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污水处理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量后流入辐流沉淀池。 计算草图如图 5: 1. 沉淀部分水面面积 表面负荷一般采用 32/( )m m h ,本设计取 q = 32/( )m m h ,沉淀池座数 n=4。 236 00 1. 13 36 00 50 8. 542QFmnq    αr 1Ri =0 .05r 2h 1h 2h 3h 4h 5图5 辐流式沉淀池计算草图 2. 池子直径 D = 4Fπ = 24 m ( D取 26m) 3. 沉淀部分有效水深 设沉淀时间 t = 2h ,有效水深: h2 =qt =2179。 2=4m 教师批阅: 课 程 设 计 用 纸 排水工程(二)课程设计 第 14 页 共 37页 4. 沉淀部分有效容积 Q = QHn t = 397200 2 202524 4 m 5. 污泥部分所需的容积 设进水悬浮物浓 度 C0为 ,出水悬浮物浓度 C1以进水的 50%计,初沉池污泥含水率 p0=97%,污泥容重取 r=1000kg/m3,取贮泥时间 T=4h,污泥部分所需的容积: V= Q(C0 C1)T179。 100γ ( 100 p0) = 397200 ( ) 4 100 1000 24 (100 97 ) m       则每个沉淀池污泥所需的容积为 6. 污泥斗容积 设污泥斗上部半径 r1= 2m,污泥斗下部半径 r2=1m,倾角取α =60176。 ,则 污泥斗高度: h5 = ( r2 r1) tgα =( 21)179。 tg60176。 = 污泥斗容积: V1 = π h53 ( r12+r2r1+r22) = 179。 179。 ( 22+2179。 1 +12) = 7. 污泥斗以上圆锥体部分污泥容积 池底坡度采用 ,本设计径向坡度 i=,则圆锥体的高度为: h4 = ( R r1) i=( 132)179。 = 圆锥体部分污泥容积: V2 = π h43 ( R2+Rr1+r12) = 2 2 33 .1 4 0 .5 5 ( 1 3 1 3 2 2 ) 1 1 4 .5 63 m      污泥总体积: V= V1+ V2 =+114.56 = m3> ,满足要求。 8. 沉淀池总高度 设沉 淀池超高h1=,缓冲层高 h3 =,沉淀池总高度: H = h1+h2 +h3+h4 +h5 =+4++0.55+ = m 9. 沉淀池池边高度 H ‘ = h1+h2 + h3 = +4+ = m 10. 径深比 D/ h2 = 26/4 = (符合要求 ) 11. 进 水集配水井 辐 流 沉淀池分为二组,在沉淀池课 程 设 计 用 纸 排水工程(二)课程设计 第 15 页 共 37页 进水端设集配水井,污水在集配水井中部的配水井平均分配,然后流进每组沉淀池。 教师批阅: 配水井中心管径: 2 24 4     式中: v2— 配水井内中心管上升流速( m/s),一般 采 用v2 ;取 配水井直径: 22m a x3234 4 1 . 1 3 1 . 4 3 2 . 6 20 . 3QD D mv      式中: v3— 配水井内污水流速( m/s) ,一 般 采 用v3=s;取 12. 进 水管及配水花墙 沉淀池分为四组,每组沉淀池采用池中心进水,通过配水花墙和稳流罩向池四周课 程 设 计 用 纸 排水工程(二)课程设计 第 16 页 共 37页 流动。 进水管道采用钢管,管径 DN=600mm,进水管道顶部设穿孔花墙处的管径为 800mm。 沉淀池中心管配水采用穿孔花墙配水,穿孔花墙位于沉淀池中心管上部,布置 6个穿孔花墙,过孔流速: 40. 28 0. 26 /0. 3 0. 6 6Qv m sB h n      式中: B — 孔洞的宽度( m); h — 孔洞的高度( m); n — 孔洞个数 (个 )。 v4— 穿孔花墙过孔流速( m/s),一般采用 ; 13. 集水槽堰负荷校核 设集水槽双面出水,则集水槽出水堰的堰负荷为: q0 = Qh2nπ D = 97200 0 .0 0 1 7 22 4 3 6 0 0 2 4 3 .1 4 2 6     [m3/(m178。 s)] = [L/(m178。 S)] [L/(m178。 S)] 符合要求 14.出水渠道 出水槽设在沉淀池四周,双侧收集三角堰出水,距离沉淀池内壁 ,出水槽宽 ,深 ,有效水深 ,水平速度 ,出水槽将三角堰出水汇集送入出水管道,出水管道采用钢管,管径 DN600mm 14. 排泥管 沉淀池采用重力排泥,排泥管管径 DN200,排泥管伸入污泥斗底部,排泥静压头采用 ,连续将污泥排出池外贮泥池内。 教师 批阅: 第六节 传统活性污泥法鼓风曝气池设计计算 1. 处理工艺说明 传统活性污泥法,又称普通活性课 程 设 计 用 纸 排水工程(二)课程设计 第 17 页 共 37页 污泥法,污水从池子首段进入池内,二沉池回流的污泥也同步进入,废水在池内呈推流形式流至池子末端,流出池外进入二次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 污水在推流过程中,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得到降解,浓度逐渐降低。 