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孟子性善论的内在结构及其论证逻辑(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取得了自主权。 但这种行为规范等必须是求之于人格神性质的天命。 经过孔子的毕生努力,将人性与天命融合为一,使人的生命从生理的限制中突破出来,每个人即可求之于自身之中,“为仁由己”。 但孔子似乎没有把它客观化加以观念的诠释,所以性和天道对于孔子来说还是个人的事实的存在。 子思上承孔子,下启孟子,《中庸》篇讲天命之谓性的性,自然是善的,所以可以直承上句而说“率性之谓道”。 直到孟子始能正式明白的说出“性善”二字。 孟子所说的性善便是心善,每个人皆可在自己的心上当下认取善的根苗,而无须向外凭空悬拟。 因此,从人格神的天命,到法则性的天命;由法则性的天命向人身上凝集而为人之性;由人之性而落实于人之心,由人心之善,以言性善: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经过长期曲折、发展所得出总结论。 因此,有人认为孔子关于人性善恶并未做判断和说明,其实不然。 孔子提倡的仁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关于善的学说。 杨泽波先生在他的著作《孟子性善论研究》中,提及到了孔子的心性论。 他认为孔子的心性论包括三个层面,分别是欲性 、智性和仁性。 其中,仁性就是孔子仁的思想。 仁有众多表现,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人际关系当面的,如“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一类是人的品格方面,如“巧言令色,鲜仁矣”。 杨泽波先生以自己的理解和体验,以伦理心境解说仁,在孔子看来,人要成就道德,必须要有仁性这个环节,仁性是社会生活和智性思维在内心结晶而成的伦理心境,也是孔子心性结构中十分重要、非常特殊的一个层面。 同样,徐复观先生也认为,“孔子虽未明说仁是人性„„他实际是认为性是善的。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孟子师承子思门下,是儒家的正统学者,对于孔子的思想 具有继承和发扬的作用,他对性善论的明确提出,是儒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里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观点,性善之说,为孟子伦理思想的精髓。 盖子思既以诚为性之本体。 而孟子更进而确定之,谓之善。 孟子性善论的提出,多是在对告子的辩论中体现出来的,告子之意,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李栅栅 定稿时间: 20200510 14 性唯有可善之能力,而本体无所谓善不善,故曰:“生之谓性。 ”曰:“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尤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曰:“以人性为仁义,尤以杞柳为桮倦。 ”孟子对此一一作了辩驳。 人之为善,亦尤是也。 水无有不下,人无有不善。 以经验之心理,归纳得只,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智之端也。 ”言仁义礼智之端,皆具于性,故性无不善也。 人性之善,孟子给出的证明并不是诉诸理性论说,而是采用了当下体验的方式。 他以善端说性,认为人皆有仁义礼智四端,四种善端就是人性之善的萌芽。 然而蔡元培指出,“虽然,孟子之所谓经验者如此而已。 然则寻其例而求之,即诸恶之端,亦未必无起源于性之证据。 ”即认为,孟子以经验来论证善之端的存在,若以此为例,以同样当下体验的经验,同样也可以论证出恶之端的存在。 同时他认为,现实中有善人有恶人的根本在于,有的人将善之 四端发微出来,而有的人则自暴自弃。 “人之性善,故能学则皆可以为尧、舜。 其或为恶不已。 而其究且如桀、纣者,非其性之不善,而自放其心之咎也,是为自暴自弃。 故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礼仪,谓之自暴、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同样,康有为在《孟子微》里也持同样观点,“孟子直指出圣人用心,为儒教之本,霹雳震雷,大声抉发,学者宜体验而扩充矣。 人之性善,于何验之。 于其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见之。 人性皆有仁义礼智之四端,故独贵于万物而参于化育。 ” 所以康有为说,人性的仁义礼智四端,是人 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于其他万物的根本标志,此四端,也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的体验中去扩充、发扬。 并且,他说,“大人小人之异,视其扩充与否耳。 孟子直截责人人自贼,专意教人扩充。 夫有恶而防绝之甚难,不如有善念而扩充之甚易。 待人以恶,而立峻法以降伏之,何如与人为善,引之高流而鼓舞之。 故言遏恶,则犹怀灭伏之萌;与鼓舞,则人怀近上之念。 ”因此,相对于以严刑峻法使百姓臣服,他更赞同统治者去引导老百姓扩充自己的善端,引导人们走向善之道,因为人人有善端,而非恶端,引导从善比惩罚恶行来的更容易。 在美国学者安乐哲和汪文思合作的《孟子 心性之学》一书中,梳理了孟子在对他的人性论思想进行辩论过程中的几个步骤:首先,为了捍卫人在本性中存在着的为善的可能性这种观点,孟子提出了其“四端”的思想,在人之中,这些四端当被养护时,就成长为仁、义、礼、智。 然后,为了回应在人的本性存在着善与恶的倾向、或者“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的比较,孟子在《告子上》中谈到了人 —— 关于他们,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和真正的人—— 之情。 最后,孟子把人心作为一种深思熟虑的能动作用的观点:它权衡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李栅栅 定稿时间: 20200510 15 取舍、恩呢刚在较小的愿望中选取较大的,就像在身体的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做出选择一样,孟子认为 ,只有当心灵是持续而有活力的、能判断我们各种欲望和道德冲动的相对重要性的时候,我们才能发展人的体质结构的所以可能性。 综合来讲,孟子的人性论在儒家思想长河中占据重要的位子,他继承孔子仁学的思想,对儒学往后的发展起到的导向作用,是伦理学与认识论的统一、人道与天道的统一。 孟子人性论思想的阐发,是以孔子的“仁”和子思子的“诚”为基础,通过与告子的一盘辩论而出的,告子主张“生之谓性”,在上古时代,“生”字与“性”字互训。 告子所代表的,是当时流行的看法,常识的看法。 告子说,人性如河水一样,引向东方则向东方流,引向西方 则向西方流,都是由外在环境和条件决定的。 