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水平8号煤层某采区设计开采毕业设计说明书范例(仅供参考)(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时,前滚筒在上割顶煤,后滚在下筒割底煤。 采煤机滚筒旋转时, 滚 20 筒上的截齿将煤 破碎 并由螺旋叶片装入刮板输送机,少量煤在推移刮板输送机时被铲煤板装入刮板输送机内,极少量散落在支架与 刮板输送机间的浮煤 由人工装入 刮板输送机。 采煤机 进刀方式为 端部 割三角煤斜切进刀 , 进刀的过程 如下 : ( 1)进刀准备:采煤机割至工作面端头后,将采煤机后面 15m 以外的工作溜已移近煤壁,形成输送机弯曲段,并将采煤机前滚筒降 下、后滚筒升起; ( 2)斜切进刀:采煤机沿着输送机弯曲段逐渐割入煤壁,直至采煤机全部进入输送机直线段为止,接着将输送机移直; ( 3)割三角煤:采煤机两滚筒上下位置调换,重新返回割煤至工作面端头处; ( 4)正式割煤:再次调换采煤机两滚筒上下位置,返程正常割煤。 21 工作面 运煤 采用 SGZ880/1050 型可弯曲刮板输送机。 刮板输送机除运煤外,还要作为采煤机运行的轨道,并与液压支架互为支点,完成拉架和移溜工序。 推移刮板输送机滞后采煤机 15m 进行。 顶板管理 工作面采用。 最小控顶距 =支架顶梁长度 +梁端距 =+=( m) 最大控顶距 =支架顶梁长度 +截深 +梁端距 =++=( m) 支护方式为及时支护,即采煤机割煤后,先移支架,后移输送机;移架滞后采煤机后滚筒 5m 追机进行,移架 方式为 单架依次顺序式,即采煤机割煤后,每架支架依次前移,移动步距等于截深。 采空区处理采用全部垮落法。 工作面 设备配备 详见《 采煤 工作面布置 图 》 ,设备选型 及主要技术特征 详见第七章相关内容。 22 23 二、 生产 组织 工作面 生产组织实行正规循环作业,包括作业形式、循环方式、工序安排和劳动组织 为 四方面内容。 作业形式 采用 ―二九一六 ‖作业形式,即一日三班,两个生产班,每班工作 9 小时,一个检修班,工作 6 小时。 生产一班(午班) 15:00~ 24:00, 生产二班(晚班) 0:00~ 9:00,检修班(早班) 9:00~ 15:00。 循环方式 完成一个循环规定为:割一刀煤(截深 ),拉一次支架,移一次工作溜。 确定生产班每班割四刀煤,即循环方式为一日 8 循环,循环进度。 工序安排 工序安 排的原则是:以机组割煤为中心组织拉架、推溜,以保证采煤机效能的发挥,尽可能增加出煤时间,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使辅助工序与采煤平行交叉作业,为组织多循环创造条件。 劳动组织 按循环工作量和劳动定额配备各工种或岗位的出勤人数。 原则上生产班人员相等,领导骨干均匀,技术力量平衡;检修班人员少而精,判断事故准确,处理事故迅速。 具体劳动组织形式为生产班追机作业,检修班组织专业工作组,由各大中心组长负责。 劳动组织表 24 序号 工 种 一班 二班 检修班 合计 1 工 长 1 1 1 3 2 副工长 1 1 1 3 3 安全员 1 1 1 3 4 记录工 1 1 1 3 5 机组工 3 3 3 9 6 煤溜工皮带工 6 6 10 22 7 支架工 4 4 8 16 8 清煤工 4 4 8 9 泵 工 1 1 1 3 10 端头维护工 5 5 10 20 11 电 工 1 1 6 8 12 备件工 2 2 13 放煤工 3 3 6 14 送饭工 1 1 2 4 15 合 计 32 32 46 110 根据上述循环作业所确定的全部内容编制 循环作业图表详见 《 工作面布置图 》。 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计算 工作面循环 产量 Q 循 =LShγc , t 式中 Q 循 ——循环产量, t; L——工作面长度,取 230m; S——循环进度,取 ; 25 h——煤层平均厚度,取 ; γ——煤层容重, 取 ; c——工作面采出率,取 95%。 