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岭南大学建筑文化——以广州为例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4]随着岭南大学的发展,建成了一座座极具代表的岭南大学校 园建筑,确定岭南大学建筑风格的基调,形成极具地方特色的独特风格。 1957 年的中山医学院附属医院生理病理教学楼建成,第一次在窗户外采用了遮阳设施 — 遮阳板。 遮阳板为方格直线型,以横向为主,也 有纵向,不论从功能上美观上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由于它的实用价值好,因此在整个岭南地区盛行,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几乎成了岭南大学建筑风格的表现手法之一 [3]。 进 入 2020 年后,随着文化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建成具有岭南建筑文化特色开放兼容胸怀、务实善变作风的广州大学城。 随着国家教育产业化政策的实行,在五岭以南的广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校园建设高潮。 在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岭南校园建筑创作在与世界各种建筑流派的大碰撞中保持自身鲜明特点,在继承和发扬岭南传统建筑文化精华的基础上,运用新材料和新技术,以现代设计方法加以 丰富和创新,创作出具有岭南地域特色的新建筑,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岭南大学建筑文化。 11 岭南大学建筑文化的形成因素 一 个地区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往往受到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地理和气候的影响和 制约。 虽然建筑外在的形式最为人们所关注,但从建筑创作的角度来看,必须对内在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外来经济文化的影响,对建筑内、外空间使用和建筑形式创造既有制约作用又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 传统建筑不再是社会需求的主体,现代建筑形式传入本地区以后随着环境而改变。 岭南大学建筑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了岭南地区社会因素、经济 因素、文化因素、地理和气候的影响。 社会因素:封建社会制度主宰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 封建制度的建筑,首先受到封建制度所约束,以皇帝为中心的正宗统一思想等级制以及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衡量事物的总主宰,这种封建社会制度对建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建筑的类型、布局、规模、规格,以及形象、文化、风格等,形成了中华传统的一种建筑风格。 岭南虽地处五岭以南,远离中原地带,其但建筑风格也深受到传统建筑风格的影响,岭南大学建筑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封建社会传统建筑风格的影响 [3]。 经济因素:早在 秦代 ,广州已是中国南方的门户。 汉代 起逐步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 隋 唐 宋 时期,广州客商云集,经济繁荣,遂成为中国外贸第一港。 到 元代 ,由于 泉州 的兴起,外贸数量退居泉州之后,但仍为中国重要外贸港口、繁荣 港口 城市。 明朝 时广州迅速恢复为中国第一外贸港口城市。 到 清代 的 1844 年 “ 五口通商 ”之前,广州是中国唯一对外贸易口岸,经济地位突出。 鸦片战争 后屡遭战患,经济发展缓慢,随着 上海 、天津 等港口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对外贸易逐渐下滑。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济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广州历史经济繁荣和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的经济因素促进了岭南 地区 大学建筑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文化因素: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化中心位于中原地区,是儒家文化传播得最广,影响最深的地方,并以中原为中心向外传播,而岭南地区地处偏僻,受正统的儒家文化的影响较少。 