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坪河电站施工组织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宽的小溶缝,断层面有铁锈渲染,有大量的倾伏角不一的擦痕,断层面较平直。 Ⅱ F22 N10176。 W, SW 或NE∠ 75176。 ~ 85176。 10~ 200 100~ 200 正断层 (倾 NE为逆断层 ) ~ 1 断层破碎带中充碎裂岩等,断层面弯曲不平,顺断层面有小溶洞 发育,倾 SW 者正断层,倾 NE 者逆断层,错距 ~ ,两侧岩层揉皱强烈。 F52 N20176。 W, NE∠ 80176。 40~ 100 不明 不明 断层破碎带中充碎裂岩,表面被溶蚀胶结物覆盖,两盘岩层揉皱强烈。 F92 N25176。 W, NE∠ 86176。 15~ 20 不明 不明 断层破碎带中充填方解石、碎裂岩,胶结良好,错距不明。 F102 N12176。 W, NW∠ 78176。 10~ 80 100 逆断层 充填少量方解石、糜棱岩化,压碎岩,逆断型,错距 10cm,挤压明显。 Ⅲ F53 0176。 , E∠ 45176。 5~ 20 不明 大于 5 断层破碎带中充填碎裂岩、方解石、灰色断层泥,泥厚 ~ , 断层 面平直, 较 粗糙,错距大于 ,性质不明。 F73 0176。 , E∠ 75176。 ~ 85176。 50~ 150 200~ 500 逆断层 大于 2 断层破碎带挤压揉皱强烈,充填碎裂岩、糜棱岩。 疑为逆断层,估计错距大于 2m,断层面不平直。 F83 N15176。 W, NE∠ 85176。 20~ 50 压扭性断层 不明 断层破碎带挤压揉皱强烈,充填碎裂岩、糜棱岩等,断层面不平直。 F93 N10176。 ~ 30176。 W, NE∠ 85176。 10~ 50 压扭性断层 不明 断层破碎带充填碎裂岩,断层面不平直。 F183 N12176。 E, SE∠ 83176。 10~ 30 不明 左壁产状 N8176。 E, NW∠ 70176。 ,右壁产状 N18176。 E, SE∠ 75176。 ~ 82176。 ,胶结较好,局部成挤压破碎状,上、下盘各有 1cm厚泥,不连续,中部夹碎裂岩 F193 N14176。 W, NE∠ 80176。 10~ 20 充填碎裂岩,胶结较差,右壁下部有少量方解石充填,使岩层发生轻微的揉皱,上盘有轻微的下降。 F203 SN, E∠ 66176。 ~ 70176。 10~ 20 充填方解石脉和碎裂岩,胶结较好,错距大于 1m,其与 F16之间灰岩中方解石细脉较多,岩体挤压揉皱现象明显 14 续表 113 坝 址 区 主 要 断 层 一 览 表 组别 编号 产状 破碎带规模( cm) 性质 错距 ( m) 断层特征 b By Ⅳ F14 N38176。 E, SE∠ 84176。 1~ 40 20~ 40 压扭性断层 不明显 断层破碎带充碎裂岩及方解石,局部 有断层角砾岩,角砾一般为 ~ 1cm,最大达 215cm,(且角砾岩未见向上下盘延伸 ,突然消失 ),断层 面 上有 逆断型擦痕 ,面 弯曲、粗糙,附黄泥,沿断层带有 宽 的 溶孔发育,周围岩石风化成黄色,未夹泥 ,估计 为逆断型错距 较大的 断层。 F34 N55176。 E, SE∠ 84176。 3~ 10 70~ 110 正断层 断层破碎带充填碎裂岩、压碎岩、黄色泥,泥厚 ~ , 断层面不平、粗糙, 起伏差 ~。 附泥膜及铁锈膜, 错距不明,估计大于。 F44 N38176。 E, SE∠ 60176。 ~ 88176。 10~ 30 压扭性断层 断层破碎带充填风化碎裂岩、方解石、黄泥,形成 40cm 宽的透镜体, 断层 面不平 、 粗糙,起伏差 ~ , 附泥膜 ~ ,逆断型错距约 30cm。 断层面追踪层面, 见有明显牵引现象。 F74 N52176。 E, NW、 SE∠ 85176。 3~ 10 压扭性断层 充填碎裂岩、方解石、灰黄色次生泥,泥厚 ~ , 断层 面弯曲,产状变化大,局部与层面交汇后破碎带 变宽至 30~ 40cm,局部追踪于层面,逆断型错距 50cm。 F94 N35176。 E, NW∠ 80176。 ~ 85176。 30~ 50 300~ 400 张性正断层 5~ 8 断层破碎带中充断层角砾岩、碎裂岩,为张性正断层,错距 ~ ,延伸较 长,沿断层方向易形成陡崖。 F104 N46176。 E, SE∠ 71176。 ~ 84176。 1~ 4 压扭性断层 不明显 断层破碎带中充碎裂岩及角砾岩、断层泥。 错距不明显。 F134 N60176。 E, SE∠ 68176。 30~ 80 300~ 500 平移正断层 2~ 3 断层破碎带中充断层角砾岩、碎裂岩,为平推正断层,错距约 ~ ,沿断层方向易形成陡坎、陡崖。 F144 N39176。 E, NW 或 SE∠ 85176。 5~ 10 逆断层 断层破碎带中 充填碎裂岩及方解石,逆断型错距 10cm,沿断层带滴水。 Ⅴ F35 N65176。 ~ 80176。 E, NW 或 SE∠ 75176。 ~ 85176。 20~ 50 50~ 200 压性正断层 充填物主要为次生黄泥及碎裂岩,胶结松散,沿断层带发育一个 80cm25cm 大小的 溶 洞。 受断层影响, 附近岩体中 方解石脉及团块呈网状发育,为压扭性断层。 F75 N65176。 E, NW∠ 88176。 8~ 20 张性断层 不明显 破碎带中充填岩石碎块和次生黄泥(泥厚 ~ ) , 沿断层面 张开 宽 3~ 8cm,为张性断层,可能为卸荷所致。 F195 N65176。 E, NW∠ 80176。 ~ 85176。 2~ 25 100~ 200 张性逆断层 不明 断层破 碎带中充填方解石、碎裂岩及次生红泥,局部张开 1~ 2cm,可见深度约 30cm, 沿断层带滴水,有牵引特征,显示上盘上升。 Ⅵ F16 N86176。 W, SW∠ 76176。 1~ 40 张性断层 不明显 断层破碎带中充填断层角砾岩、方解石、碎裂岩等,断层面扭曲、粗糙不规则,局部形成透镜体, 错距不明显。 F26 N73176。 W, SW∠ 73176。 10~ 30 逆断层 断层破碎带中充填碎裂岩、方解石及少量黄色泥膜,胶结一般。 F36 N80176。 W, NE∠ 77176。 2~ 10 正断层 断层面平直,破碎带中充填方解石、 碎裂岩,沿断层带局部发育溶缝,充填少量黄泥, 正断型 错距约。 15 表 114 江 坪 河 水 电 站 坝 址 区 层 间 错 动 及 泥 化 夹 层 一 览 表 编号 发育 层位 产状 破碎带宽 ( cm) 破碎带性状 揭露位置 f13 ∈ 1L22 N22176。 W, SW∠ 17176。 ~ 32176。 (综合 24176。 ) 25~ 55 充填灰白色~黄色泥、砂粘土、碎石、钙华堆积物。 泥厚 1~ 5mm,顺层溶缝、溶孔发育,发育规模小、浅,可见深度小于 50cm,岩层倾角较洞外变陡。 PD8 平洞 127mf19 f23 N54176。 W, SW∠ 10176。 ~ 15176。 1~ 5 充 ~ 1cm厚的方解石脉、碎裂岩、黄色薄层泥质白云岩或灰岩碎块,局部夹泥,泥厚 ~ 4cm,面不平直。 PD8 平洞 75mf1 PD10 平洞 104mf8 f14 ∈ 2g N55176。 W, SW∠ 17176。 80~ 90 由 7 条小层间错动面组成,上部 1 条溶蚀夹泥,泥厚 20~ 30cm,下部 6 条夹泥 ~ 1cm。 层间错动间岩石破碎。 PD13 平洞 134mF18 f24 N55176。 W, SW∠ 16176。 ~ 29176。 40~ 60 充方解石、碎裂岩 及次生黄泥,其中黄泥厚 30cm,顺层有溶蚀现象。 PD13 平洞 146mF16 f34 N80176。 W, SW∠ 23176。 50 充碎裂岩、方解石、次生黄泥,断层带呈强风化状,其中碎裂岩被强烈揉皱,顺层有少量溶蚀。 PD13 平洞 150mF15 f16 ∈ 2k12 N56176。 W, SW∠ 14176。 50~ 60 充填方解石、角砾岩、碎裂岩及少量黄泥,顺层有溶蚀现象,胶结较差。 PD14 平洞 122mF15 f26 N30176。 W, SW∠ 15176。 200~ 300 充填大量黄色、灰白色砂质粘土和全风化岩石碎块,其间还充填有黄褐色细 砂夹灰白色粉粘土,疑由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质灰岩溶蚀、风化而成。 (未揭露完) PD12 平洞 125~ 134m f36 300 PD12 平洞 148~ 164m f18 ∈ 2k14 N25176。 ~ 42176。 W, SW∠ 16176。 ~20176。 30~ 60 充碎裂岩、砂砾屑灰岩和白云岩颗粒,呈灰白色,颗粒部分呈灰色~灰黑色,含有较多的泥质、砂质成分,顺层岩溶不甚发育,但溶滤现象比较明显。 