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四层办公楼结构设计混凝土框架结构课程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P4= Vp4= K= Xc= V4= K= Xc= V4= P3= Vp3= K= Xc= V3= K= Xc= V3= P2= Vp2= K= Xc= V2= K= Xc= V2= P1= Vp1= K= Xc= V1= K= Xc= V1= 2)各柱反弯点及柱端弯矩图: y0= M 上 = M 下 = y0= M 上 =5..26 M 下 = y0= M 上 = M 下 = y0= M 上 = M 下 = y0= y0= 15 M 上 = M 下 = M 上 = M 下 = y0= M 上 = M 下 = y0= M 上 = M 下 = 3)风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 16 4)风荷载作用下的剪力轴力图: 5)框架梁柱控制截面 根据内力计算结果,即可进行框架各梁柱各控制截面上的内力组合,其中梁的控制截面为梁端、柱边及跨中。 由于对称性,每层有 5个控制截面,即图 14 中的 5号截面,表 2 给出了第二层梁的内力组合过程;柱则分为边柱和中柱(即 A 柱、 B 柱),每个柱每层有两个控制截面,以图 14中第二层为例,控制截面为 4 号截面。 表 3 给出了二层柱的内力组合过程。 顶层梁的内力组合 17 M V M V M V M V M V1 46 2 3 4 0 5 内力组合荷载类型风载④ ⑤荷载类型① ② ③恒载 活载M V Mmax Mmin Vmax Mmax Mmin Vmax1 177。 5 177。 6 2 177。 6 3 177。 3 177。 6 4 177。 3 177。 6 5 0 恒载1. 2+0. 90(活载1. 4+风载1. 4)⑦ ⑧内力组合恒载1. 2+活载1. 4荷载类型风载⑥截面截面 18 同理可以计算出第三层 ,第二层 ,第一层梁的内力组合 ,见下表 : 顶层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荷栽 类型 截面 恒载 活载 ① ② ③ ④ ⑤ M V M V M V M V M V 第三层梁 1 2 3 4 5 17 0 0 第二层梁 1 2 3 4 5 17 0 0 第一层梁 1 2 3 4 5 0 截面 1 2 3 M )( mkN 201 bhfMcs   s 211  r0 =(1+ s21 )/2 0/ hfMA yss  (mm2) 最小配筋要求 350 260 350 选配钢筋 3 14 3 14 3 14 实配钢筋面积 (mm2) 461 461 461 19 中间层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底层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顶层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截面 1 2 3 V )(kN 截面 1 2 3 M )( mkN 201 bhfMcs   s 211  r0 =(1+ s21 )/2 0/ hfMA yss  (mm2) 最小配筋要求 400 330 350 选配钢筋 3 14 1 18 2 16 3 16 实配钢筋面积 (mm2) 461 603 截面 1 2 3 M )( mkN 201 bhfMcs   s 211  r0 =(1+ s21 )/2 0/ hfMA yss  (mm2) 385 最小配筋要求 450 360 450 选配钢筋 3 14 1 20 2 16 2 16 1 14 实配钢筋面积 (mm2) 461 603 20 bhfcc )(kN )(kN 箍筋肢数、直径 2 6 2 6 2 6 1svsv nAA  (mm2 ) 57 57 57 af VVA y cssb (mm2 ) 实配箍筋间距 (mm) 200 200 200 中间层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截面 1 2 3 V )(kN bhfcc )(kN )(kN 箍筋肢数、直径 2 6 2 6 2 6 1svsv nAA  (mm2 ) 57 57 57 af VVA y cssb (mm2 ) 实配箍筋间距 (mm) 200 200 200 底层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截面 1 2 3 V )(kN bhfcc )(kN )(kN 箍筋肢数、直径 2 6 2 6 2 6 1svsv nAA  (mm2 ) 57 57 57 21 af VVA y cssb (mm2 ) 实配箍筋间距 (mm) 200 200 200 柱的内力计算结果 柱 号 荷载类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