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点项目和重点区域及其监测方法。 监测的目标 一是对施工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进行适时监测监控。 了解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情况,掌握建设情况生产过程中水土流失发生的时段、强度等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水土流失。 二是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和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据。 经过各项治理措施的实施监测,积累水土流失预测的实地经验,总结完善出更有效的防治措施。 三是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提供技术支持,通过监测来规范建设活动,特别是弃土、弃渣 行为,督促建设单位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各项防治措施,通过对建设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分析,掌握水土流失的特点、分布情况及其规模,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依据和实施监督管理提供技术服务,评价水土流失防治效果,检验水土保持防治工程技术合理性及水土保持方案的科学性,为项目竣工验收提供服务。 四是为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专项验收提供依据。 通过对项目建设与生产过程中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及水土保持工程实施状况的科学监测,分析施工、建设、生产运行中的水土流失防治效果,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允许标准,能否通过水土保持专项验收,为水土保持设施 及主体工程可否投入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11 通过对项目区的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状况、防治工程的质量和效果进行连续、定时监测,分析水土保持工程的防治效果,为项目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科学有效的水土保持治理提供较为客观、准确的监测数据,为项目的监督管理、治理、验收、检查和评价提供依据。 监测的原则 根 据 《 水 土 保 持 监 测 技 术 规 程 》( SL277 — 2020 )、《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和该工程建设特征、水土流 失特点、监测实施方案等所列监测内容,及其防治现状,提出如下监测原则: ( 1)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原则 全面调查监测是指对本项目的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全面监测,以便对水土保持工程实施后水土流失及防治效果进行分析评价。 抽样调查监测是应用数理统计抽样调查的原理,对工程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内的特殊地段采用的监测方法。 根据 项目区 水土流失实际情况,对工程防治责任范围、施工现场和重点防治区域、项目区水土流失防治状况等进行全面调查;根据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制定的监测总体布局与安排,对周边 原有林草、荒沙植被覆盖等分布比较广的区域选择了抽样调查。 ( 2)定期调查与动态观测相结合的原则 对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地形地貌、地面组成物质、植被种类、覆盖度等变化随主体工程总体布局与施工进度变化而变化,通过定期调 12 查获取对土壤侵蚀形式、降雨量、径流量、泥沙量、工程实施进展与防治效果等因子,应根据项目不同阶段地面变化情况,设置定期或不定期的、定位或不定位的监测点,进行观测记录,作为分析水土保持工程实施和植被恢复期两个不同阶段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的分析指标。 ( 3)监测内容与水土保持防治分区相结合 根据水土保 持防治责任内各个施工区域不同的水土流失特点,对各类型区的水土流失特征、各区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内容、实施单位、防治标准、工程效果具有针对性的监测。 监测内容、监测途径及时段必须能充分反映各个地段的水土流失特点和水土保持要求、水土保持工程及其效果。 ( 4)全面反映六项指标内容的监测原则 围绕水土流失六项防治目标展开监测,严格监测不同时段的土壤流失量、土壤侵蚀模数、土地整治情况及风水蚀程度、林草植被的恢复情况等,把每次监测的成果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做年终总结,作为下一年度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的技术依据;定期对监测成果进行 汇总、整理成册,为检查验收作好充分的前期工作。 ( 5)地面观测、调查与巡查相结合 通过地面观测、实地勘察和施工场地巡查等监测手段对建设过程中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工程进行全方位监测,获得较为全面的监测数据,以对项目建设期防治责任范围内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 ( 6)固定监测与临时观测相结合 13 在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可行性的区域布设地面定位观测点,对于不便于布设地面定位观测设施的工程建设区及扰动区,设置临时观测点进行阶段观测,汇总、整理后进行分析评价。 监测内 容及重点 依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 SL2272020)、《关于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意见》(水保 [2020]187 号),结合项目建设内容和实施进度,确定本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内容为:工程建设扰动土地面积、水土流失灾害隐患、水土流失及造成的危害、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情况、水土流失防治效果、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及管理等。 本工程水土保持监测重点: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情况、扰动土地及植被占压情况、水土保持工程(包括临时防护措施)实施情况、水土保持责任制度落实情况等。 监测点布 设 项目地处陕北黄土高 原之北端和毛乌素沙漠东南缘的接壤地带,地貌单元属黄土丘陵区,呈黄土梁峁及河流阶地,地形较为复杂。 由于受特定的地貌、气候、土壤、植被、水土保持现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根据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 (SL2772020)中监测点布设原则和选址要求,以及项目主体工程施工特点,确定了项目区影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为水力和风力侵蚀。 在项目建设区根据监测项目需要,有针对性地布设临时或固定水土流失监测点,进行定期、定位观测,在各区布设监测点进行水蚀、风蚀和植被恢复监测点。 本项目监测点共布置 10 个: 工业场区 2 个,水蚀 1 个 ,风蚀 1 个;场外道路 14 区 2 个,水蚀 1 个,风蚀 1 个;排矸场区 2 个,水蚀 1 个,风蚀 1 个;水源井及供水管线区布置 1 个植被恢复监测点;输电线路区布置 1 个植被恢复监测点 ; 采空沉陷区布设 2 个监测小区 ,采用排桩法。 在开展地面定位观测的同时,监测人员及时的收集和整理了监测区内的自然地理情况、社会经济情况和水土保持现状资料,为有针对性的实施水土保持 工程 监测提供了可靠 的 原始依据。 监测点布设详见附图:水土保持监测点布置图。 15 水土保持监测程序 定期与不定期巡查 直接与间接调查 土壤侵蚀环境因子状况监测 水土流失状况监测 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监测 水土流失防 治 效果监测 监测数据资料整理、汇总与分析 工程建设水土保持防治效果评价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野外勘测调查 确定监测实施方案、工作计划和野外监测实施细则 监测方法的确定 地面定点观 测 巡查监测 调查监测 相 互结合 相互结合 监测成果报告撰写 监测图件制作 设立典型水土流失观测场 16 监测的时段 该工程属于建设生产类项目,在 2020 年 05 月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完毕,并可初步发挥效益。 