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校学生宿舍楼设计毕业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柱高 底层柱高度 h=++=,其中 为底层高, 室内外高差, 为基础顶面至室外地坪的高度。 其他层柱高等于 层 高,即为。 由此得框架计算简图及柱编号如图 3所示: 图 3 框架计算简图及柱编号 荷载计算 屋面均布恒载: 按屋面做法逐项计算均布荷载: 10厚 1: 水泥砂浆结合层 kN/㎡ 高聚无改 性沥青,防水卷材 kN/㎡ 基层处理剂 kN/㎡ 10厚 1: 3 水泥砂浆找平层 kN/㎡ 1: 8 水泥膨胀珍珠岩找 2%坡 kN/㎡ 丽水学院工学院毕业 设计 第 14 页 共 85 页 60 厚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 kN/㎡ 120 厚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 kN/㎡ 20 厚 板底抹灰 kN/㎡ ㎡ 屋 面正投影面积: ( +)( +) = ㎡。 屋面恒载标准值: =。 楼面均布恒载 按楼面做法逐项计算 : 810 厚地面 瓷 砖 kN/㎡ 30 厚 1: 3干硬性水泥砂浆结合层; kN/㎡ 素水泥一道 ㎡ 120 厚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 ㎡ 20 厚 板底抹灰 ㎡ ㎡ 楼面正投影面积: = ㎡。 楼面恒载标准值: =。 屋面均布活 载 对于 非 上人屋面,取均布活载为 ㎡。 屋面均布活载标准值为: =。 楼面均布活载: 楼面均布活载对于宿舍、走廊、楼梯均为 ㎡。 楼面均布活载标准值为: =。 梁柱自重(包括梁侧、梁底、柱抹灰重量) 梁侧、梁底抹灰,柱四周抹灰,近似按加大梁宽及柱宽计算来考虑,计算见表 1。 表 1 梁柱自重 梁(柱) 编号 截面 b h(㎡) 长度 l (m) 根数 每根重量 ( kN) L1 26 (+) 25=2 L2 13 (+) 25= 丽水学院工学院毕业 设计 第 15 页 共 85 页 L3 48 (+) 25= L4, L5 46 (+) 25= L6 ( ~) 26 (+) (+) 25= Z1 52 (+) (+) 25= Z2 52 (+) (+) 25= 墙体自重: 墙为 240厚和 120 厚,采用粉煤灰轻质砌块,两面抹灰,近似按加厚墙体考虑抹灰重量。 240 厚墙单位面积上墙体重量为: ( +) 8=㎡ 120 厚墙单位面积上墙体重量为: ( +) 8=㎡ 墙体自重计算见表 2。 表 2 墙体自重 门窗自重 表 3 门窗自重 门窗 类型 总 面积 ( ㎡) 重量 ( kN/㎡ ) 总重量 ( kN) 底层 木门 铝合门窗 其他层 木门 墙体 总面积( m2) 总重量( kN) 底层纵墙 ( 240厚) ( 120厚) 底层横墙 ( 240厚) ( 120厚) 其他层纵墙 ( 240厚) ( 120厚) 其他层横墙 ( 240厚) ( 120厚) 丽水学院工学院毕业 设计 第 16 页 共 85 页 铝合门窗 风荷载作用下横向框架的内力分析 横梁线刚度: 采用混凝土 C30, cE = 107kN/㎡ 在框架结构中现浇板的楼面,可以作为梁 的有效翼缘,增大梁的有效刚度,减少框架侧移。 考虑这一有利作用,计算梁截面惯性矩时,取 I = ,挑梁刚度为 0。 横梁线刚度计算结果见表 4。 表 4 横梁线刚度 梁号 L 截面 bh (㎡) 跨度 l ( m) 惯性矩 30 12bhI  ( m4) 梁 bI = ( m4) bb EIK l ( kN m) L1 103 103 104 L2 103 103 104 L3 103 103 104 L4 L5 103 103 104 横向框架柱的侧移刚度 D 值 丽水学院工学院毕业 设计 第 17 页 共 85 页 柱线刚度列于表 5,横向框架柱侧移刚度 D 值计算列于表 6。 表 5 柱线刚度 柱号 Z 截面 (㎡) 柱高度 H ( m) 惯性矩 线刚度 30 12bhI  ( m4) cc EIK H( kN m) Z1 103 104 Z2 103 104 表 6 横向框架柱侧移刚度 D 值计算 项目 柱类型 层 ()2()bcbcKKKKKK一 般 层底 层 205 ()2KK( 一 般 层 )+K. 底 层+K 212 ( / )cD K kN mH 根数 底 层 边柱  8434 26 中柱  11871 26 D 400732 二 三 四 五六 层 边柱   12920 26 中柱 2)(   24229 26 D 722760 风荷载标准值计算 风压标准值计算公式为: ω k=β Zμ Sμ Zω 0 本地区基 本风压为: ω 0=地面粗糙类别为 B 类; 丽水学院工学院毕业 设计 第 18 页 共 85 页 表 7 层次 1 2 3 4 5 6 Hi(第 i 层距离室外地面的高度) 表 8 离地面高度( m) z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μ Z 因为结构高度 H=30m,故取β Z=, μ S= 表 9 z( m) ω k( kN/m2) 转化为集中荷载(受荷面与计算单元同) 6 层: FW6K=+= 5 层: FW5K== 4 层: FW4K== 3 层: FW3K=( +) /2= 2 层: FW2K== 1 层: FW1K==(如图 4所示) 丽水学院工学院毕业 设计 第 19 页 共 85 页 图 4 风荷载作用图 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分析 采用 D 值法,其计算结果如下: α = ∑ D=74306 α = D=12920 D=24229 V6= V6= VA6=D V6/∑ D= VB6= α = α = D=12920 D=24229 V5= V5= VA5= VB5= α = α = D=12920 D=24229 V4= V4= VA4= VB4= α = α = D=12920 D=24229 V3= V3= 丽水学院工学院毕业 设计 第 20 页 共 85 页 VA3= VB3= α = α = D=12920 D=24229 V2= V2= VA2= VB2= α = ∑ D=25428 α = D=8434 D=11871 V1= V1= VA= VB= A B 风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内力计算 风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剪力和轴力图如图 5, 6, 7所示。 层 次 层高 hi(m) 层间 剪力 Vi(kN) 层间 刚度 ∑ D (kN/m) B 轴柱(边柱) Dim (kN/m) Vim (kN) k yi (m) M 上 (kN m) M 下 (kN m) 6 74306 12920 5 74306 12920 4 74306 12920 3 74306 12920 2 74306 12920 1 25428 8434 表 10风荷载作用下柱端弯矩计算( B) 注:表中 yi = y0+y1+y2+y 3; Vim= ViDi/∑ D; M 下 = Vim yihi; M 上 = Vim( 1yi )hi0 丽水学院工学院毕业 设计 第 21 页 共 85 页 层 次 层高 hi(m) 层间 剪力 Vi(kN) 层间 刚度 ∑ D (kN/m) D 轴柱(中柱) Di (kN/m) Vim (kN) k yi (m) M 上 (kN m) M 下 (kN m) 6 74306 24229 5 74306 24229 4 74306 24229 3 74306 24229 2 74306 24229 1 25428 11871 表 11 风荷载作用下柱端弯矩计算( D) 注: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