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航校机场道路施工组织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对业主、设计单位提供的图纸、标准、测 16 点等数据进行实地检测并在现场建立施工测量控制网,现场临建设施的建设、前期道路、水、电、场地情况的进一步了解和落实。 施工 现场踏勘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 查清工程整体位置、走向、地形地貌,查明征地范围,明确施工界线。 踏勘施工区附近原有道路情况,以便更好地为施工生产服务。 踏勘料场,做好当地资源调查,摸清资源分布情况,为物资供应部门提供依据。 开工前,在施工区内结合永久性排水沟进行临时排水系统布置,并与自然排水系统相接。 沿土料场上游布置截水沟,以防止料场雨水淤阻。 4 排水系统的构筑 在施工开工前,按照本施工组织设计制定的排水方案的规划和构筑,开挖排水渠道,并与永久设计的排水系统相结合,保持排水畅通,保证施工期间现场不积水。 5 劳动力及物资准备 按工程进度要求和劳动力、机械配备计划安排人员、机械逐步入场,并对入场机械进行使用前保养维修及试运转和报建。 开工前,由物资管理相关部门根据施工进度要求,按 照 施工时需要的试验器材,维修器材,易损件、备用的燃油料和其它必需物资,在开工前制定采购计划,并及时实施保证开工时的需要。 与选定的合格供方进行材料供应合同的签定,保证外购材料满足施工进度要求。 在施工准备工作中,必须抓紧和抓好开工前必须进场的机械设备、材料的准备,首先要抓资源和运输条件的落实,确定合理的储备量, 对于大型机械设备,应注意其配套能力,进场要有合理的安排。 6 安全文明施工准备 由专职安全员进行安全文明施工规划,并组织入场后安全文明施工教育。 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省级安全文明工地要求进行规划。 施工现场设置的宣传标语牌、安全标识、指示牌和警示牌。 显示工程概况、形象进度、各岗位职责的各种图表提前准备并上墙。 7 标志牌、图表的制作 施工现场设置的宣传标语牌、安全标识、指示牌和警示牌及有关工程图牌提前制作。 所有进场施工人员全部佩戴指挥部要求的统一胸卡。 二 测量方案 1 施工测量布 署 17 施工测量遵循“从整体至局部,先控制后细部”的原则,在开工前安排具有专业资格证书的测量人员,全面熟悉设计文件,领会设计意图及要求。 对测量人员进行培训交底,要求熟悉测量设备与工具,并按有关规定进行测量仪器设备的常规检验和校正;建立测量分工责任制,标志使用保护制,测量仪器保管制,并要求测量记录正规化。 及时向监理工程师领取设计交桩记录,办理现场桩位交接手续。 并在接桩后做好标桩的复测,并在 7 日内提出专项书面复核报告,报监理批准后,才可应用于后续施工;监理在审批过程中,应独立进行抽样复核。 对于 丢失桩位进行恢复并对原地形进行复测,将复测成果报监理工程师批准。 在测设前进行测量作业指导书的编制。 测量采用全站仪进行平面控制桩位布置,采用自动安平水准仪进行高程控制桩布置,施工测量、放样采用相应满足精度要求的仪器进行。 2 施工测量组织 ,所有人员的证明资料,应随同相应的测量报告,一并报监理审查。 测量工程师负责全过程的施工测量放线与内部测量复核工作。 计划安排两组进行,一组负责平面测量定位和高程控制测量,另一组负责各分 项工程施工中的详细测量监测。 3 测量设备的配备与管理 为满足施工测量的需要,确保测量控制及测量放线的质量,配备相应的测量设备。 测量设备及工具经有资格的计量检定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测量设备的检验合格证及其附件的影印件和复印件应随设备进入项目部存档,同时报送一份复印件给专业监理工程师。 4 控制测量 监理工程师提供测量基准点、基准线和水准点及其书面资料。 在接受监理工程师提供的测量基准点后,与监理工程师共同校核基准点(线)的测量精度,并复核其资料和数据的准确性。 复核后根据上述基准点 (线 )以及国家测 绘标准和本工程精度要求,测设自已的施工控制网,并及时将施工控制网资料报送监理工程师审批。 平面控制系统的建立 开工前,对监理工程师提供的施工区平面控制起始坐标点(应不少于三个点)采用全站仪按多边形导线网或四等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和精度指标进行联测复核(此项测量工作进行时,最好与监理工程师联合测量以避免增加不必要的外业工作量)。 