传统活性污泥法对污水处理效率高, BOD 去除率可待 90%u 以上,是较早开始使用并沿用至今的一种运行方式。 本工艺设计曝气 池采用廊道式,二沉池为辐流式,采用螺旋泵回流污泥。 2. 处理程度计算 初沉池对 BOD5的去除率按 25%计算,进入曝气池的 BOD5浓度( S0) 为: S0 = 220 179。 ( 125%) = 165( mg/L) 处理水中非溶解性 BOD5 浓度: BOD5 = Xe Ce = 179。 179。 179。 20 = mg/L 式中: Kd —— 微生物自身氧化率,一般在 ,取 ; Xe —— 活性微生物在处理水悬浮物 中所占比例,取 ; Ce —— 处理水中悬浮物固体浓度,取 20mg/L。 处理水中溶解性 BOD5 浓度: BOD5 = = 去除率: 001 6 5 1 5 .4 6165eSSS   =% 3. 设计参数 ( 1) BOD5污泥负荷率 2 /( ) S fN k gB O D k gM L SS ds      式中 2K —— 有机物最大比降解速度与饱和常数的比值,一般采用 — 之间;本设计取。 f —— MLVSS/MLSS 值,一般采用 ,本设计取 ; eS —— 处理后出水中 BOD5 浓度( mg/L),本设计应为 (2) 曝气池内混合液污泥浓度 教师批阅: 根据 NS值,查排水工程下 册图 47课 程 设 计 用 纸 排水工程(二)课程设计 第 18 页 共 37页 得: SVI=120,取 R= 50%, r=。 661 0 0 . 5 1 . 2 1 0 3 3 3 3 . 3 /( 1 ) ( 1 0 . 5 ) 1 2 0RrX m g LR S V I         (1) 曝气池容积的确定 0 7 5 0 0 0 1 6 5 31 4 2 7 8 . 9 93 3 3 3 . 3 0 . 2 6asQSVmNX    按规定,曝气池个数 N 不少于 2 个,本设计中取 N=4,则每组曝气池有效容积为 1 1 4 2 7 8 . 9 9 33 5 6 9 . 7 54VVmN   (2) 曝气池尺寸的确定 本设计曝气池深取 ,每组曝气池的面积为: 1 38 4 9 .9 43 5 6 9 .7 54 .2VFmH   本设计池宽取 B=5米, B/H=5/= ,介于 1~ 2之间,符合要求。 池长 : 8 4 9 .9 4 1 6 9 .9 95FLmB   L/B == 34 10 (符合设计要求) 本设计设五廊道式曝气池,廊道长度为: L1 = L/5=本设计取超高为 m,则曝气池总高为: H = + = ( 3) 确定曝气池构造形式 本设计设四组 5廊道曝气池,在曝气池进水端和出水端设横向配水渠道,在两池中间设配水渠道 与横向配水渠相连,污水与二沉池回流污泥从第一廊道进入曝气池。 曝气池平面图如图 6所示: 回流污泥进水出水前配水渠去二沉池ⅠⅡⅢⅣⅤ图6 曝气池平面图 教师批阅: 课 程 设 计 用 纸 排水工程(二)课程设计 第 19 页 共 37页 5. 需氧量计算 本工程设计中采用鼓风曝气系统。 ( 1)平均时需氧量计算 20 ( ) 0 .5 7 5 0 0 0 ( 0 .1 6 5 0 .0 2 0 ) 0 .1 5 1 4 2 7 8 .9 9 3 .3evO a Q S S b V X          =( kg/d) =453( kg/h) 式中: a —— 每代谢 1kgBOD所需氧量( kg),本设计取 ; b —— 1kg活性污泥 (MLVSS)每天自身氧化所需氧量( kg),取 . (2) 最大时需氧量: 20m a x ( ) 0 .5 9 7 2 0 0 ( 0 .1 6 5 0 .0 2 0 ) 0 .1 5 1 4 2 7 8 .9 9 3 .3evO a Q S S b V X          =( kg/d) =520( kg/d) 最大时需氧量与平均时需氧量的比值为: 2 max2520  (3) 每日去除的 BOD5 值 7 5 0 0 0 ( 1 6 5 2 0 ) 108751000 ( k g /d )rB O D   =453 (kg/h) ( 4)去除 1 kg BOD5 需养量 22 2 51 0 8 7 9 . 9 4 1 . 0 0 ( / )10875rOO k g O k g B O DB O D    6. 供气量计算 本设计中采用 YHWⅡ型微孔曝气器,氧转移效率( EA)为 20%。 敷设在距池底 ,淹没水深为 4m,计算温度定为 30℃。 相关设计参数的选用: 温度为 20℃时,α =,β =, ρ =, CL=, CS( 20) = mg/L。 温度为 30℃时, CS( 30) = mg/L。 ( 1)空气扩散器出口处绝对压力: Pb =179。 105+ 179。 103H=179。 105+ 1。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