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红枣交易市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万亩。 第三 , 进行技术培训。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 , 集中授课与到田间地头进行指导相结合的办法 , 强化对县、乡、村和专业大户的技术骨干以及枣农进行枣树丰产 技术培训 , 编写通俗易懂的枣树管理技术手册 , 明确每一个关键时期枣树对水、肥的需求以及病虫害防治的方法措施 ,使广大枣农尽快掌握枣树的日常管理技术。 全市每年培训乡、村技术骨干 3 万人次 , 培训农民技术员 5 万人次 , 实现了村村有技术员 , 户户有明白人。 第四 , 建立气象测报信息传输系统 ,及时对枣农提供气象服务。 第五 , 加大红枣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究。 主动同大专院校、食品研究单位挂钩 , 引进新技术 , 开发新产品。 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 , 作为榆林红枣产业开发的技术顾问 , 研究残次枣的利用和枣裂果的防治技术 , 开发研制红枣系列加工产品 , 使榆林市红枣 产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工商管理 本科 毕业 论文 9 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他们还强化龙头企业 —基地 —农户联动的农业经营模式 , 创立品牌和名优特产品 , 扩大红枣精深加工 ,延长产业链条 , 形成龙头引领、基地推进、共闯市场的格局 , 推动红枣产业发展。 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 使资源就地转化增值。 在红枣主产区建设冷藏保鲜库等储存设施 ,进行青枣贮藏 , 延长加工期 , 增加附加值。 同时积极与食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进行联合 , 开发一批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精深产品 , 逐步建立一批科技含量高 , 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加工企业 , 支持龙头企业按市场规律进行低成本扩张、实现规模化经营。 强化加工企业标准化生 产 ,专业化经营 , 提高榆林市红枣的转化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增加农民收入。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 榆林市围绕红枣资源开发 , 先后注册建起了 64 个红枣加工企业 , 其中深加工企业 5 个、初加工企业 59 个、季节性加工点 230 个 , 年生产能力达 万吨。 同时 , 红枣人工烘干技术得到普遍推广 , 已建成人工干制烤炉 1866 座 , 保鲜储存库 3 个 , 年储存能力 50万公斤。 经过清洗烘干、分级包装的 “ 黄土地 ” 牌陕北御枣、清涧滩枣、吴堡鲜脆枣和马牙枣、酒枣等初加工礼品枣均受到众多商贩的青睐 ; 佳县的 “ 南泥湾 ” 红枣汁、白云圣酒等深加工营养保健品相继打入市场。 清涧县巨鹰枣业公司生产 10 多个产品 , 行销全国 50 多个大中城市 ,出口到美国、日本及东南亚地区 , 实现年产值 1300 多万元、税利 200 多万元。 榆林市红枣基地建设和加工业的不断发展 , 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到 2020 年底 , 全市红枣挂果面积 万亩 , 年产鲜枣 20 万吨 , 其中商品有机红枣 300 万公斤 , 包括加工增值在内 ,年产值 亿元 , 枣农仅红枣一项年人均收入达到 683 元 , 占枣农人均收入的 50%以上。 佳县、清涧等部分重点乡镇人均红枣收入突破 1600 元 , 占枣农收入的 70%, 个别重点乡镇占枣农收入的比例达到 90%以上。 清涧、佳县等红枣基地重点县红枣产值已占国民经济总收入的 70%以上 , 占全县总税收的 40%以上 , 清涧县玉家河等红枣重点乡占全乡总税收的 90%以上。 枣区 万户中 , 90%的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 走上富裕道路 , 261 个村建成小康村 , 万余人过上了小康生活。 仅红枣一项年收入超万元的有 万户 , 超千元的 6 万余户。 1853 个行政村中 , 村村实现电、路通 , 一些村用上了自来水 , 不少枣农安上了程控电话 , 万余名枣农用上了移动电话。 佳县南吕岩村 , 近几年人均纯收入稳定在 2200 元以上 , 枣农住上了楼板房、新石窑 , 家家吃上自来水 , 305 户枣农拥有机动三轮、摩托车 ,电视普及率达 95%以上 , 户均存款上万元。 发展红枣已成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惟一出路 , 也是解决该地区 “ 三农 ” 问题的主要途径。 目前 , 榆林市各红枣产区都建起了以县级服务组织为龙头 , 乡级服务组织为骨干 , 村级服务组织为基础 , 其他服务组织为补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通过这些组织的有效服务 , 形成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指导与产前产中对接 , 枣农的经营活动与市场对接 , 逐步引导红枣生产走向产业化。 市、县都成立了红枣开发办公室、枣业协会 , 乡、村两级建有红枣技术指导站 , 有的乡 (镇 )建有合作 社 , 对红枣产业开发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有效服务。 