若发现标志不足、 18 不稳妥、被移位或精度不符合要求时,进行补测、加固、移设或重新校测,并通知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 联测点复核完成并经内业平差计算,测量精度指标达到相应的技术 要求后,按规定报表格式填写联测复检成果报告,报送专业测量监理工程师和项目总监签认,否则不得进行后序测量工作。 起始平面控制坐标网点经联测复核合格并经监理工程师签认后即可进行平面控制坐标点加密测量。 平面控制点加密导线测量采用全站仪,按《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20 规范中精密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和精度指标进行。 平面控制加密导线点外业测量完成,并经内业计算满足技术要求后,应填写测量成果报验单,连同加密导线计算表一同报送专业监理工程师签证,如监理工程师提出疑议和要求对加密导线进行复核,应密切 配合,并提供所需测量设备和相关测量人员。 经工程监理签认的测量成果即可作为测量放线的依据,否则应进行补测或重测,并重新进行报验。 在工程施工中,应定期对所布设的加密控制网进行复测,以防止因施工而引起控制点的位移变形而影响施工放线的质量及精度,复测结果应形成文字资料,报送专业监理工程师。 高程控制系统的建立 对业主或设计部门提供水准基点进行水准联测复核,测量水准基点时采用精密水准仪,按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复核测量结果报送监理工程师签认。 施工控制点的加密测量 同监理工程师 办理现场桩位交接手续。 并在接桩后做好原始基准点和基准线复核无误,并经监理批准后,按施工需要布设加密施工控制点,以满足施工需要。 该加密方案应事先经监理批准;加密后的测量报告应专门报送监理批准,监理在审批过程中应独立进行点位复核。 水准路线的确定按点埋石:在施工区域范围内,沿周边的稳定位置埋水准点标志桩并与业主或设计部门提供的水准基点形成符合或闭合水准路线,相邻两加密水准点间距离控制在80~ 120m,以方便施工高程测量时能就近利用。 控制点的管理 负责保护好测量基准点、基准线和水准点及自行增设的控制网点, 并提供通往网点的道路和防护栏杆,若有丢失或损坏,及时修复。 工程完工后将基准点完好地移交给 业主 方。 5 施工图审核 工程开工施工放线之前,项目部专业测 量 工程师应对整个工程施工图中给出所有测量放 19 线起始数据进行认真的复核计算,并以表格或附图的形式形成书面资料,对经过复核计算与施工图不符的测量放样数据,连同原图纸给定的数据以及其所在的施工图的位置记录一起报送测量专业监理工程师,以便及时与设计部门联系处理,待原设计部门有明确答复和确认后作为测量放线的依据。 6 施工过程的定位和放样 在任何分项工程施工前,应根据原始 基准点和基准线,以及经监理批准的施工控制点,对任何分项工程进行定位和放线,该测量数据应作为监理批准任何分项工程开工报告的必要条件。 在施工期间,或监理要求的任何时间,对整个工程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位置和标高的准确性进行复核和校对,并编制测量报告。 若发现工程的位置和标高、尺寸或定线中有任何错误,应立即予以纠正。 每次测放须及时复核并填报测放记录,作为隐蔽验收、竣工验收的附件。 及时作好 测放记录,保证施工的可追溯性。 7 竣工测量的方法及技术要求 竣工测量所采用的坐标系统、高程系统等应与原施 工测量相同,其测量的基本方法和精度要求要与施工测量相同。 对施工过程中已变更施工设计的项目实测实量其实际竣工平面。 如发现竣工测量成果超过设计及规范限差时,应通过补测或重测予以最终确认,确实证实超差时,应在实体上做出明显标识,并专题上报监理工程师以便及时与设计部门、业主协商,提出整改和处理方案。 8 竣工测量成果整理 每一分部分项工程竣工测量完成后,应及时编制竣工测量成果表,编绘竣工图和单项工程竣工测量报告。 整个区段工程各分项工程施工完成并进行竣工测量后,依据分项工程竣工图、编绘工程 竣工测量总图。 9 施工测量的质量保证措施 施工测量严格按设计图及相关技术规范、标准规定的技术要求进行施测,满足规定的精度要求。 健全本项目部的施工测量质量保证体系,加强管理,明确职责。 施工测量人员在施工测量放线前,须熟悉与施工测量放线有关的施工图纸及说明, 20 并对施工设计图给出的放样定位数据认真复核,无误后,方用于施工测量放线。 加强复核制,做到放样数据要反复核实,放样点位应进行换人复测,确保放样出的平面及高程点位准确性。 各项测量严格健全测量记录,现场测量按统一表式进行记录和 计算,做到清晰、签署齐全,原始记录不得涂擦更改。 