PD16 平洞 27mf1 f28 N25176。 W, SW∠ 25176。 20~ 25 充填极薄层灰白色~灰黄色泥质白云质夹层(砾屑或砂屑灰岩),含有较多的泥质、砂质成分。 PD16 平洞 44mf2 f38 N25176。 W, SW∠ 28176。 20~ 30 充碎裂岩、破碎夹泥,层间软弱夹层中充灰白色断层泥 1~ 2cm,次生黄泥 1~ 5mm。 与断层交汇带处破碎带宽达 2m。 PD16 平洞 107mf5 f48 N25176。 W, SW∠ 19176。 5~ 10 充方解石和碎裂岩,未见夹泥,方解石风化成紫褐色。 PD16 平洞 130mf3 f19 ∈ 2k15 N48176。 W, SW∠ 13176。 1~ 5 充黄色泥膜、方解石、黄色锈蚀物, 顺层溶蚀张开 ~ ,局部溶蚀形成页状溶孔。 PD16 平洞 262mf4 f29 N50176。 W, SW∠ 12176。 2~ 5 充黄色泥膜、方解石,局部溶蚀张开 ~ ,左壁与节理交汇处渗水流量为。 PD16 平洞 337mf8 f39 N46176。 W, SW∠ 13176。 3~ 20 充黄色泥膜、方解石、黄色锈蚀物,顺层溶蚀张开 ~ ,右壁与节理交汇处渗水流量为。 PD16 平洞 350mf9 fn13 ∈ 1L22 N26176。 W, SW∠ 18176。 30~ 65 充填灰白色泥 和碎石,泥厚 5~ 20cm,余为灰白色~黄色碎石、砂土及钙质泥质物,钙质胶结。 局部见有浅的溶缝,可见深度小于 10cm。 PD8 平洞 105mf17 fn23 N60176。 ~ 70176。 W, SW∠ 4176。 ~19176。 8~ 35 在 PD8 中充填黄色薄层泥质白云岩或灰岩形成的碎裂岩、 ~ 1cm 厚的方解石脉,局部夹泥厚 ~ 4cm;充填物均风化成土黄色。 在 PD10 中为黄色粘泥,宽 15~ 35cm,一般呈硬塑至坚硬状,遇水后呈可塑状。 PD8 平洞 76mf1 PD10 平洞 73mfn fn15 ∈ 2k11 N26176。 W, SW∠ 15176。 0~ 20 为次生红色粘泥,呈硬~可塑状,厚度 0~ 20cm(局部尖灭),在左壁的大部分段泥厚 20cm。 PD14 平洞 105mfn2 fn25 N58176。 W, SW∠ 9176。 40~ 90 为次生红色粘泥,呈硬~可塑状,其间夹有几层中细砂及少量碎石,并有生物活动迹象 (用地质锤挖出一条蚯蚓 )。 PD14 平洞 15~ 25mfn1 fn16 ∈ 2k12 N43176。 W, SW∠ 11176。 2~ 3 为泥化夹层,厚度 2~ 3cm,其下部为弱风化岩体,其中还平行发育 4 条泥化夹层,厚度为 ~ ,间距 15cm/条。 PD14 平洞 136mfn3 fn17 ∈ 2k13 N30176。 ~ 60176。 W, SW∠ 13176。 ~23176。 3~ 8 充填红黄色泥,上下与岩层接触面为灰白色泥膜,其中< 颗粒含量占 %,为高液限粘土;矿物成份中粘土矿物含量为 65%,其中蒙脱石矿物的含量< 5%,其它为碎屑矿物。 PD2 平洞 fn27 N55176。 W, SW∠ 10176。 ~ 10 充填为红黄色次生泥, 79m 以内夹块石,面波状起伏。 PD2 平洞 75~ 83mfn1 fn18 ∈ 2k14 N36176。 W, SW∠ 16176。 ~ 25176。 1~ 12 充填 次生黄泥。 PD5 平洞 (前期 )42mfn 16 注:层间错动和泥化夹层的编号是按照由下至上分布地层(∈ 1L1∈ 1L2∈ 1L2∈ 2g、∈ 2k1∈ 2k1∈ 2k1∈ 2k1∈ 2k15)的顺序号( 1~ 9)作为其尾数分层编号的,便于以后续编。 17 ( 7)岩(土)石(体)物理力学特征 大坝工程区部分岩(土)石(体)物理力学特征室内和现场试验值如下: 河床底部的粉土质砂的干密度ρ范围值为 ~ ,平均值为 ;渗透系数 K20 范围值为( ~ ) 105cm/s,平均值为 104cm/s;凝聚力范围值为 ~ ;内摩擦角范围值为176。 ~ 176。 ;压缩系数 av 范围值为 ~ ,平均值为;压缩模量范围值为 ~ ,平均值为 ;为中压缩性土。 微风化~新鲜的∈ 121l 灰岩单轴饱和抗压强度为 70MPa~ 85MPa,属坚硬岩石类;弱风化的∈ 112k 、∈ 312k 、∈ 512k 灰岩、∈ 2g、∈ 221l 泥质、白云质灰岩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