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铜矿地质勘探工作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厚度大于 300米,其岩性:下段( S3s1)为灰绿黄褐色粉砂岩、石英砂岩,斜层理发育,由上往下泥质增高,粒度变细,厚度大于 150 米;上段( S3s2)为中厚层状含铁质石英细砂岩、泥质粉砂岩。 猪肝色带褐色,以其颜色和含铁质作为与泥盆系划分的标志,厚度 20— 50 米,本组地层厚度和岩相变化不大,矿区中部和深部蚀变强,颜色变白,粒度变细,硅质成分增高。 与上覆地层呈微角度不整合接触。 (二 ) 泥盆系上统五通组( D3W) 分布于( FII— 11)断层以北,出露好,为河湖相砂砾岩建造,厚度 5— 37米,为 灰白色厚层石英砂岩,含砾石英砂岩,成分主要为石英屑,砾石有石英、燧石、赤褐铁矿,在北部构 2 钻孔见有同生沉积结核状黄铁矿。 在北矿带负 40米( W8)沿脉中,底部有一层石英砾岩,厚。 本组地层为 1Cu1似层状矿体的底板,遭受强烈蚀变和矿化,形成绢云母化含砾石英岩或石英岩,矿化主要为黄铁矿化、黄铜矿化,呈细脉浸染状产出。 地层厚度在走向上的变化; 79线以西和 100线以东地层厚 22 米至 37 米;中部( 69 至 90 线) 5— 12米。 759至 39 线和 160 线地表因断层或重力滑动影响,有局部倒转现象。 与上覆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三 )石炭系中统黄龙阶( C2h) 分布于矿区北部 断层以南 , 断层以北,为浅海相碳酸盐建造。 下段 C2h1 为灰白、肉红、青灰色厚层状白云岩,厚度 5— 32 米;上段 为灰白色、肉红厚层纯质灰岩,偶见燧石结核,厚度 22— 58 米。 本组地层 1 Cu1 、 1Cu2 、 2Cu、3Cu、 4Cu、 5Cu 等主要矿体赋存层位。 地层厚度变化大, 19 线以西,厚 59— 68 米,中部 23— 40 米, 120线以东后 53— 71。 80— 20 线,下段地层被交代成矿,地层变薄,局部缺失。 59 线、120和 140线上部地层因 FII— 11和 FII— 12 影响厚度增大。 地层产状东部倾角陡,120线东平均倾角 72176。 — 75176。 , 100 线以西平均倾角 57176。 — 65176。 ,沿倾斜上陡下缓,浅部一般 65176。 — 75176。 ,而至负 200— 负 300 米标高倾角变为 40176。 — 55176。 与上覆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四) 二叠系 发育完全,分布于矿区中部,崖山、燧石窝、白茅岭地表出露较好。 属浅海相碳酸盐和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建造。 本系分上、下两统。 下统分梁山阶、栖霞阶和茅山阶。 梁山阶 P1l 仅在 CK1402和 ZK69 ZK103钻孔中见到,为黑色炭质页岩,炭质、泥质粘土夹炭质灰岩结核,厚度不稳定,由 0— 2米,栖霞阶下段 P1q2 为黑色炭质灰岩,中厚层状,层间夹薄层炭质或沥青质页岩,厚度 52— 85米;上段 P1q2暗灰色中厚层燧石结核灰岩,厚度 42— 132 米。 茅口阶下段 P1 m2 为炭质灰岩夹透镜状、眼球状灰岩,中厚层夹薄层炭质页岩, 厚度 62— 130米,上段 P1 m2为深灰色厚层状燧石结核灰岩夹硅质岩,厚度 370米。 上统分龙潭阶和长兴阶。 龙潭阶 P2l 为煤层和炭质页岩,呈透镜状,不稳定,断续出现,厚度 0— 5米,煤质较好地段可供民用,底部常见同生黄铁矿。 长兴阶 P2 c下部为中厚层状燧石灰岩,燧石呈扁豆状、条带状;上部为硅质页岩,灰、灰白色,薄层状;厚度 17— 45 米。 本系地层为矿区的主要富矿围岩, 6Cu、 7Cu、 8Cu、 10Cu、 11Cu、 12Cu 等矿体赋于本层中,地层厚度和产状变化较大,栖霞阶下部炭质灰岩在 40 线、 60线和 120 线因 FII— 12 断层影响,局部变薄。 茅口阶下段于 19 线以西,厚度60— 120 米,地层倾角 47176。 — 61176。 ,80 线以东厚度小,平均 52— 60米。 地层倾角 75176。 与上覆三叠系呈假整合接触。 (五) .三叠系下、中统 (T1T2) 分布于矿区南部,为第四系所覆盖。 属浅海相碳酸盐及滨海页岩相。 