工程所有测量设备与器具必须定期进行检校。 每项测量放线工作完成之后,及时按监理工程师规定的报验表式及程序申请报验和办理监理工程师签认。 接受监理工程师监督下的抽样复测,当复测中发现有错误时,按监理工程师指示进行修正或补测。 做好各项施工测量成果资料的整理、保管和归档。 三 地基处理试验段施工方案 1 强夯试夯施工 试夯施工部署 本工程在进行大面积回填土处理施工前进行强夯试验性施工,先根据设计提供的初步参数,提交强夯试验方案,进 行现场试夯。 试夯后进行检测并与夯前测试数据进行对比,检测强夯效果, 确定最佳夯击能量、最佳夯击数、夯点间距、间隔周期 等用于指导大面积填土施工的参数。 通过试验,检验加固效果,然后反馈回来调整强夯设计,(可调整夯击遍数、每遍单点夯的夯击能、夯点间距及布置、以及满夯遍数等参数),从而选定合理的强夯施工参数,指导大面积施工。 强夯试验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得出用于大面积回填的参数,完成试验报告,交由业主审核,经业主认可后,提供给业主和设计院,作为大面积施工的指导文件。 试夯目的 验证本工程填土进行强夯 加固的可行性。 通过试验,确定最佳夯击能量、最佳夯击数、夯点间距、间隔周期等用于指导大面积填土施工的参数。 通过试夯确定下列参数: 强夯机具,夯锤重量及夯锤落距; 最佳能级、单点夯击次数与单击夯沉量; 21 夯点间距及夯击遍数。 试夯程序及试夯技术要求 试夯程序 试夯区定位整平、标高测量 — →试验点测量定位 — →埋设观测点 — →单点夯击试验 — →群点夯击试验 — →满夯 — →夯后整平 — →夯后检测 — →试验资料整理 试验技术参数 1)1500 试验技术参数 一、二遍主夯点点夯 能级 1500 ,夯点间距 5 米,正三角形布点,隔行分二遍完成。 停夯收锤标准:最后两击夯沉量不大于 5cm,单点击数 3~ 5 击(参考击数)。 第 三 遍满夯,能级 1000。 夯印搭接 1/4 锤径,每点 2~ 3 击。 每遍点夯后,用 推土机 将夯坑 推 平,然后进行下遍强夯。 两遍夯击之间考虑一定间隔时间( 3~ 5d),满足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时间。 2)2500 试验技术参数 一、二遍主夯点点夯能级 2500 ,夯点间距 5 米,正三角形布点,隔行分二遍完成。 停夯收锤标准:最后两击夯沉量不大于 5cm,单点击数 3~ 5 击(参考击数)。 第 三 遍满夯,能级 1000。 夯印搭接 1/4 锤径,每点 2~ 3 击。 每遍点夯后,用 推土机 将夯坑 推 平,然后进行下遍强夯。 两遍夯击之间考虑一定间隔时间( 3~ 5d),满足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时间。 施工监测 施工沉降观测 每夯点单击夯沉量,累计夯沉量,每遍夯后地面平均下沉量,夯后地表总沉降量,夯坑体积测量。 绘制夯击数 夯沉量曲线。 夯间地表变形观测 单点夯地表变形观测,群点夯地表变形观测,其中:单点夯试验观测,每试区每遍夯试一点( 4 个观测点),群点夯每遍 6 个观测点。 通过以上观测,确定饱和夯击能和最佳夯击能。 单点夯击试验方法 试验目的:通过试验初步了解最佳夯击能、每点击数。 试验方法 在各遍点夯前,选一夯点为单点夯击试验点,在夯点轴线上,两侧对称埋设沉降标点 4 22 个,埋设点与夯点中心位置为 、。 沉降观测标点为 15 15cm、厚 1cm 的钢板制作,钢板中心两侧均焊 15cm 长φ 16 钢筋,一侧为埋设锚固筋,一侧为沉降观测基准,单点夯击数不宜超过该级强夯的单点饱和夯击能。 单点夯击时,每夯一击,测量夯点的沉降量和沉降观测标点的位移量。 饱和夯击能采用下列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确定。 1) N—— S 法,即:使用夯击数 N 与单点累计夯沉量 S 曲线趋于平缓的拐点所对应的夯击数。 2)最大加速度法,取离夯点中心 10m 处测得的随夯击数增加,加速度值达最大值所对应的夯击数。 3)孔隙水压力控制法,随着夯击能增加夯坑底部或夯坑周围较小范围内孔隙水压力增长至等于自重有效应力时所对应的夯击数。 4)出现夯点周围地表严重隆起(一般可限制隆起量不超过 10cm),表现为随着夯击数的增加,地表隆起陡增,或每击隆起量大于每击夯沉量,或夯坑过深、起锤困难。 本次试夯采用 1)、 3)种方法确定饱和夯击能。 群点夯击试验方法 试验目的 了解夯击遍数的处理效果,同时了解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