因此,岭南文化在传统上形成了对儒家文化的疏远意识,在面对外来的文化时,并不是一味地采取抵制的态度,而是习 惯于扬弃与融会各种文化,一方面,岭南文化始终是由传统的儒家文化发展而来的,其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而另一方面,岭南地区由于所处的地区较早就与外域文化有所交流,从而使岭南文化具有了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文化兼容性,因此,岭南地区大学建筑的创作虽然还是受到中国传统的限制, 12 但比起别的地域却是少得多,所以建筑创作很早就有了自己的特色,这就对岭南大学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发展相当有利。 地理与气候因素:就地理环境而言, 岭南位于我国的最南部,大致包含闽南、广东、海南和广西桂林以东大部分地区。 五岭雄峙其北,浩瀚的南海绕其南;阴 那山、莲花山、罗浮山、十万大山、六万大山虎踞东西。 境内的珠江为封闭式、向心状的水系。 这样的山河态势,历史时代构成了一个范例的封闭、半封闭的地理环境,对岭南历史地理的发展影响极其深入。 岭南地区其地形复杂,具有山多、丘陵多、河流多等特点,因此岭南大学建筑多是结合地形、山势、等因地制宜,随形就势,自由布局,巧妙而适当地安排各种建筑。 岭南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这一地域气候条件的最大特点就是炎热、潮湿、风多、雨多。 而岭南大学建筑对这一气候条件具有独特的解决方式,即岭南大学建筑通风、隔热、遮阳、避雨等功能十分明显,反 映出岭南大学建筑文化的地方独特风格。 4 岭南大学建筑文化的总体特征 岭南大学建筑文化是岭南建筑文化的一部分,岭南建筑文化所特有的特征,同时在岭南大学建筑文化上也体现出来。 岭南建筑历史悠久,可上溯远古至先秦时期, 岭南建筑文化在明清时期才形成一定的体系,在 20 世纪 50 年代的时候才提出了岭南派建筑,迅速得到了建筑界的认可。 岭南最早具备现代大学特征的大学是在清末民初建立的。 岭南 的大学建筑文化深受近现代岭南建筑文化的影响,因此,其特征主要从近现代岭南建筑文化的发展而来。 岭南大学建筑功能布局 岭南大学建筑 功能布局的主要特点是:( 1) 尊重用地周边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对建筑功能布局进行合理分配;( 2) 开敞通透的平面与空间布局;( 3)建筑功能布局结合自然、庭园的环境布置;( 4) 功能布局通常考虑结合廊道、阳台等。 岭南大学建筑的采光与通风、防热(隔热、散热)、防雨与防潮功能特色 岭南地处东亚季风气候区南部,具有热带、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特点,岭南的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时运季风气候,雷州半岛一带、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属热带气候。 北回归线横穿岭南中部,高温多雨为主要气候特征。 大部分地区夏长冬短, 终年不见霜雪。 13 太阳辐射量较多,日照时间较长,以广东省为例,全省各地的平均日照时数载 1450 小时2300 小时之间。 岭南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风向随季节交替变更。 夏季以南至东南风为主,风速较小;冬季大部分地区以北至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大;春秋季为交替季节,风向不如冬季稳定 [5]。 总体看来,岭南地区全年暖热,日照时间长辐射量大,夏长冬短,夏季炎热,降水较多,气候湿润,针对这些气候特点,建筑遮阳、通风、隔热、防雨、防潮成为当地建筑应考虑的重点。 采光与通风 ( 1) 通过增加建筑主体外墙开窗面积来自然 采光通风(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采光通风式现代岭南大学建筑常用的一种方法)。 如华南理工大学西湖苑 大面积采用隔热性能优越的玻璃砖作为围护结构、采用落地玻璃来进行自然采光通风。 ( 2) 采用天井和挑空方式来自然采光通风。 如广州大学城中山大学图书馆采用天井和挑空方式来自然采光通风。 ( 3) 采用庭院、连廊方式自然采光通风 (岭南建筑传统的采光通风方式 )。 如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以庭院、 连廊等开敞式空间组织通风以及在建筑材料构造上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图 5: 华南理工大学西湖苑 图 6: 中山大学图书 馆 图 7: 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 资料来源: 防热(隔热、散热) ( 1) 隔热 隔热分为遮阳隔热、结构和构造隔热、室内遮热板隔热 . 14 遮阳隔热是利用建筑外围护结构的附加物遮挡太阳辐射直接加热外围护结构,使其外表面升温小。 如采用绿化遮阳、屋面遮阳、外墙遮阳、窗口遮阳、廊道遮阳就属这种遮阳,采用活动或固定的遮阳设施遮阳。 夏氏遮阳也属于这种隔热 [5]。 50 年前,夏教授分别创作了窗口的水平和垂直相结合的综合式遮阳和平屋顶的连续拱遮阳两种早期岭南现代建筑遮阳构件,两种遮阳对岭南现代建筑的防热起了很大的作用,夏昌世教授建立了岭南现代建筑的防热理论并付之实践,留下了新建筑窗口遮阳和屋顶遮阳的先例,这一创举被称为“夏氏遮阳”。 中山医学院附属医院生理教学楼第一次采用了夏昌世教授创作的窗户外遮阳板,无论从功能还是美观上取得了理想效果,到 20 世纪 80 年代几乎成了岭南建筑风格的表现手法之一。 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