代入数据计算得: Q 循 =23095%=520( t) 工作面 平均 日 产量 Q 日 = Q 循 n k , t 式中 n——昼夜循环数,取 8 个; k——循环完成率,取 90%。 代入数据计算得: Q 日 =520890%=3774t) 采煤工效率 η= Q 日 / N , t/工 式中 η——采煤工效率, t/工; N——日出勤工数, 74 工 /d。 代入数据计算得: η= 3774/ 74= 51( t/工 ) 根据以上设计计算,编制工作面循环作业图、劳动组织表和技术经济指标表。 ( 见附图《采煤工作面布置图》) (把 下 表画在工作面布置图中) 采煤工作面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指标 1 工作面长度 m 230 26 2 煤层厚度 m 3 煤层倾角 176。 3~ 7 4 煤层容重 t/m3 5 采煤机 ( MG300/700WD) 台 1 6 刮板输送机 ( SGZ880/1050) 台 1 7 液压支架 ( ) 架 153 8 截深 m 9 作业形式 —— 二九一六 10 日循环数 个 8 11 循环产量 t 520 12 平均日产量 t 3744 13 循环完成率 % 90 14 日出勤人数 人 74 15 回采工效 t/工 51 16 顶板管理 —— 全部垮落法 17 采出率 % 95 第四章 采区运输 、 排水 、供水 与供电 第一节 采区运输 一、 运 煤 系统 各 工作面 出煤由 可弯曲刮板输送机 运出,经 顺槽转载机 、可伸缩 胶带输送机和 采区皮带 巷胶带输送机 拉到采区煤仓卸载,再下放至 三水平 西翼主运皮带 巷。 工作面运煤 配备 SGZ—880/1050 型可弯曲刮板输送机一部 ;出煤转载配备 SZZ—764/200 型转载机 一部 ,其上 配套安设一部 PCW160 型破碎机 ; 运输顺槽和 采区皮带巷 各配备 SSJ1200 型可伸缩胶带输送机两部。 二、辅助运输系统 采区各工作面 所需 材料 和 设备 由 三水平 西翼运输大巷运至采区下料车 27 场,经采区轨道巷、回风顺槽进入工作面。 人员通过猴车 巷运送。 采区轨道巷 配备 JW—950/48 无极绳绞车,顺槽辅助运输选用 型调度绞车。 采区运输设备选型依据见第七章有关内容,运输系统附图见《区段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图》。 第二节 采区 排水 与供水 一、采区排水 本采区水文地质情况较为简单,主要充水因素为上部 3煤层采空区积水和空巷积水以及上部岩层含水。 根据采区涌水量预计:最大涌水量为 20m3/h,正常涌水量为 3~ 5m3/h。 工作面两巷各配备一台 45kw 水泵 , 型号为 4DA86), 型号含义: 4——吸水口径被 25 除(即该泵吸水口径为 100mm) ; DA——单吸多级分段式离心清水泵; 8——比转数被 10 除(即该泵的比转数为 80); 6——泵叶轮个数。 工作面配备流动水泵一台(型号为 BWQ20354KW) , 额定流量 (20m3/h) 额定扬程 35m,电机功率 4KW。 二、采区供水 进、回风顺槽的供水均来自于桑掌地面,经 8煤 XX 采区 轨道巷到进、回风顺槽,在进、回风顺槽口安设有分路阀门, 8煤 XX 采区 轨道巷口安设有总阀门。 进、回风顺槽排出的水经 8煤 XX 采区 轨道巷排水管排出。 28 工作面进风顺槽内铺设一趟 3 寸管,且每 50m 安设一个三通阀门,给工作面进风顺槽水幕、满足皮带巷消尘和各转载点消尘、电机冷却,以及采煤机喷雾和电机冷却。 工作面回风顺槽内铺设一趟 3 寸管管,给回风顺槽水幕、工作面支架喷雾、溜头转载点消尘供水,以及为工作溜电机冷却供水。 水管每 100m 设一个三通阀门。 第三节 采区供电 一、供电系统概述 地面从桑掌降压站采用两趟铜芯高压铠装电缆,经由桑掌风井输送到桑掌中央配,然后输用两趟 MYJV3150mm2 铜芯高压铠装电缆送到 8煤 13区一配,经 8煤 13 区一配由两趟 MYJV3150mm2 铜芯高压铠装电缆送到8煤 13 区二配,经 8煤 13 区二配由两趟 MYJV3150mm2 铜芯高压铠装电缆送到 8煤 13 区三配,经 8煤 13 区三配由两趟 MYJV3150mm2 铜芯高压铠装电缆送到 8煤 13 区四配, 8煤 13 区供电采用双回路供电方式。 