全市现有 30 多个流通企业经销红枣 , 年购销总量 万吨 ; 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设销售网点达 136 个 , 有近 3000 多名枣农投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工商管理 本科 毕业 论文 10 身于红枣转运购销环节 , 95%以上的红枣投放国内外市场。 枣区各县充分发挥红枣生产优势 , 一举打破了过去以粮为纲、单一经营的产业格局 , 集中力量主攻红枣 , 使其上升到了农业主导地位 , 粮经种植面积比例也由 1985 年 9:1 调整为现在的6:4, 收入比已达到 3:1, 以红枣为主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红枣产业的发展 , 促使大量坡耕地退耕还枣 , 林木覆盖率也由 80 年代的 10%提高到现在的 30%, 实现了农林牧的良性发展 , 加之采取深水平沟工程建园、荒坡石洼垒石造田栽枣等工程措施 , 起到了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 十一五 ” 期间 , 榆林市红枣产业发展将继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 以效益为中心 , 以科技为依托 , 以优质红枣基地建设为基础 , 拓展区域布局 , 实施名牌和龙头带动战略 , 发展贮藏、加工、销售企业 , 推进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 提高红枣产业的综合效益 , 为加快沿黄地区和南部丘陵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贡献。 “ 十一五 ” 期间 , 榆林市计划将红枣种植面积发展到 200 万亩 , 枣区人均红枣面 积达到 3 亩 , 实现总产量 30 万吨 — 40 万吨 , 总产值达到 8 亿元 — 12 亿元 , 枣农人均红枣纯收入达到 1350 元 — 1800 元 , 初步形成红枣产品类型多样、比例协调、效益良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红枣产业体系。 但目前全市红枣产业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 多数红枣园以户分散经营,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应用、新品种改良、科学化管理等方面投入不足,产业化和规模化效益水平较低。 特别是销售价格低,销售数量不稳定,销售渠道不畅,枣农生产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红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 红枣交易市场项目投资的必要性 近年来,市县两级党委、政府高度 重视红枣产业开发,红枣成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但目前全市红枣产业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 多数红枣园以户分散经营,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应用、新品种改良、科学化管理等方面投入不足,产业化和规模化效益水平较低。 多数枣农重栽枣、轻管护,技术推广普及率低;多数老枣园长期以来只采枣不投入或少投入,不能合理密植,不能科学修剪,不重视花期管护;新枣园做不到科学建园、规范管理。 长期施用化肥代替有机肥,导致土壤结构破坏,产量降低。 多数加工企业基础差,起步晚,规模小,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机械化水平低。 作坊式加工工艺简单,洗净 晾干,打包销售,价格便宜,效益较低,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意识,缺乏专业分工协作意识,缺乏集团化经营意识,红枣资源优势难以凸现。 生产要素整合难,重复投资,低水平发展。 全市 80%的枣园没有灌溉条件,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每到红枣成熟采收季节,阴雨连绵,大量红枣裂果、腐烂,甚至绝收。 精加工和新产品研制开发严重滞后,各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同小异,有名无品、有品无牌。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工商管理 本科 毕业 论文 11 加工企业效益水平低,直接影响其资本集聚和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扩大再生产投入严重不足。 市场网络不健全,信息渠道不畅,市场营销盲目性很大。 鉴于以上原因, 建设陕西红枣交易市场,有现实的必要性。 其一, 榆林近年来积极探索发展 红枣产业 ,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富民之路。 建设 红枣 市场有加快陕北特色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现实意义。 近几年,既为了保持水土,也为了发展当地特色经济,我市各县,特别是南部贫困县大力发展枣林产业,将红枣作为富民强县的工程来抓,靠枣儿致富的人越来越多。 佳县、清涧等部分重点乡镇人均红枣收入突破 1600 元 ,占枣农收入的 70%,个别重点乡镇占枣农收入的比例达到90%以上。 目前,佳县年红枣总产 2 亿斤,产值 2 亿元,占该县生产总值的 34%,农民人均红枣收入 达 800 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48%。 我市南部县枣区 万农户中, 90%的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走上富裕道路, 261 个村建成小康村,万余人过上了小康生活。 仅红枣一项年收入超万元的有 万户,超千元的 6 万余户。 