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服务型政府中的障碍及其应对策略_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他们 对服务型政府的不同研究视角,虽然丰富了人们对服务型政府的认识和理解,但也表明了我国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薄弱,主题分散,未能形成体系化的研究成果。 第二, 服务型政府的实证研究缺乏,研究方法单调。 从现有的大多数研究来看,服务型政府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提出服务型政府的理念、特征等,更多的是一种价值层面的倡导,对于具体的制度设计、机制规划等方面的研究相对不足。 第三, 中国化、本土化研究不够充分。 相当一部分的研究成果只是对新 山西财经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5 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以及西方国家行政改革情况与经验的介绍和移植;部分关于我国服务 型政府建设的研究只是对国外既有理论的简单套用,脱离我国实际。 (二 )政府整体规划不足,地区服务发展不协调 科学性缺乏 第一 , 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加上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的矛盾和冲突,使得很多规划项目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要面临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不能实现互联互通等问题。 第二, 缺乏科学的规划体系。 政府规划是一个时间上包括短期、中期、长期规划,空间上包括不同地区、行业和部门宏观、专项规划的科学体系,加上信息基础设施发展内容本身的复杂性,对于规划的科学性有着相当高的要求。 但目前的政府规划在预测技术和市场变化,组织专家论证等方面做得很不够,很多规划脱离实际情况,规划目标庞大、空洞,缺乏指导价值和实际操作的可能性。 体制和人员问题 第一, 我国规划体制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都存在着内在的条块分割矛盾,导致规划出自多门,甚至彼此矛盾和冲突。 第二, 政府规划的灵活性、适应性不够。 目前的集权 制组织形式很难适应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的要求,对信息技术发展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无法应付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和新情况。 山西财经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6 第三, 人员和经费问题。 我国目前各级政府部门的规划队伍和专家库储备很不够,特别缺少懂法律、有实际行政管理工作经验,同时还熟悉和掌握信息技术及其发展变化趋势的复合型人才。 此外,各地区、各部门在规划编制经费和规划论证经费方面普遍存在比较严重的短缺问题。 地区的服务发展不均 主要表现为地区分配不均和城乡严重失衡。 由于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公共服务的经济自主性强、市场经济色彩浓厚,人们享有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 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计划经济色彩严重,向公众提供的各项公共服务还不完善。 从我国的城乡情况看,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严重失衡,目前,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上,更反映在政府对公共医疗、义务教育、最低保障等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上。 (三 )公众参与普遍不足,政府回应被动且有限 公众参与不足 第一, 政府官员对公众参与的认知误区。 一些官员认为,由于公众需求的复杂多样,有着不同的偏好和利益,难以完全满足,甚至有些要求是无理取闹,因此,开放公众参与不仅不 利于政府管理,还会使得政府进退两难,影响政府效率,增加行政成本。 他们完全忽视了公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话语权,完全用政府的善良愿望来替代政府决策程序的合法性、决策结果的合理性,在他们看来公众参与是无足轻重的。 山西财经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7 第二, 公众参与的渠道不畅。 就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的现实来看,公众参与主要被局限在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质量的监督以及对政府服务的评价等方面,然而,由于缺乏制度保障,使得仅有的公众参与渠道也存在不畅通的现象,听证会有名无实、政府网站长时间不见更新,市民论坛常年不见回复、信息公开频频受阻。 第三, 公民社会的 发 展不成熟。 公民社会的 发 展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服务型政府是公民社会成长的必要条件,只有建设服务型政府才能促进公民社会的成熟;公民社会是服务型政府的社会基础,只有公民社会的成长和成熟,服务型政府才能真正建成和正常运作。 当前我国正处于公民社会不 发 达的时代,受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制约了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渴望。 第四, 公众参与的意识不足。 首先是主体意识缺失。 部分公众对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角色任务、权责分配认知不清,认为服务型政府建设仅仅是政府内部的机构改革,与自己毫不相干,缺乏 主动参与的责任意识。 其次,参与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目前公众的参与大多以个人参与为主,即便是集体上访,也很难看出其组织化的程度和水平,这也是影响公众参与有序性的重要因素。 最后,多数公众缺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相关知识,对一些专业的信息咨询和技能等缺乏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有效性。 政府回应机制困境 第一 , 政府层面的管制方式制约政府回应。 我国政府现代公共行政制度山西财经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8 并没有完全建立,人治和非理性的行政仍未消除,缺少灵活性和互动性,造成机构膨胀和行政的低效等问题在我国表现得很明显。 政府 是公共权力和公共权威的唯一拥有者,这种‚强政府弱社会‛的社会结构注定政府无法较好地回应社会。 第二 , 权力主导型的决策抑制政府回应。 政府行政决策体制是行政首长负责制,而事实上各政府部门运作机制是行政首长为主体的党组民主集中制。 并且,很多政府官员形成了自己的话语体系和权力体系,权力主导的公共决策造成了官民分化,使公众被排除在决策主体之外。 而这种权力主导型的决策模式又使得政府与社会的回应相分离,使公民无法真正参与其中。 第三 , 政府缺少有效的行政问责和监督机制使回应难以形成。 政策的执行力是政策的生命,提高 政策执行力的关键在于加强政府权力运行过程中和结果的监督。 我国现的监督机制中存在着‚上级不好监督、同级不愿监督、下级不敢监督‛的监督‚死角‛。 同时,现行的政府问责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四 , 政府层级繁多削弱政府回应。 政府回应能力的大小和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层级的设计。 一般说来,政府层级越多,其信息传递和回应能力就越差,制约了政府对公民要求的及时性反应和回复,使得政府可以强势地控制和限制民意反映,使政府回应低效、公民的利益诉求严重受阻。 第五 , 政府回应载体建设尚不完善使回应难以提高。 在政府回应的载体上,政府主要通过基层调研、统计调查、社会媒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