8煤 13 区生产规模为两个综合掘进队和一个低位综放队进行生产,下面为按就近供电原则各配电室负责供电的回采工作面或掘进工作面。 8煤 13 区四配负担 2130 2130 21303 、 21304 8煤 13 区三配负担 2130 2130 21307 、 21308 8煤 13 区二配负担 2130 213 21311 、 21312 8煤 13 区一配负担 2131 2131 21315 二、采区负荷估算 29 采区综合掘进队主要设备包括: S- 100 掘进机一部, 80T 皮带两部, 80T过道溜三部,其他包括下料设备等,总负荷估算为 560KW,两个综合掘进队为 2560KW。 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主要设备包括:采煤机、工作溜、顺槽运输设备等,总负荷估算为 2050KW,采区下料及运输设备估算为 1000KW。 采区高峰时,按一个综合化采煤队,两个综掘施工队同时生产考虑, 全采区总负荷估算为 5300KW。 采区供电设备选型 见第七章相关内容。 《 8煤 13 区供电系统图》 第五章 采区通风与安全 第一节 采区通风系统 一、 采区通风概况 本采区的通风由桑掌分区 主 通风机负担。 由桑掌进风井入风,新鲜风流经进风系统巷、采区轨道巷、猴车巷、皮带巷进入 各采煤 工作面 、掘进工作面、硐室和其他用风地点, 污风 经各用风地点的回风巷 、采区回风巷、回风系统巷, 由 桑掌回风井 、分区 主 通风机 排出地面。 二、采区主要进回风系统 采区 主要进回风 系统为 ―三进两回 ‖, 即采区轨道巷、 皮带巷和 猴车巷进风, 两 翼回风巷回风。 (见 采区巷道布置 附图 )。 三、采煤工作面进回风系统 30 由于采区一翼走向长度很大(最大可达 3180 米),回采期间瓦斯涌出量大,为降低巷道通风阻力和解决瓦斯 涌出 问题,采用了 ―三进两回 ‖的工作面通风系统 ,即 在工作面一端布置 2 条 主 进风巷,另一端布置 1 条辅助进风巷 、1 条主回风巷 和 1 条瓦斯尾巷。 瓦斯尾巷用于排放采空区瓦斯,并布置抽放钻孔和倾斜高抽巷抽放邻近层瓦斯;辅助进风巷 用于稀释瓦斯尾巷的高浓度瓦斯; 瓦斯尾巷和辅助进风巷 还 要保留下来用作下一个工作的两条 主 进风巷。 (见区段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附图 )。 四 、掘进和峒室通风 掘进通风 采用 局 部通风机 压入式 通风 方法。 新鲜空气自平行 掘进 的进风巷进入,经局部通风机、导风筒送入工作面,污 风 经联络巷 直接汇入 平行 掘进 的 回风巷 排出。 掘进通风设备选用 230KW 局部通风机和 φ800mm 的胶质风筒,实现 ―双风机双电源 ‖。 每个 机电硐室都有设专用回风道 形成 独立 的 通风系统。 五、采区通风构筑物 为保证风流定向、定量地流动,采区设置了以下通风构筑物: 风门 在有人、车通行,但需隔断风流的巷道中,安设风门。 风门必须安装联锁装置,使两道风门不能同时打开,以防风流短路。 为防止漏风,设置 风门时应注意下列事项: ( 1)安设风门地点的选择,要求前后 5m 内支护完好,无空帮空顶。 ( 2)门垛四周均要掏槽,槽深在煤中不小于 ,在岩石中不小于 ; 31 门垛厚不小于。 门垛上的电缆和管道孔要封堵严密。 如有水沟,要在水沟中设小门。 木门板厚不小于 30mm,门板要错口接缝。 ( 3)风门应迎风开启,使门扇与门框紧密贴合。 门扇与门框接触处应做成沿口,并设衬垫。 门扇向关门方向倾向 80- 85 度。 ( 4)风门要求设两道以上,在有机车运输通过处,两道风门间距离应大于一列车长度。 ( 5)进、回风井之间和主要进 、回风巷之间,需要使用的联络巷中,必须安设两道正向和两道反向的风门,防止在反风时风流短路。 ( 6)避免在弯道或倾斜巷道中设置风门,如果必须设置,应安设自动风门或设专人管理,并有防止矿车或风门碰撞人员以及矿车碰坏风门的安全措施。 挡风墙(密闭) 在不允许风流通过,也不需要行人行车的巷道,必须设置挡风墙,将风流截断。 为防止瓦斯自采空区向工作区扩散也须设置挡风墙。 按挡风墙的结构及服务年限不同,分为临时性挡风墙和永久性挡风墙。 永久挡风墙用混凝土、砖、料石等建筑,砂浆抹缝,在。煤矿水平8号煤层某采区设计开采毕业设计说明书范例(仅供参考)(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排放。 目前,中国的瓦斯综合利用工程只是针对瓦斯抽放矿井,实际上全国每年有 90%的来自回风流中的浓度低于 l%的瓦斯被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⑤ “ 安全第一 ” 的观念还没有牢固树立,对抽放瓦斯重要性的认识仍然不够,对抽放 6 瓦斯装备等的投入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有些地方仍然维持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水平,须尽快转变观念,加快抽放瓦斯系统建设及更新改造。
V=5~ 15m/s。 1. 移动 式抽放部分 根据前述,初期 将有 ,抽放浓度19 按 30%计算,故移动泵站所抽混合瓦斯量应为: Q 混 =。 则 D=( Q/V) 1/2=( 4/10) 1/2= 以此为依据,管路可选用内径为 100mm 的管子 ,一般选用无缝钢管 ,由于矿井规模较小 ,为节省投资 ,也可采用焊缝铁管 ,壁厚 46mm,如考虑安装及运输方便 ,也可采用玻璃钢管。 2.
8 图 MQ5气体原件结构外形图 图 加热电流 MQ5连接图 MQ5 气敏元 结构 形如图 所示 (结构 A 或 B),由微型 AL2O3 陶瓷管、SnO2敏感层 ,测量电极 加热器构成 敏感元 固定 塑料或不锈钢制成 腔体 ,加热器 气敏元 提供 必 工作条。 封装好 气敏元 有 6只针状管脚,其4 个 于信号 出, 2 个 于提供加热电流设计 MQ5 接线如图 所示, 实际测量 ,
的 I/O 口扩展 器件 由于单片机本身只有 4 个 8 位并行输入输出 I/O 接口, 1 个串行 I/O 接口,非常有限,所以当 I/O 口不能满足设计需求时则需要我们进行 I/O 口的扩展。 其扩展方法为根据需要在串行口上外接 1 个或多个移位寄存器。 由电路原理图我们可以看到 此次我们 单片机 89S51 的 I/O 口分配如下: 18 P0 口: A/D 转换器 ICL7109
点项目和重点区域及其监测方法。 监测的目标 一是对施工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进行适时监测监控。 了解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情况,掌握建设情况生产过程中水土流失发生的时段、强度等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水土流失。 二是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和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据。 经过各项治理措施的实施监测,积累水土流失预测的实地经验,总结完善出更有效的防治措施。
54 掘进工作面探水点 2 物探成果结论异常验证钻孔设计参数表 钻孔编号 磁方位(176。 ) 倾角(176。 ) 孔深( m) 孔径(㎜) 顶板 顺层 底板 1 114 +45 0 45 187 54 2 119 +45 0 45 182 54 3 124 +45 0 45 179 54 4 129 +45 0 45 177 54 5 134 +45 0 45 177 54 6 139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