下统大治组下统 (T1d1)为页岩,黄绿色至灰绿色,薄层状,页理发育,小褶皱常见,经蚀变后为角岩,厚度 8— 32 米;上段 (T1d2) 为灰白色中厚层夹薄层灰岩,常夹泥质条带,厚度 227— 287 米。 中统嘉陵江组下段 (T1j)岩性:下部为灰白肉红色,厚至巨厚层白云质灰岩,上部薄至巨厚层灰岩夹鲕状灰岩,厚度大于 250 米。 9Cu产于本地层中。 大治下段是二叠系与三叠系地层的划分标志,也是 8Cu、 9Cu 两个矿体划分界面。 (六 ) 第四系( Q) 区内广泛分布。 厚度 0— 132 米,由褐黄、绛红色虫状粘土,杂色粘土及灰岩、砂岩、褐铁矿、花岗闪长斑岩碎块、碎屑组成。 二、构 造 矿区位于横立山 —— 黄桥向斜东段北翼,其北为界首 —— 大桥背斜,南面为 大冲 —— 丁家山背斜。 矿区内断层由北东东、北西 —— 北北西,北东三组断 裂构成,裂隙构造也很发育,现分述如下: (一)褶 皱 横立山 —— 黄桥向斜贯于矿区南部,轴向北东东。 矿区位于该向斜北翼,为单斜构造,地层走向 65176。 — 75176。 ,倾向南东,倾角 60176。 — 75176。 ,区内的次级褶皱不发育,在三叠系底部黄绿色页岩中,可见小型波状褶皱,因规模小,对两侧地层无大的影响,岩层产状仍属正常。 (二)断 层 矿区以走向北东东向层间破碎带及北西向和北东向平移断层比较发育,共26 条,详见(表 2— 4)。 北东东向断层 发育于地层假整合面,岩 性差异较大的层间,早期以逆冲为主,后期转化为正断层性质。 主要有: FII— 1 FII— 1 FII— 1 FII— 1 FII— 15。 ( 1) FII— 11 断层 发育于五通组和黄龙阶假整合面上,为矿区内规模最大的纵向层间断层,走向 60176。 — 75176。 ,倾向南东,倾角 55176。 — 80176。 断层西起 109 线,东至 190 线纵贯全区,全长 3100 米,东西两端出矿区范围。 被 F1— F1 F22 横断层切割,沿走向和倾斜延伸,多呈缓波状。 从火成岩脉、矿体空间分布及某些残存的构造迹象来看,该断裂活动较为强烈而频繁,主要表现在:沿五通组也黄龙阶之间可见不同次的火成岩脉充填和块状含铜黄铁矿体分布;含铜黄铁矿沿挤压破碎带充填交代,内有围岩透镜体;块状含铜黄铁矿体顶、底板围岩破碎,裂隙发育,并被含铜黄铁矿充填或胶结;矿体中常见矿石角砾,而又被含铜黄铁矿胶结;成岩成矿后又继续活动,火成岩脉及矿体破碎成角砾状,黄铁矿脉呈揉皱状。 ( 2) FII— 12 断层 分布于西部 79— 59 线和东部 0— 140 线间,发育于黄龙与栖霞阶地层间(图2— 8),局部切层,与 FII— 11 平行发育。 东段长 1600 米,西段 400 米。 断层走向 60176。 — 80176。 ,倾斜南东, 100 线东倾角 70176。 — 77176。 , 100 以西 55176。 — 65176。 ,西段倾角 70176。 — 78176。 ,为 F F2 、 F F7 、 F11 、 F12 错断,破碎带宽 — 19米,多出现在上部,具 彭缩分枝现象,上部宽大,断层沿走向倾斜呈缓波状,往深部平直,倾角变缓。 角砾成分复杂,主要有炭质灰岩、大理岩、白云岩、火成岩、褐铁矿、黄铁矿、铅锌矿。 角砾大小 2— 5 厘米,大者 15— 30 厘米。 为硅质、铁质、黄铁矿、方解石胶结,矿区所见主要是成矿晚期破碎。 据钻孔( ZK597,CK60 CK40 CK401 CK120 CK1205) 资料成岩成矿前受断层影响,地层产状变陡,栖霞阶炭质灰岩和黄龙阶灰岩地层厚度局部增厚和变薄。 最大断距 180— 250 米;为矿区主要控矿构造。 ( 3) FⅡ — FⅡ — 5断层 断层位于矿区南部,大冶组下段页岩与上段灰岩层间,局部切层,大部分为岩体愈合。 断层走向 50176。 — 70176。 ,倾向南东,倾角 33176。 — 66176。 .破碎带宽 — 米,角砾成分简单,有灰岩,岩体和矿体角砾,胶结物为钙质,铁质,黄铁矿。 为成岩成矿前断层,它控制岩体及内带矽卡岩体边界,成岩成矿后继续活动,矽卡岩和花岗闪长斑岩遭破碎,位移小,并常有煌斑岩脉贯入。 —— 北北西向断层 发育于矿区北部,走向 330176。 — 350176。 ,倾向北东,倾角 55176。 — 80176。 ,部分倾向南西,次为走向 300176。 — 320176。 ,倾向南西,倾角 48176。 — 75176。 破碎带宽 — 5米,延伸平直,局部弯曲,带内角砾多棱角状,为泥质、硅质、铁质和岩体碎屑物胶结。 