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诗词中的亲情美本科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的位置和独特的位置。 苏轼生命中的三位女子,各个不同却又个个精彩,正因为她们对苏轼的爱,苏轼才得以成为我们今天所推崇的苏东坡。 二、手足之情,相知相勉。 苏洵实际上香生过三男三女,苏轼是老五,苏辙是老六,苏轼前面的哥哥姐姐早年都去世了,因此,苏轼拥有了唯一一个母同胞,就是他 的弟弟 —— 苏辙。 据不完全统计,苏轼、苏辙兄弟相互间往来的诗词多达 200 多首。 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写到:“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苏轼说苏辙:“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 ” 苏轼兄弟二人从小生活在一起,从没一日分离过,“手脚之爱,平生一人,幼而无师,受业先君。 兄敏我愚,赖以有闻。 寒暑相从,逮壮而分”。 苏轼与苏辙兄弟的手中之情,与他们在文学上的成就一样,永远是历史长卷中璀璨的华章。 苏轼将这种患难与共、肝胆相照、并肩携手的手中之情,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一首首,贯发着充沛真情实感的、发自肺腑的抒写兄弟亲情的词便如 汩汩清泉喷涌而出。 这些词与当时笼罩在文坛的艳科词比起来,不管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著名的《满江红》: 7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 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 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 无限事,从头说。 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 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 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这首词的内容是,清澈的颍水向东流淌,我满怀愁绪地看着江上若隐若现的孤帆远去。 在这凄清的贬谪之地,青山之下白浪飞翻,你我万里相隔实难望见。 想到就这样白白辜负 当年的归隐之约,如今卧床听雨也是这般萧瑟。 唉。 深憾此生总与你匆匆相别,这种无奈的感觉不禁让我白发虚增。 我在这黄河岸边祭下一樽美酒,将你我那无尽的过往从头细数。 你我二人那日相见恍若眼前,但在不知不觉间却已过去了悠悠岁月。 我衣襟上愁苦的泪痕隐约还在,但眉间喜气却已暗示你我重逢在即。 待到重逢日,我定要和你同游池上,到如雪落花中寻觅春天的痕迹。 苏轼苏辙兄弟走上仕 途之后,是天各一方,聚少离多。 公元 1074 年,三十九岁的苏轼在结束了杭州通判的任期之后,为了能够和在济南做官的弟弟离得近一点,以便两个人能够经常见面,便主动向朝廷申请到山东密州做官。 苏轼到密州后做了知州,中秋节到了,他想跟苏辙见面,就绕道济南去看他的弟弟。 没想到冬天的时候,航道被封了,在后来的岁月里边因为彼此之间公务都很繁忙,一直没有机会见面。 所以当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个中秋节到来的时候,苏轼想起五年没有见面的弟弟,民中非常地感慨,喝了许多酒,写下了一首千古名篇《水调歌头 中秋》 :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 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 8 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立意高远、情理具佳、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以明月为线索,处处咏月,同时也处处在抒发人的主观感情,生发人生感慨,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深深思考,贯穿着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特别是词的下片怀念亲人,抒写的是亲人无由相会的怨恨愁情。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这句话借问月写出词人满心的凄凉。 月亮啊,你不 应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骨肉分离之时,用你团圆的光辉来牵动人们的愁肠呢。 谁应有恨。 词人自己。 恨什么。 恨人生不得志,恨月圆人不圆。 中秋月夜,词人独在异乡,仕途失意,痛饮达旦,一夜无眠。 满怀愁情苦绪,问月话凄凉。 一句“不应有恨”,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宋神宗熙宁十年,也就是苏轼写了《水调歌头 中秋》的第二年,苏 辙 也写了一首《水调歌头 徐州中秋》来回赠其兄。 当时苏轼出任徐州知府,四月离家赴任,苏辙与之同行,并在徐州停留百余日,临别之际,适逢中秋佳节,他们一同泛舟赏月,苏辙就写了 《水调歌头 徐州中秋 》 来告别其兄。 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