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市芦笋重大病虫害预警与防控技术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的选择力度,定位、克 隆抗病基因,揭示抗病性的分子遗传规律,并利用细胞工程、转基因等现代生物技术将抗病性状或抗病基因导入栽培品种,获得具有多基因抗性的高抗品种,为芦笋抗病育种遗传工作奠定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与此同时,还应积极改善现有栽培方法和栽培措施,如改进轮作制度、合理灌溉、及时清理田间病残株等,最大程度减少田间病原及其转播、侵染的环境条件,只有将选用抗病品种和采用综合管理生产措施相结合,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芦笋茎枯病的发生和危害,促进我国芦笋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项目组织机构 为了把项目的各项内容落 到实处,市政府专门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组,同时组建了技术指导组,由市科技局负责项目实施,局长郝水利(法人代表)为项目法人,对项目实施、资金管理及建成后的运行管理等负总责。 项目建设领导组及技术指导组主要成员如下: 明确责任,规范管理 领导组负责协调项目实施,技术指导组负责制定技术方 9 案和制度,并在技术依托单位的指导下,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具体问题。 项目组织管理本着规范管理、落实责任的原则,严格落实项目行政领导责任制和项目法人责任制,推行项目目标管理责任制,分工负责,明确任务,严格考核,按照项目建设内容组织实 施,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指标。 完善培训制度,确保技术措施落实 聘请中国芦笋研究中心 为技术依托单位, 实施单位制定标准化技术方案,技术依托单位完善后确定,再由实施单位组织农户实施。 培训采取三级负责制,由专家培训农技中心技术人员,技术人员扩散到项目区培训镇村两级技术人员,镇村两级技术人员分区包片,联系项目区农户,确保项目高水平、成规模的良性运作。 项目研究内容、创新点、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 主要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通过大量的生产调查与研究,阐明芦笋标准化耕作制度下病虫害发生规律,建立适 宜永济市生态环境下芦笋主要病虫害监测与预警系统; 茎枯病病原菌种群动态监测与抗病新品种鉴定与筛选:以芦笋茎枯病、木蠹蛾等主要病虫害种群动态监测为主,鉴定筛选适宜本生态区的抗病虫品种和抗原材料。 病虫害防治新药剂及其使用技术:筛选和推广农药新品种及其使用技术,减缓因单一使用化学农药造成的抗药 10 性问题,保证药剂使用效果。 集成全国各生态区芦笋主要病虫害防控新模式:研究和开发芦笋茎枯病、木蠹蛾防治措施,利用生物多样性、田间管理、水肥调节等技术对各种病虫害的控制效果,实现安全生产。 项目创新点 : 建立适合我市芦笋茎枯病、木蠹蛾监测与预警系统及防控新模式 2 个; 筛选推广新型换代农药 23 种,形成病虫害应急防控新技术 12 套; 在栲栳镇示范园核心示范区建立 1 个综合防治样板,示范区内因病虫害引起的经济损失比对照区降低 10%以上; 筛选出一批抗茎枯病、木蠹蛾等芦笋重要病虫害的芦笋品种与新抗原材料; 上述技术在 2 个综合试验站示范成功并简化后,培训技术推广骨干,并交由农机推广部门推广应用。 关键 技术方案 芦笋茎枯病防治技术方案 该病主要为害笋茎和分枝。 初发病时病斑呈水渍状,边缘不明显,病斑容易扩大,病斑相互连接后呈片状,中心部位凹陷,呈赤褐色。 以后病斑中央变为浅灰褐色至黄白色, 11 并密生小黑点。 当病斑继续扩大绕茎一周时,其上部茎叶枯死。 ① 选用品种不当。 ② 选地不适宜。 ③ 清园不彻底。 ④ 间套不合理。 ⑤ 施肥不科学,偏施氮肥,造成植株抗病性差。 ⑥ 延长采笋时间,进行掠夺性采笋。 ⑦ 雨季高温高湿和停采后生长期没有及时喷药。 品种选择 选择抗病性强、优质、丰产的品种,以荷兰杂交品种和美国 F1 品种为最好。 育苗 育苗地要求沙质壤土,土层深厚,地势较高,排灌良好,前茬不是林地、果园、桑园及薯类地。 播种前土壤要消毒处理 (用 70%甲基托布津 500 倍液, 50%多菌灵 300 倍液喷洒 )。 芦笋种子要经过消毒处理 (用 8%腐钠合剂 50 倍液浸泡24~ 48 小时 )。 幼苗嫩茎长出 12~ 15 厘米时,用腐钠合剂250 倍液喷洒 1 次,以后每隔 8~ 10 天 1 次,连喷 3 次,可起到防病促长效果。 定植 定植地的选择与育苗地相同,定植时苗根要消毒,用腐钠合剂 200 倍液喷洒苗根或拉泥条,或用 300 倍 液灌穴,每穴 0. 5 千克。 在开沟定植时,亩施腐熟农家肥 5 000 千克 12 及过磷酸钙 100 千克,与土壤混匀,填人沟穴。 嫩茎长 12~15 厘米时,及时用甲基托布津 30 倍液或多菌灵 30 倍液涂茎 1 次,以后每 8~ 10 天用杀菌剂喷洒 1 次,连喷 3 次。 为避免产生抗药性,可选用 23 种杀菌剂交替使用。 定植当年可间套低矮蔬菜或矮秆农作物,不能间套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