确定该工程监测期从 2020 年 5 月开始,至 2020 年 5 月结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水土保持监测时段为 3年,其中生产期的水土保持监测时段为 1 年。 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和《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的规定及结合项目实际情况,该项目监测时段分三个时段: ⑴前期准备阶段:由于监测工作相对滞后,主要对施工原地貌、监测工作开展前以及背景水土流失状况进 行调查监测。 ⑵ 工程建设阶段:主要对监测工作开展后施工期间各单元区的水土流失状况进行监测,重点反映各项目水土保持措施的“三同时”落实情况,为主体工程及水土保持工程的竣工验收提供依据。 ⑶林草植被恢复阶段:在项目生产试运行期内,对植被恢复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监测。 监测的频次 根据项目建设区特点,其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其它侵蚀形式发生概率极小,因此,主要观测风蚀、水蚀情况。 根据项目区风季集中在 10 至次年 5 月,雨季集中在 6~ 9 月。 对于地面定位监测,施工期内实行定时监测,风蚀监测 应在风季每月监测 1 次,大风(> 5m/s)后加测;水蚀监测应在汛期每月监测1 次,暴雨(> 50mm/d)后加测;自然恢复期监测频次与施工期大致相当,但林木栽植的 1 个月后,应重点进行监测;林木成活后的半年 17 内,每月监测 1 次;随着林木的逐步生长发育,监测频率可以逐步减少,成林后可半年监测一次。 生产运行期主要监测植被恢复情况和水土保持工程设施的防护效果。 对于调查监测的内容,在施工中期和完工后全面调查一次,生产期每年一次,对于水土保持效益的监测则应安排在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实施后,每 3 个月监测一次,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动态监 测,以巡查为主,监测时段为不定期,且贯穿整个监测过程。 监测的方法 ( 1) 实地调查监测 根据本项目的建设特点,采用现场调查、实地勘测的方式,利用GPS 定位仪,结合 1: 10000 实测地形图及其它测定工具,在不同防治区域填表测定工程和各个水土流失防治区的基本特征(尤其是堆土堆渣和开挖面坡长、坡度等)及水土保持措施(包括主体工程中的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 1)地形、地貌、植被的扰动面积、扰动强度的变化 采用实地勘测、线路调查、地形测量等方法,结合 GIS 和 GPS 技术的应用,对地形、地貌、植被的扰动变化 进行监测。 2)复核建设项目占地面积、扰动地表面积 采用查阅设计文件资料,利用高精度 GPS 和 GIS 技术,沿扰动边际进行跟踪作业,集合实地情况调查、地形测量分析,进行对比核实,计算场地占用土地面积、扰动地表面积。 18 3)复核项目挖方、填方数量及面积 采用查阅设计文件资料,利用高精度 GPS 和 GIS 技术,沿扰动边际进行跟踪作业,结合实地情况掉擦、地形测量分析,进行对比核实,计算项目挖方、填方数量及面积。 4)项目区林草覆盖度 采用抽样统计和调查、测量等方法,并结合 GIS 和 GPS 技术的应用进行监 测,即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分别确定调查地样方,并进行观测和计算。 项目区林草覆盖度利用高精度 GPS 定位,结合 GIS 分析技术,采用抽样调查和测量等方法进行监测。 即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确定调查地样方,先现场量测、计算覆盖度(或郁闭度),在计算出场地的林草覆盖度。 具体方法为: ①林地郁闭度的监测采用树冠投影法。 在典型地块内选定 5m5m 的样方,测量每株立木在方格中的位置,用皮尺和罗盘仪测定每株树冠东西、南北方向的投影长度,在按实际形状在方格纸上按一定比例尺勾绘出树冠投影,在图上求出林冠投影面积和标准地面积,即可计算 林地郁闭度。 ②灌木覆盖度的监测采用线段法。 用测绳或皮卷尺在所选定的样方灌木上方水平拉过,垂直观察灌丛在测绳上的投影长度,并用卷尺测量。 灌木总投影长度与测绳或样方总长度之比,即为灌木覆盖度。 用此法在样方不同位置取三条线段求取平均值,即为样方灌木覆盖度。 ③草地覆盖度的监测采用针刺法。 选取 1m 1m 的小样方,测绳 19 每 20cm 处用细针做标记,顺次在小样方内的上、下、左、右间隔 20cm的点上,从草的上方垂直插下,针与草相接触即算有,不接触则算无。 针与草相接触点数占总点数的比值,即为草地覆盖度。 用此法在样方内不同位置 取三个小样方求取平均值,即为样方草地的覆盖度。 ④林地的郁闭度或 草地的覆盖度计算公式为: 22%/mfmfDffDeded的垂直投影面积,样方内树冠(或草冠)—;样方面积,—;的覆盖度),林地的郁闭度(或草地—式中: ⑤项目建设区内各种类型场地的林草植被覆盖度( C)计算公式为:。 地)的垂直投影面积,类型区内林地(或灌草—类型区总面积,—;覆盖度,林木(或灌草)植被的—式中:22%/kmfkmFCFfC 本次纳入计算的林地(或草地)面积,其林地的郁闭度或草地的覆盖度取大于 20%。 样方规格乔木林为 5m 5m,灌木林为 2m 2m,草地为 1m 1m。 本次监测采用的 GPS 定位和 GIS 技术,具有对监测对象的位置、边界准确定位的高精度特性,可在实地调查基础上,结合对地形图件和 施工图件的综合分析,提取建设项目占地面积、地表位置及变化情况的数据信息准确可靠。 ( 2) 定位监测方法 对不同防治类型区,侵蚀强度的监测,采用地面观测方法,如插钎法、侵蚀沟样方测量法、简易径流小区法等,并以插钎法、简易径 20 流小区法、降尘缸与集沙仪相结合的方法为主,同时采用自记雨量计和雨量筒观测降雨量和降雨强度。 1)风蚀监测可采用集沙仪法和测钎法进行监测,监测场地的下垫面应均匀一致,并避免强烈干扰。 风向、风速观测设备应设置在风蚀监测场中部。 集沙仪为高 、宽 、厚 3cm 的扁平金属盒。 根据项目需要,需 选用旋转式集沙仪对各个风向的风蚀强度进行监测。 测钎为光滑细长的金属杆,直径 2mm,长 50mm,顶端有一小环,且有一定刚度,不易弯曲。 在风积区配置时,尚需配置一中心开孔(直径略大于 2mm)的圆形测片。 在风季前后集有关资料,对比分析土壤新增风蚀量。 风蚀强度监测设。煤矿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的 I/O 口扩展 器件 由于单片机本身只有 4 个 8 位并行输入输出 I/O 接口, 1 个串行 I/O 接口,非常有限,所以当 I/O 口不能满足设计需求时则需要我们进行 I/O 口的扩展。 其扩展方法为根据需要在串行口上外接 1 个或多个移位寄存器。 由电路原理图我们可以看到 此次我们 单片机 89S51 的 I/O 口分配如下: 18 P0 口: A/D 转换器 ICL7109
时,前滚筒在上割顶煤,后滚在下筒割底煤。 采煤机滚筒旋转时, 滚 20 筒上的截齿将煤 破碎 并由螺旋叶片装入刮板输送机,少量煤在推移刮板输送机时被铲煤板装入刮板输送机内,极少量散落在支架与 刮板输送机间的浮煤 由人工装入 刮板输送机。 采煤机 进刀方式为 端部 割三角煤斜切进刀 , 进刀的过程 如下 : ( 1)进刀准备:采煤机割至工作面端头后,将采煤机后面 15m 以外的工作溜已移近煤壁
排放。 目前,中国的瓦斯综合利用工程只是针对瓦斯抽放矿井,实际上全国每年有 90%的来自回风流中的浓度低于 l%的瓦斯被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⑤ “ 安全第一 ” 的观念还没有牢固树立,对抽放瓦斯重要性的认识仍然不够,对抽放 6 瓦斯装备等的投入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有些地方仍然维持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水平,须尽快转变观念,加快抽放瓦斯系统建设及更新改造。
54 掘进工作面探水点 2 物探成果结论异常验证钻孔设计参数表 钻孔编号 磁方位(176。 ) 倾角(176。 ) 孔深( m) 孔径(㎜) 顶板 顺层 底板 1 114 +45 0 45 187 54 2 119 +45 0 45 182 54 3 124 +45 0 45 179 54 4 129 +45 0 45 177 54 5 134 +45 0 45 177 54 6 139 +45
在机械加工方面,公司有着国内最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完善的热处理生产线,以及焊接、表面处理以及总装系统测试等生产技术和设备。 同时,公司具有较强的制造能力和先进的生 产工艺,从而确保先进的理念转化成生产力。 公司拥有完善的集团销售网络平台。 该网络不但能够使公司的最新科技技术产兰州理工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12 品及时在煤矿推广使用,更为重要的是在短时间内反应煤矿应用本公司技术及技术产品情况
平均为 ℃,极端最高为 40℃( 1966 年 6 月 22 日)。 全年风向为西风,年平均风速 2m/s,定时测得最大风速 24m/s( 1959 年 5 月 30 日),大风较多,平均每年出现 8 级以上风达 32 天左右,最多在 1968 年,达 57 天。 年平均初霜期在 10 月中 旬,终霜期在 4 月上旬,全年无霜期平均为189 天。 历年 11 月中旬至下年 3 月底为降雪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