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车床主传动系统设计_机床主传动系统毕业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组及各变速组中变速副的数目 级数为 Z 的变速系统由若干个顺序的变速组组成,各变速组分别有 Z 、Z „„个变速副。 即 321 ZZZZ 变速副中 由于结构的限制以 2或 3为合适,即变速级数 Z应为 2和 3的因子:baZ 32 ,可以有三种方案: 18=3 3 2 18=3 2 3 18=2 3 3 因为传动副数的排列“前多后少”。 按此原则 取第一种方案: 18=3 3 2 安徽建筑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第 10 页 共 53 页 结构式的拟定 对于 18=3 3 2传动式,有 6种结构式和对应的结构网。 分别为 : 18= 31 33 29 18= 33 31 29 18= 32 36 21 18= 31 36 23 18= 36 31 23 18= 36 32 21 根据主变速系统设计的一般原则: ※ 传动副前多后少的原则; 主变速传动系从电动机到主轴,通常为降速传动,接近电动机的传动转速较高, 传动的转矩较小,尺寸小一些,反之,靠近主轴的传动件转速较低,传递的转矩较大,尺寸就较大。 因此在拟定主变速传动系时,应尽可能将传动副较多的变速组安排在前面,传动副数少的变速组放在后面,使主变速传动系中更多的传动件在高速范围内工作,尺寸小一些,以节省变速箱的造价,减小变速箱 的外形尺寸; ※ 传动顺序与扩大顺序相一致的原则; 即“前密后疏”原则,即要求 X0< X1< X2<„„„„< Xj 前面变速组的传动副分布紧密,后面的分布疏松。 所以 取 18= 31 33 29 结构网的拟定 根据中间变速轴变速范围小的原则选择结构网。 从而确定结构网如下: 安徽建筑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第 11 页 共 53 页 图 各变速组的变速范围及极限传动比 传动副的极限传动比和传动组的极限变速范围:在降速传动时,为防止被动齿轮的直径过大而使进径向尺寸过大,常限制最小传动比, mini 1/4,升速传动时,为防止产生过大的振动和噪音,常限制最大传动比 2maxi ,斜齿轮比较平稳,可取 i ,故变速组的最大变速范围为 maxR maxi /mini ≤ 8~ 10。 主轴的变速范围应等于主 变速传动系中各个变速组变速范围的乘积,即: in RRRRR 210 检查变速组的变速范围是否超过极限值时,只需检查最后一个扩大组。 因为其他变速组的变速范围都比最后扩大组的小,只要最后扩大组的变速范围不超过极限值,其他变速组就不会超过极限值。 13 22 PXR 其中, 62X , 22P ∴ )10~8( 1293 R ,符合要求 安徽建筑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第 12 页 共 53 页 确定各轴的转速 分配总降速变速比 总降速变速比 0 1 7 0/14/m i n dnni 又电动机转速 min/970rnd 不符合转速数列标准,因而增加 一定比变速副。 ②确定变速轴轴数 变速轴轴数 = 变速组数 + 定比变速副数 + 1 = 3 + 1 + 1 = 5。 ③在五根轴中,除去电动机轴,其余四轴按变速顺序依次设为Ⅰ、Ⅱ、Ⅲ、Ⅳ(主轴)。 Ⅰ与Ⅱ、Ⅱ与Ⅲ、Ⅲ与Ⅳ轴之间的变速组分别设为 a、 b、 c。 现由Ⅳ(主轴)开始,确定Ⅰ、Ⅱ、Ⅲ轴的转速。 ⑪先来确定Ⅲ轴的转速 变速组 c 的变速范围为 ]10,8[ m a x99 R , 结合结构式 Ⅲ轴的转速只有一种可能: 5 7 90、 11 1 180、 22 280、 355。 ⑫确定轴Ⅱ的转速 变速组 b 的级比指数为 3,希望中间轴转速较小,因而为了避免升速,又不致变速比太小,可取 21131 bi 112bi 轴Ⅱ的转速确定为: 22 280、 355。 ⑬定轴Ⅰ的转速 对于轴Ⅰ,其级比指数为 1,可取: 1ai =21= 2ai =1= 3ai =11 确定轴Ⅰ转速为 355,电动机于轴Ⅰ的定变传动比为 970/355= 安徽建筑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第 13 页 共 53 页 绘制转速图 图 确定各变速组变速副齿数 确定齿轮齿数的原则和要求: ①齿轮的齿数和 zs 不应过大;齿轮的齿数和 zs 过大会加大两轴之间的中心距, 使机床结构庞大,一般推荐 zs ≤ 100~ 200. ②最小齿轮的齿数要尽可能少;但同时要考虑: ※最小齿轮不产生根切,机床变速箱中标准直圆柱齿轮,一般最小齿数 minz ≥ 18; ※受结构限制的最小齿轮最小齿数应大于 18~ 20; 安徽建筑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第 14 页 共 53 页 ※齿轮齿数应符合转速图上传动比的要求:实际传动比(齿数之比)与理论传动比(转速图上要求的传动比)之间又误差,但不能过大,确定齿 轮数所造成的转速误差,一般不应超过 10%( 1) %,即 )(理实理 110n n n % 理n 要求的主轴转速; 实n 齿轮传动实现 的主轴转速; 齿轮齿数的确定,当各变速组的传动比确定以后,可确定齿轮齿数。 