1853 个行政村中,村村实现电通、路通,一些村用上了自来水,不少枣农安上了程控电话,万余名枣农用上了移动电话。 佳县南吕岩村,近几年人均纯收入稳定在 2200 元以上,枣农住上了楼板房、新石窑,家家吃上自来水, 305 户枣农拥有机动三轮、摩托车,电视普及率达 95%以上,户均存款都在万元以上。 其二, 建设红枣 市场有 增加鲜 枣 供应、 扩大红枣精深加工 、 延长产业链条 、加快物流运输,逐步 实现规模化经营, 提高 陕西 红枣 市场竞争力 的现实意义。 除了传统的红枣干枣产品外,专 家 认为尤其需要把握两个红枣产品对市场的开拓作用。 一是鲜食枣,二是红枣深加工产品。 大果型鲜食枣是世界性未开发的高档名贵保健型果品,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消费者没看过、没吃过、没听说过中国鲜枣。 目前,鲜枣在北京、大连零售价每公斤 3040 元、在香港每公斤364 元,在美国一个红枣 1 美元,因此,鲜食红枣市场的开发前景,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销售前景都非常广阔。 专家预 测,大果型鲜食枣的世界市场开发有可能需要十几年、几十年时间,所以大果型鲜食枣的发展还远远不存在市场过剩的问题。 应积极探索熟期调控和鲜枣保鲜技术,大力开发鲜食和加工专用品种。 我市南部县区人们将红枣树作为 “摇钱树 ”、 “致富树 ”,大力发展红枣产业,在增加产量的基础上,注重红枣的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逐步走上了红枣产业化的路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在我市红枣的深加工产品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生吃、熟食,制成枣干、枣泥、枣脯、枣酱、醉枣、熏枣、焦枣、蜜枣,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用红枣做成枣馂子、枣馅饼 等琳琅满目的食品外,还可加工成枣茶、枣酒、枣醋、枣罐头、枣原汁饮料等,并能烹调多种美味。 红枣的用途越来越广泛,经济价值也大大提升。 以巨鹰公司、宏祥公司、宝龙公司、人和仙公司等为骨干的红枣加工企业逐渐形成规模,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工商管理 本科 毕业 论文 12 2020 就综合加工红枣 万吨,总产值 亿元。 清涧县红枣加工的主要产品有红枣饮料、枣酒、滩枣、薰枣、醉枣、蜜枣、保鲜枣、枣膨化食品等 20 余个品种,并且都通过了 IS0- 9002标准质量体系认证。 清涧红枣目前畅销全国 50 多个大中城市,并出口美国、日本及东南业地区,市场占有率约占干制品大枣市场的 30%的份额。 目前,我市南部县的一些县区采用强化龙头企业 —基地 —农户联动的农业经营模式,不断创立品牌和名优特产品,扩大红枣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形成龙头引领、基地推进、共闯市场的格局,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使资源就地转化增值。 此外,在红枣冷藏保鲜库等储存设施,新产品的研发,逐步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红枣的转化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我市红枣的产业化、市场化进程正以产业龙头的姿态在国内红枣界发展的市场竟争浪潮中前行。 其三, 红枣产业是健康产业,是朝阳产业, 具有保证农民增 收持续性和长久性的特点。 红枣交易市场是红枣产业持续发展的保证。 中国园艺学会干果分会专家分析:如果有关红枣的药用价值和工业用价值等方面的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能够使红枣的用途得到充分的挖掘,红枣的生产消费就会增加,红枣的价格将会继续增长。 红枣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氨基酸、维生素、矿质元素 ),是上等的滋补食品,同时在中医药学上有很高实用价值。 红枣中的许多营养成分如红枣多糖分子、芦丁、着色剂、膳食纤维、环磷酸腺苷,提示了红枣深加工应向三个方面发展:一是复合饮料,即将红枣汁其他果品混合生产引用;二是食品、工业和 化妆品应用的着色剂或色素方向;三是向药品、保健品方向,对其进行的深加工并与其他中草药结合、研发生产具备防治心血管病、保肝解毒、糖尿病等方面的药品将最具潜力。 坚持走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之路,改变的是广大农民,受益的是广大农民,是一项惠及全市291 万农民的富民工程。 红枣产业是健康产业,是朝阳产业, 具有保证农民增收持续性和长久性的特点。 从长远看,破解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客观制约和主观障碍,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富民工程,持续提高农民收入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红枣交易市场可以促成红枣的及时交易,促进红枣品牌企业 的成长,是红枣产业持续发展的保证。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工商管理 本科 毕业 论文 13 第三章 项目分析与建设规模 一 、 仓储物流市场分析 (一) 绥德公路 、铁路 织网 状况 绥德 县地处陕、晋、宁、蒙十字枢纽,区位优势独特,交通便利, 是西包、太中银铁路 以及 307 国道、 210 国道的交汇处,国家 GZ35 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榆绥高速公路将在此交汇,也是全省交通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