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新城新闸口泵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新闸口 泵站 工程建成后,按浦口新城规划的排水方案实施,将提高 镇北河 两岸 片区 的排涝能力,改善内部河道的水环境,工程对环境的有利影响远大于不利影响,因此就环境而言,工程是可行的。 水土保持 本工程是一个具有很大排涝效益的项目,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把工程建设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控制到了 最低程度,提高了项目区蓄水保土能力及植被覆盖率,同时也美化了周围环境。 项目区新增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项目建设期,生产运行过程中不需扰动地面,不会新增水土流失。 施工期采用护坡、播撒草籽、铺设塑料薄膜等防护。 投资估算 工程 总 投资 万元,其中建筑工程 万元, 机电及金属 设备工程 万元,安装工程 万元, 工程其他费用 万元 (其中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 567 万元) ,基本预备费 万元。 浦口新城新闸口泵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6 经济评价 新闸口 泵站工程以排涝功能为主,兼有改善内河水环 境的功能,效益主要为排涝减灾效益,兼有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新闸口 泵站为该地区排水规划中的既定项目,为该地区开发建设的先提条件 , 因此应尽快 实施。 浦口新城新闸口泵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7 2 水文 流域概况 流经浦口 区 的流域性河道有 长江 、 滁河,老山山脉 为天然分水岭。 长江流经浦口区乌江镇及桥林 、 江浦、顶山、泰山、沿江 5 个街道 ,在 浦口区境内长。 浦口区境内入江的主要河道有:驷马山河、石碛河、高旺河、城南河、七里河,朱家山河,石头河。 镇北 河位于 浦口 新城南区 ,周边外河主要有长江、 城南 河 、 七里河。 长江 :古名大江,下游南京段附近又称扬子江。 长江浦口段上起与安徽省交界的驻马河口,下至与六合交界的石头河口,属长江南京段的左岸(北岸)上游河段,岸线长约 40km。 本段长江流向总体呈西南~东北方向。 本段长江河道为微弯分汊型,平面上呈藕节状,宽窄相间,自上而下分别有新济洲、梅子洲、八卦洲三个分汊段和七坝、浦口 — 下关两处节点段。 长江主流走向(自上而下)分别为新济洲右汊 — 七坝 — 大胜关 — 梅子洲左汊 — 九袱洲 — 八卦洲右汊,其中,七坝、梅子洲左汊、九袱洲三段主泓偏左岸(北岸)浦口区一侧,新济洲、八卦洲两汊道段深泓偏向右岸(南岸)。 长江在南京以上汇水面积 174 万 km2,占全流域的 %,长江大通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8860 亿 m3,多年平均流量为 29000m3/s,最大洪峰流量为 92600m3/s,最小流量为 4620m3/s。 本河段代表水位测站南京站最高潮位为 ,最低潮位为。 七里 河 : 山丘区分东西两条支流,西支发源于浦口区境内的大椅子山,东支发源于石婆山,东西两支流在老七里桥处汇合,形成圩区主河道,在七里河口处入长江,干流。 流域总面积 ,其中山丘区为 ,圩区。 七里河系原江浦县和浦口区的界河。 城 南 河 : 发源于长江北岸浦口区老山南麓的黄山岭,山丘区分东西两条支流,在南门桥处汇合形成主河道,在新河口处入长江,干流长。 城南河流域西北部基本为山丘区,流域总面积 ,其中山丘区为 ,圩区。 镇北 河 : 浦口 新城南区的 一条 支 河, 河道 西起 东方红河 , 东至 丰字 河 , 河道长约 , 上口宽 8~ 15m,河深约 ,未护砌。 浦口新城新闸口泵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8 图 浦口新城 规划河道图 水文 气象 浦口区属北亚热带气候区,高空在西风环 流和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近地面受冬、夏季风的交替影响,呈明显的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量丰富的气候特征。 多年平均气温为 ℃,最高气温为 ℃,最低气温为 ℃,年平均日照时数 1987 小时,日照率为 45%,平均无霜期 226 天。 浦口区年平均降水量。 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较大,1991 年降水量 , 1978 年降水量只有。 