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某中学实验楼毕业设计计算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一次分配241二次分配1结果(2)中间层 分配系数:A节点B节点弯矩分配法计算过程:A下柱A上柱B下柱B上柱分配系数固定弯矩3535一次分配1二次分配1结果(3)底层 分配系数:A节点B节点弯矩分配法计算过程:A下柱A上柱B下柱B上柱分配系数固定弯矩3535一次分配1二次分配1结果11 图413分层法弯矩计算结果图(柱传递系数为1/3,底层为1/2)。 图414 梁在实际分布荷载作用下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需根据求得的支座弯矩和各跨的实际荷载分布,按平衡条件计算,框架梁在实际分布荷载作用下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如图414所示。 在实际分布荷载作用下,框架梁的跨中弯矩按下式计算:计算结果如表1413所示: 表413实际分布荷载作用下分层法各单元跨中弯矩计算表()位置按简支梁跨中弯矩按实际结构跨中弯矩左端弯矩右端弯矩跨中弯矩AB,BC跨顶层中间层 底层BC跨顶层中间层 底层 叠加各层弯矩图 将分层法求得的各层弯矩图叠加,可得整个框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 叠加后结点不平衡弯矩进行再分配,叠加后的框架梁跨中弯矩计算见表414。 据此可作出叠加后整体结构的弯矩图,如图415所示。 表414叠加后的框架梁跨中弯矩计算位置按简支梁跨中弯矩叠加后框架梁跨中弯矩左端弯矩右端弯矩跨中弯矩AB,BC跨5层4层3层2层1层BC跨5层4层3层2层1层 图415 活载作用下整体框架弯矩图() 梁端剪力,梁端控制截面的弯矩(1)梁端剪力计算梁端弯矩求出后,从框架中取隔离体,用平衡条件可求得梁端剪力及梁端柱边剪力值。 对AB跨梁取图416所示隔离体,由平衡条件整理得: 图416 AB跨梁隔离体 同理 据此可计算出梁端剪力,计算过程见表415,及表416 表415 AB跨梁剪力计算表 层次54321 表416 BC跨梁剪力计算表层次54321(2)梁端柱边剪力计算 取柱轴心至柱边这一段为隔离体,由平衡条件可求得梁端柱边的剪力值对AB跨梁,取图417所示隔离体,由竖向平衡及几何关系,整理得: 同理 图417梁端柱边剪力计算隔离体据此可计算出梁端柱边剪力,计算过程见表23及表24(3)梁端柱边弯矩计算 为内力组合作准备,需将梁端弯矩换算至梁端柱边弯矩,按下式进行计算 计算结果如表417所示 表417 梁端柱边弯矩计算表层 数梁端弯矩梁端柱边剪力梁端柱边弯矩54321柱轴力可通过对梁端剪力、纵向梁传来剪力和柱自重叠加得到,假定纵向梁按简支支承,即纵向框架梁传给柱的集中力可由其受荷面积得到。 柱轴力的计算过程见表418,恒载作用下的框架梁的剪力,柱的轴力图见图418所示。 表418柱的轴力计算过程层数B柱A柱轴轴54321 图418梁剪力、柱轴力图(kN) 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塑性内力重分布性质,因此在重力荷载作用下对梁端弯矩进行调幅,,再由静力平衡条件求得跨中弯矩,调整后的梁端柱边弯矩及跨中弯矩见图419 图419活载作用下框架梁经调幅并算至柱边的弯矩()5内力组合单位统一为:弯矩kN∙m,剪力kN,轴力kN。 根据前面内力计算结果,即可进行框架各梁柱各控制截面上的内力组合,其中梁的控制截面为梁端柱边及跨中,由于对称性,每层梁取5个控制截面。 柱分为边柱和中柱,每根柱有2个控制截面。 内力组合使用的控制截面标于图51。 图51考虑恒载和活载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和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及重力荷载代表值与地震作用的组合(),并比较三种组合的内力,取最不利者。 梁内力组合表见下表51,其中弯矩以下部受拉为正,剪力以沿截面顺时针为正,弯矩M的单位是kN﹒m,剪力V的单位是kN表51梁内力组合计算表楼层截面①恒荷载②活荷载③重力荷载标准值MVMVMV五12036450四1203450三1203450二1203450一1203450梁内力组合计算表(续)④地震作用(左震)⑤地震作用(右震)①+②①+②MVMVMVMV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梁内力组合计算表(续)③+④③+⑤ MVMVmmaxmmin|Vmax|00000000044000000000000000000000柱内力组合计算见表52,柱中弯矩M左侧受拉为“+”,右侧受拉为“”;轴力N受压为“+”,受拉为“”,表中弯矩M的单位是kN﹒m,轴力N的单位是kN。 表52柱内力组合计算表柱截面①恒荷载②活荷载③重力荷载(①+②)MNMNMN五层边柱21五层中柱21四层边柱21四层中柱2135三层边柱21三层中柱2351二层边柱21二层中柱21一层边柱21一层中柱21④地震作用(左震)⑤地震作用(右震)③+⑤③+④MNMNMNMN7676767697979797126126126126①+②①+②|M|max,NNmax,MNmin,MMNMNMNNMMN。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