孟子则提出了与当时流行看法迥然有别的有关人性的新看法,他指出,水是可以向东向西,但水总是向下流,虽然人们可以把水引上山,但向上流却不是水的本性,而是外力使它这样的。 人也是这样,人性本善,就像水向下流。 而人的不善,不是由他的本性决定的,也就是说,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现,人之为不善,是违背其本性的。 孟子以当下体验论证人的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因为人的内心有一个无条件的道德要求和绝对命令,它是天赋的,是先于经验的,是人区别于他物的类特性、类本质,在人类的范围内是具有普遍 性的。 从历史的背景可以说,孟子的思想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性善论为封建人伦道德提供理论依据,最终是为巩固和加强地主阶级政权服务的。 同时,他的人性论思想还有关心人民疾苦,爱惜社会生产力,劝诫地主阶级加强道德修养和揭露地主阶级的残暴统治的作用。 虽然他的论证方式并不如逻辑推理那般严密,论据并非十分有力,但他人性本善的提出让当时的人们接受了一种崭新的人性论思想而如沐春风,儒家哲学是行动哲学,教人行善,如此孟子便为儒家哲学的普遍发展提供了内在理论基础,使儒学不仅成为上层理论,也深入民心,成为老百姓的日常行为的内在规 范指导。 儒学发展到荀子的时代,已经到了一个理论总结的新时期。 与孟子不同,荀子提出了性恶论的人性论思想。 当然,荀子毕竟是先秦儒家思想代表和继承人物之一,与法家人性就是趋乐避苦、好逸恶劳的思想不同,他的人性恶的思想最后的归宿依然是回归向善性善的本质。 关于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论。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李栅栅 定稿时间: 20200510 16 参考文献: 期刊: [ 1] 陈来 .孟子的德性论[ J] . 哲学研究, 2020( 5), 3848. [ 2] 方国根 .原儒人性论研究的新拓展 —— 读 道德哲学之维 —— 孟子荀子人性论比较研究 [ J] . 哲学研究, 2020( 11), 122124. [ 3] 梁涛 .“以生言性”的传统与孟子性善论[ J] . 哲学研究, 2020( 7), 3642. [ 4] 梁涛 .孟子“道性善”的内在理路极其思想意义[ J] . 哲学研究, 2020( 7), 2835. [ 5] 杨泽波 .性善论立论之谜[ J] .孔子研究, 1993( 2), 4856. [ 6] 赵法生 .孟子性善论的多维解读[ J] .孔子研究, 2020( 6), 1625. 专著: [ 7] 安乐哲、汪文思 .《孟子心性之学》[ M]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年 . [ 8] 戴震 .《孟子字义疏证》[ M] .北京:中华书局, 1982年 . [ 9] 冯契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年 . [ 10]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20年 . [ 11] 刘宝楠 .《论语正义》[ M] .北京:中华书局, 1990年 . [ 12] 孟子 .《孟子》[ M] .北京:中华书局, 2020年 . [ 13] 钱穆 .《论语新解》[ M] .北京:三联书店, 2020年 . [ 14] 王先谦 撰 .《荀子集解》[ M] .北京:中华书局, 2020年 . [ 15] 徐复观 .《中国人性论史》[ M] . 台中:台湾中央书局, 1983年 . [ 16] 杨伯峻 .《孟子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 2020年 . [ 17] 杨泽波 .《孟子性善论研究》修订版[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年 . [ 18] 杨泽波 .《孟子评传》[ M] .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年 . [ 19] 张奇伟 .《亚圣精蕴》[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年 . [ 20] 张岱年 .《中国哲学大纲》[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年 . [ 21 ] 朱熹 . 《 四 书 章 句 集 注 》 [ M ] . 北 京 : 中 华 书 局 , 2020 年 . 毕业论文:正文 学生姓名:李栅栅 定稿时间: 20200510 17 毕业论文正文 孟子性善论的内在结构及其论证逻辑 The internal structure and logic of argumentation of Mencius’ goodness 学 院 :人文与传播学院 专 业 :哲学 班 级 :哲学 0901 学 号 : 0919600105 学生姓名 :李栅栅 指导教师 :王绪琴 二○一三 年 五月 毕业论文:正文 学生姓名:李栅栅 定稿时间: 20200510 18 孟子性善论的内在结构及其论证逻辑 摘 要: 人性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孔子的理论体系中,人性论还没有被系统的提出和阐释。 孟子第一个系统地提出了人性论观点,他主张性善,与同时代的告子 不同。 孟子认为,性善是人之为所以为人的特点,是人区别于禽兽的主要特征。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如果人们能够自觉地扩展自己这种与生俱来的 “ 四端 ” ,就会形成 “ 四德 ” ,从 而成为明是非、讲礼义的 “ 仁人义士 ”。 并且 孟子认为: “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 即仁义礼智这四种美德不是从外部强加给人们的,而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先天就有的。 本文主要讨论了孟子人性论是如何 提出、性善论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性善论的传承和意义。 关键词 : 孟子 性善 儒家 四端。 毕业论文:正文 学生姓名:李栅栅 定稿时间: 20200510 19 The research of Mencius’ virtue Abstract: Human Na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nfucianism .In the system of the Confuciu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has not yet been proposed systematically. Mencius is the first system to propose a theory of human nature, he advocated goodness with the contemporar。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