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恩医院门诊楼结构设计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计算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BA跨BA由弯矩产生DC跨DCCB跨C00000B00000BA跨BA恒载下梁端总剪力DC跨DCCB跨CBBA跨BA梁的跨中弯矩“梁跨中弯矩可以根据简支梁上竖向荷载引起的跨中弯矩与梁端弯矩引起的跨中弯矩相叠加而得。 ”此处跨中弯矩定义为梁下端受拉为正。 计算过程见表52。 表52 恒载跨中弯矩(kNm)层次简支梁情况竖向荷载产生的跨中M恒载跨中弯矩DCCBBADCCBBADCCBBA54321将计算结果填入手算恒载弯矩M图54内。 柱的剪力柱的剪力计算按式55计算,计算结果见表53。 (55)表53 恒载作用下柱剪力(kN)层次D柱C柱B柱A柱54321柱的轴力顶层柱顶轴力由节点剪力和节点集中力叠加得到,柱底轴力为柱顶轴力加上柱的自重。 其余层轴力计算同顶层,但需要考虑该层上部柱的轴力的传递。 计算结果见表54。 表54 恒载作用下柱轴力(kN)层次D柱C柱B柱A柱上下上下上下上下54321N下=N上+柱自重,2~。 竖向荷载下的剪力和轴力图分别见图59~图510。 图59 恒载作用下的剪力图(kN)图510 恒载作用下的轴力图(kN) 活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活载弯矩的计算由于竖向活载下的内力计算方法与竖向恒载内力计算方法相同,这里不再详细介绍,只给出内力图。 弯矩分配法计算过程如图511所示,计算所得结构弯矩图见图513。 同样可用分层法求得顶层及底层的弯矩图,列于图51图514。 图511 活载弯矩分配图图512 顶层活载弯矩图图513 标准层活载弯矩图图514底层活载弯矩图图515 活载弯矩图(kNm) 活载作用下的梁端剪力、跨中弯矩及柱的剪力、轴力计算梁端剪力表55 活载作用下的梁端剪力(kN)层次54321由荷载产生DC跨DCCB跨CBBA跨BA层次54321由弯矩产生DC跨DCCB跨C00000B00000BA跨BA恒载下梁端总剪力DC跨DCCB跨CBBA跨BA梁的跨中弯矩表56 活载跨中弯矩(kNm)层次简支梁情况竖向荷载产生的跨中M恒载跨中弯矩DCCBBADCCBBADCCBBA54321柱的剪力表57 活载作用下柱剪力(kN)层次D柱C柱B柱A柱54321柱的轴力表58 活载作用下柱轴力(kN)层次D柱C柱B柱A柱上下上下上下上下54323323321竖向活荷载下的剪力和轴力图分别见图516~图517。 图516 活载作用下的剪力图(kN)图517 活载作用下的轴力图(kN) 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计算方法用D值法(改进的反弯点法)进行计算,其步骤为:1)求各柱反弯点处的剪力;2)求各柱反弯点高度;3)求各柱杆端弯矩和梁端弯矩;4)求各柱轴力和梁剪力。 第i层和第m柱所分配的剪力按式56: (56)式中 Vim—i层m柱分担的剪力;Dm—柱m的抗侧刚度;∑D—i层所有柱的抗侧刚度之和;Vi—i层的总剪力。 反弯点位置计算框架柱反弯点位置按式57计算:Y=yh=(y0+y1+y2+y3)h (57)式中 Y—反弯点高度,即反弯点到柱下端的距离;y—反弯点高度比,即反弯点高度与柱高的比值;h—计算层柱高;y0—标准反弯点高度;y1—上下梁线刚度变化时反弯点高度比修正值;yy3—上、下层柱高变化时反弯点高度比修正值。 反弯点位置计算过程见表5表510。 表59 边柱反弯点位置层号h/mKy0y1y2y3yyh/m50004000300020001000表510 中柱反弯点位置层号h/mKy0y1y2y3yyh/m50004000300020001000左风作用下内力(1)框架柱端弯矩计算柱端弯矩按式58~式59计算。 (58) (59)按照以上方法计算所得的风荷载作用下的各柱柱端弯矩见表51表512。 表511 风荷载作用下边柱弯矩、剪力计算表层次/m/kN(N/mm)(kN)y(kNm)(kNm)5408600907604408600907603408600907602408600907601530880124070表512 风荷载作用下中柱弯矩、剪力计算表层次/m/kN(N/mm)(kN)y(kNm)(kNm)54086001135404408600113540340860011354024086001135401530880141370(2)风荷载作用下的梁端弯矩及柱轴力计算梁端弯矩、剪力及柱轴力按照下列公式计算。 (510) (511) (512) (513)具体计算结果见表513。 表513 左风作用下梁端弯矩、剪力及柱轴力层次边梁走道梁柱轴力D柱C柱B柱A柱5747372717(3)风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内力图根据上面计算结果,得出左风作用下弯矩图见图518,梁端剪力和柱轴力见图519。 图518 左风作用下弯矩图(kNm)图519 左风荷载作用下框架梁端剪力和柱轴力图(kN) 地震作用下的内力计算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柱弯矩及剪力计算:计算原理同风荷载作用下方法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计算过程见表514和515。 表514 地震作用下边柱弯矩、剪力计算表层次/m/kN(N/mm)(kN)y(kNm)(kNm)5408600907604408600907603408600907602408600907601530880124070表515 地震作用下中柱弯矩、剪力计算表层次/m/kN(N/mm)(kN)y(kNm)(kNm)54086001135404408600113540340860011354024086001135401530880141370地震作用下的梁端弯矩及柱轴力计算具体计算结果表516。 表516 地震作用下梁端弯矩、剪力及柱轴力层次边梁走道梁柱轴力D柱C柱B柱A柱5747372717左震作用下的框架内力图根据上面计算结果,得出左震作用下弯矩图见图520,梁端剪力和柱轴力见图521。 图520 左震作用下弯矩图(kNm)图521 左震作用下框架梁端剪力和柱轴力图(kN)6 内力组合 塑性调幅框架中允许梁端出现塑性铰。 因此,针对竖向荷载,对于梁则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通常是降低支座弯矩,以减小支座处的配筋。 支座弯矩降低后,必须相应加大梁跨中弯矩。 这样,在支座出现塑性铰以后,不会导致跨中截面承载力不足。 跨中弯矩应按平衡条件相应增大。 调幅后的跨中弯矩按式61计算(其中=) (61)表61 恒荷载作用下梁端、跨中弯矩值调幅(kN·m)层次恒载调幅后梁端弯矩恒载调幅后跨中弯矩DCCBBADCCBBADCCBBA54321表62 活荷载作用下梁端、跨中弯矩值调幅(kN·m)层次活载调幅后梁端弯矩活载调幅后跨中弯矩DCCBBADCCBBADCCBBA54321 控制截面处内力由于内力分析结果都是轴线位置处的梁的弯矩及剪力,但在配筋计算时应采用柱边截面处的内力,因而在组合前应经过换算求得柱边截面的弯矩和剪力。 柱的设计控制截面为上、下两个端截面。 故在轴线处的计算内力也要换算到梁上、下边缘处的柱截面内力。 控制截面处的剪力和弯矩可按式62和式63计算(其中为范围内的梁上荷载)。 (62) (63)梁端控制截面处内力计算结果见表63~表64。 表63 恒载作用下梁端控制截面内力层次(kN)(kNm。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