在季节分配上,夏季降水量最多,冬季最少,春季多于秋季,据统计,月平均降水量春季为 ,占全年降水量的 %;夏季阴 晴多变,除梅雨期外,常有连绵性大雨、暴雨,月平均总雨量达 150mm 以上,占全年总降水量的 %;初秋,多晴少雨,秋高七里河 城南河 西十字河 北十字河 南圩十字河 大兴十字河 镇北河 新民河 东方红河 丰字河 四方沟 镇南河 镇北河 胜利圩养殖场 浦口新城新闸口泵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9 气爽,但偶有台风、暴雨, 10 月下旬至 11月上旬,雨量相对较小,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 %;冬季寒冷干燥,降水量约占全年总量的 10%。 在月份分配上,以 7 月降水最多,年均约有 60%以上的降水集中在 5~ 9 月的汛期间, 6 月下旬至7 月下旬占 27%以上,为全年降水量最多、降水强度最大的时段。 降水量以 12 月、1 月最少。 汛期( 5 月~ 9 月)平均降雨量为 ,汛期最大降雨量 ( 1991 年 5 月~ 9 月 ),最小降雨量 ( 1978 年 5 月~ 9 月 ),最大日降雨量 ( 2020 年 7 月 5 日) ,最大三日降雨量 (1996 年 7 月 3 日~ 5日 )( 2020 年 7 月 5 至 7 日 ), 本地 区 多年平均径流量约 亿 m3。 全区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 浦口区降雪量不大,有三分之一的年份无积雪,形成积雪深度超过 10cm 的年份大致为 10 年一遇。 本地区常年主导风为东南风,随季节有明显变化,夏季多南及东南风,秋季多东及东北风,冬季多北及西北风,年平均风速为 , 最大风速 16m/s,年平均大风日数 11 天,最多为 25 天。 洪水 工程区地处长江与滁河之间, 洪水主要受本区域暴雨及长江水位顶托影响 ,主汛期为 5~ 9 月。 长江洪水影响因素众多,总体看,主要受南京以上汇水区降雨及海洋潮汐影响。 暴雨主要受梅雨及台风活动影响, 6~ 7 月份为梅雨季节, 8~ 9 月份为台风期。 区 域 无常见暴雨中心位置;暴雨最早可出现在 3 月,最晚结束于 11 月,集中出现在 7 两个月,其暴雨日数占全年的 6068%。 据《江浦县水利志》,明成化六年至民国 26 年的 467 年间,浦口共发生水灾53 起,平均约 9 年 一遇。 建国后 50 年间,出现洪涝的年份有 :1949 年、 1954 年、1969 年、 1971 年、 1975 年、 1983 年、 1987 年、 1991 年、 1995 年、 1996 年、 1998年、 1999 年。 1954 年, 长江流域出现 特大洪水,长江 南京段 突破民国 20 年 (1931)的历史最高水位,西江口水位达 ,滁河汊河集水位达 ,全区破圩 28 个,房屋倒塌 18160 多间。 1991 年, 浦口地区发生 特大洪涝 灾害 , 5 月 18 日至 7 月 11 日, 55 天降雨量 1001mm,是常年同期的 4 倍,滁河水位两次超过历史最高水位,长江出现 解浦口新城新闸口泵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0 放以来第三个高水位年。 1995 年 5~ 6 月,降水量 ,为常年同期的 倍; 6 月 20 日, 浦口区 珠江 镇 地区陡降大暴雨,日雨量。 6 月 27 日至 7 月 15 日,江堤发生险情 207 起,其中重大险情 27 起,特大险情 10 起,散浸总长度达 27km。 1996 年 6 月 3 日至 7 月 20 日,降雨 736mm,出现“涝梅”年, 7 月 3 日凌晨至下午 6 时,普降特大暴雨,日雨量 ,倒塌房屋 520 多间,冲毁溢洪塘坝 100 多面,冲毁乡村公路 110 多公里。 1998 年 6 月中旬起,长江中游多次出现大范围连续性暴雨,长 江水位猛涨,23 日 下关水位 达 ; 7 月中旬起,长江上游出现洪峰,同时出现暴雨, 7 月27 日,下关水位达 , 30 日为 ,整个汛期历时 91 天,沿江堤防发生险情 300 余起,经全力抢险,全区无一破圩。 1999 年 6 月 16 日,降暴雨,雨量达 , 6~ 8 月总雨量达 ,较常年多 52%。 7 月 24 日,长江大通流量达 82900m3/s,列解放以来第二位, 7月 26 日,下关水位升至 ,列历史第五位。 2020 年 7 月 5 日 , 日 平均 降雨量 为。 2020 年年 8 月 2 日,台风残 留云系与暖湿气流冷空气遭遇,突降暴雨, 日平均 降雨量 为 303mm, 3 日平均降雨量为 390mm,为浦口区日降雨量之最。 设计水位 根据《南京市城市防洪规划》,包括原浦口片在内的南京市长江堤防达标建设是根据《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所定标准进行的,且已基本整治结束。 即目前长江堤防已达“长流规”所定标准。 考虑到与《南京市城市防洪规划》的一致性,江浦片长江堤防设计水位仍采用“长流规”确定标准,据此,规划确定按照《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所定的下关站设计水位即 来推算城区段长江设计洪水位。 