试验因素与水平及处理见表 1和表 2 表 21 正交试验的因素和水平 水平 共 生 期玉米株型控制 共 生 期玉米追肥量 共 生 期花生追肥量 1 去底部叶 75kg/hm2 30kg/hm2 2 不去底部叶不 去雄 150kg/hm2 60kg/hm2 3 去雄 225kg/hm2 90kg/hm2 表 22 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表 试验 号 共 生 期玉米株型控制 共 生 期玉米追肥量 共 生 期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