平行断裂带裂隙成群出现,片理发育,矿化较普遍,具平移断层性质,断距一般 2— 16 米,最大 60 米,断层在成岩前业已成型,为岩浆侵入提供了空间。 东部 80、 90 线间,花岗闪长斑岩受 F1 F12控制,断裂带为岩体愈合,成岩后花岗闪长斑岩又经破碎多形成角砾状。 矿体为断层切断,地层新老相接,因断距小,对矿体走向延伸的连续性一般影响不大。 走向 10176。 — 45176。 ,倾向北西,南东均有。 倾角 77176。 — 87176。 ,主要有 F1 F1F 15,分布于矿区南部,一般规模小,左行、右行兼有,具平移断层性质。 如南部坑道 F15断层,位于西部接触带,控制着矿体西部边界,断层产状北端走向 10176。 ,倾向南东,倾角 87176。 ,和面部接触带走向一致,南东延伸,断层产状向层间方向偏转,倾角 56176。 为控岩控矿构造,成岩成矿后除矿体遭受破碎外并为煌斑岩脉带贯入。 (三) 裂 隙 矿区内裂隙发育,计有走向北东东、北西西、北东、北西四组,见矿区裂隙统计(表 2— 5)。 表 2— 5 矿 区 裂 隙 统 计 表 组别 产状 裂隙特 征 性质 发育程度 含矿率( %) 走向 倾向 倾角 Ⅰ 60176。 — 80176。 SE 65176。 — 84176。 面平直,平缓波状,多组方向的擦痕,常被 NW组切错,延长运,局部形成平行密集带,左型、右行皆有。 张性 发育 24 NW 55176。 — 84176。 57 Ⅱ 340176。 — 360176。 NE 68176。 — 82176。 面平直粗糙,波状齿状弯曲常见大片擦痕、切断近东西组裂痕,本组角度不一的互相切割,局部平行密集出现。 张性 发育 71 SW 69176。 54 Ⅲ 300176。 — 320176。 NE 73176。 面光、平,延伸平直,见磨光面,水平擦痕及磨擦泥。 剪性 次发育 35 SW 66176。 — 80176。 44 Ⅳ 20176。 — 30176。 SE 52176。 — 68176。 平直,部分具波状,右行或左行皆有。 剪性 次发育 15 NW 59176。 38 区内裂隙多有矿脉充填。 裂隙发育程度和裂隙产状组合形式,在矿区不同岩石中和不同构造部位不完全一致。 一般在矿区北部志留 —— 泥盆系砂岩中,裂隙最发育,常平行密集平行出现,而在岩体中却显短小不甚密集。 不同的部位,裂隙受主断裂的影响而发育,如矿区北部断裂方向北东东、北西、北北东向。 据坑道资料统计,以发育走向北东东、北北西、北西三组。 矿区南部裂隙受接触带和层间断裂制约,如岩体外南部大理岩中走向北东东、北北西、北东三组最发育。 岩体内东部围岩中以北东、北西,岩体内西部围岩以走向北东东、北西最发育。 岩体中裂隙的发育情况,岩体北部北东东、北东向最发育,岩体南部以北东最发育。 岩体西部以北东和近南北最发育。 岩体东部以北东东、北东、北北西最发育。 综合矿区构造特征,矿区北东东向及北西西 —— 北西、北东向断层及裂隙构造,形成于区域褶皱构造的晚期(印支期),由地层褶皱时产生。 北东东向层间断层及破碎带层早期以逆断层为主,后期转化为正断层,北北西 —— 北西、北东向断层具平移性质。 这些断层及破碎带在成岩之前业已成型,燕山期的构造运动使其进一步强化加剧,并控制着岩浆的贯入和矿业运移,充填交代。 如矿区北部北东东向的层间构造为矿液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使矿业集中富集成矿,矿区南部岩体和围岩接触带在平面上的方向与矿区构造方向的一致等。 由此可见,本区构造它既控制着主岩体的边界形 态,岩枝的分布,又是良好的导矿通道和容矿的有利场所。 在成岩成矿之后,构造继续有活动,但较微弱,位移小,对矿体完整性破坏不大。 三、 岩浆岩 矿区岩浆岩比较发育,主要由花岗闪长斑岩主体岩株及一些岩脉等组成,成岩时代为燕山早期,侵入顺序是闪长岩、次英安斑岩 —— 花岗闪长斑岩 —— 石英闪长玢岩 —— 花岗细晶岩一黄斑岩。 其中花岗闪长斑岩与成矿有关。 (一)产状形态及规模 花岗闪长斑岩主体呈岩株状倾入于二叠系 —— 三叠系中统碳酸盐地层中,出露面积 平方公里,平面近椭圆形,长轴北西 15度,剖面上呈喇叭形,三度空间形态为一向南东陡倾的蘑菇状岩株。 岩体规模由浅部到深部有变小的趋势( — ),长轴方向到深部呈北东 35176。 (图 2— 12)。 接触带形态比较复杂,与围岩接触处,常有不规则状岩枝岩枝岩层间裂隙伸入围岩,据大量钻孔部 面资料可归纳为内凸弧形、线形、折线状或锯齿形等三种形态。 此外在主体外围及沿北矿带尚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