根据 沿江各 控制点水位 ,按水面比降内插求得 浦口区各河道入江口水位, 见表。 浦口新城新闸口泵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1 浦口区各河道入江口设计洪水位表 表 标准 \水位 高旺河入江口 城南河入江口 七里河入江口 下关( m) 距下关站距离( km) 0 “长流规”潮位 长江 100年一遇潮位 长江 200年一遇潮位 长江 300年一遇潮位 根据以上内容, 镇北河与城南河交汇处距城南河入江口约 ,城南河入江口“ 长流规 ”潮位 为 , 按水面线推算出新闸口泵站 处的 长流规潮位 为, 100年一遇潮位为 , 200年一遇潮位为 , 300年一遇潮位为。 浦口新城新闸口泵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2 3 工程地质 由于地质勘探报告暂未提供,本次可研参考 《浦口区坝子窑泵站工程 地 质勘 察报告》。 区域工程地质 地 貌 本次工程范围内 地貌类型 属长江漫滩。 地质构造与地震动参数 根据区 域地质资料 ,本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扬子断块区下扬子断块内,下扬子断块在新构造运动期以大面积的升降运动为其主要特征,断块内盆地由断陷型转为坳陷型,第四纪以来构造运动微弱,主要表现为缓慢间歇性升降运动。 场地内无活动断裂通过,基本没有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区域上建设场地基本稳定。 本次工作揭露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 (Q4)淤泥质粉质粘土,粉土,粉砂、细砂(中密),粉砂、细砂(密实)。 查《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 18306- 2020),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水文 地质条件 勘察期间钻孔初见水位埋深 ~ ,稳定水位埋深 ~ ,标高 ~ 。 地下水位变化主要受 镇北河 河水位的影响,年变幅~。 由室内渗透试验结果,地基土透水性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GB504872020)附录 F 判别:①堤身填土 (粉质粘土 )、②淤泥质粉质粘土均为弱透水,② 1 粉土中等透水。 据野外判别 ③ 1 粉砂、细砂(中密)、 ③ 2 粉砂、细砂(密实)中等透水。 场地 附近未见污染源,建筑物无腐蚀现象,根据《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DGJ32/122020)第 条,南京地区位于漫滩地貌单元的地下水,通常对混凝土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不具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浦口新城新闸口泵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3 性。 工程地质条件 地基土分布情况及特征 根据本次勘探揭露,本场区勘察深度内揭露的地基土层自上而下分为 3 层 6个亚层: ① 1杂填土: J J J4 孔分布,湿。 主要为碎石、砖块等,为后期整修路面填筑而成。 层厚 ~。 ① 堤身填土(粉质粘土): J J J4 孔分布,构成 镇北河 堤身,褐黄色,湿~饱和。 主要由可塑状粉质粘土组成,堆积年代超过十年。 层厚 ~。 ② 淤泥质粉质粘土:普遍分布,为场地浅部主要地基土层。 灰色,饱和,流塑,高压缩性。 具层理,偶见腐殖质。 层厚 ~ ,顶板埋深 ~。 ② 1粉土: J J J4 孔分布,灰色,很湿,松散,中压缩性,具层理,偶见腐殖质,呈夹层或透镜体状分布于 ② 淤泥质粉质粘土层中。 层厚 ~,顶板埋深 ~。 ③ 1 粉砂、细砂(中密):普遍分布,灰色,饱和,中密。 含云母碎片。 层厚 ~ ,顶板埋深 ~。 ③ 2 粉砂、细砂(密实):普遍分布,灰色,饱和,中密。 含云母碎片。 该层未揭穿,最大可见层厚 ,顶板埋深 ~。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根据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原位测试结果,场地内各土层工程特性综合评价如下: ② 淤泥质粉质 粘土:普遍分布,为场地浅部主要地基土层,高压缩性,弱透水,力学强度低,工程性质差。 ② 1粉土:普遍分布,呈夹层状或透镜体状分布于 ② 淤泥质粉质粘土中,力学强度低,中等透水,工程性质较差。 ③ 1 粉砂、细砂(中密):普遍分布,力学强度中等,中等透水,工程性质一般。 ③ 2 粉砂、细砂(密实):普遍分布,力学强度较好,中等透水,工程性质浦口新城新闸口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