对于定比传动的齿轮齿数可依据机械设计手册推荐的方法确定。 对于变速组内齿轮的齿数,如传动比是标准公比的整数次方时,变速组内每对齿轮的齿数和 zS 及小齿轮的齿数可以从《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表 39中选取。 一般在主传动中,最小齿数应大于 18~ 20。 采用三联滑移齿轮时,应检查滑移齿轮之间的齿数关系:三联滑移齿轮的最大齿轮之间的齿数差应大于或等于 4,以保证滑移是齿轮外圆不相碰。 根据《机械制造装备设 计》 94P ,查表 39各种常用变速比的使用齿数。 ⑪变速组 a: 1ia =1 2ia =1/ =1/ 3ia =1/2 ※确定最小齿轮的齿数 minz 及最小齿数和 minzs 该变速组内的最小齿轮必在 i=1/2 的齿轮副中,根据结构条件,假设最小齿数为 minz =22时,查表得到 minzs =72。 ※找出可能采用的齿数和诸数值 1au =1 zs =„„ 60、 6 6 66„„ 2au = zs =„„ 6 6 6 66„„ 3au =2 zs =„„ 60、 6 6 6 72„„ 在具体结构允许下,选用较小的 zs 为宜,现确定 zs =66, 确定各齿数副的齿数 i=2,找 出 1z =22, 39。 1z = zs 1z =6622=44; i=,找出 2z =29, 39。 2z = zs 2z =6629=37; i=1 ,找出 3z =33, 39。 3z = zs 2z =6633=33; 安徽建筑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第 15 页 共 53 页 ⑫变速组 b的齿数确定: 1ib =1 2ib =1/ 3 =1/2 3ib =1/4 故变速组中最小齿轮必在 1/ 3 的齿轮副中,假设最小齿数为 minz =22,minzs =84, 同上, 取 zs =84,查得 1z =42, 39。 1z = zs 1z =8442=42 2z =28, 39。 2z = zs 2z =8428=56 3z =17, 39。 3z = zs 2z =8417=67 ⑬变速组 c齿数确定 同上 取 zs =90,查 得 1z =30, 39。 1z = zs 1z =9030=60 2z =18, 39。 2z = zs 2z =9018=72 绘制变速系统图 变速系统 图 安徽建筑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第 16 页 共 53 页 结构设计的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案 设计主轴变速箱的结构包括传动件(传动轴、轴承、带轮、齿轮、离合 器和制动器等)、主轴组件、操纵机构、润滑密封系统和箱体及其联结件的结构设计与布置,用一张展开图和若干张横截面图表示。 主轴变速箱是机床的重要部件。 设计时除考虑一般机械传动的有关要求外,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精度方面的要求,刚度和抗震性的要求,传动效率要求,主轴前轴承处温度和温升的控制,结构工艺性,操作方便、安全、可靠原则,遵循标准化和通用化的原则。 主轴变速箱结构设计时整个机床设计的重点,由于结构复杂,设计中不可避免要经过反复思考和多次修改。 在正式画图前应该先画草图。 目的是: 1) 布置传动件及选择结构方案。 2) 检验传动设计的结果中有无干涉、碰撞或其他不合理的情况,以便及时改正。 3) 确定传动轴的支承跨距、齿轮在轴上的位置以及各轴的相对位置,以确定各轴的受力点和受力方向,为轴和轴承的验算提供必要的数据。 展开图及其 布 置 展开图就是按照传动轴传递运动的先后顺序,假想将各轴沿其轴线剖开并将这些剖切面平整展开在同一个平面上。 Ⅰ 轴上装的摩擦离合器和变速齿轮。 有两种布置方案,一是将两级变速齿轮和离合器做成一体。 齿轮的直径受到离合器内径的约束,齿根圆的直径必须大于离合器的外径,否则齿轮无法加工。 这样轴的间距加大。 另一 种布置方案是离合器的左右部分分别装在同轴线的轴上,左边部分接通,得到一级反向转动,右边接通得到三级正向转动。 这种齿轮尺寸小但轴向尺寸大。 我们采用第二种方案,通过空心轴中的拉杆来操纵离合器的结构。 总布置时需要考虑制动器的位置。 制动器可以布置在背轮轴上也可以放在其他轴上。 制动器不要放在转速太低轴上,以免制动扭矩太大,使制动器尺寸增大。 齿轮在轴上布置很重要,关系到变速箱的轴向尺寸,减少轴向尺寸有利于提高刚度和减小体积。 I 轴(输入轴)的设计 将运动带入变速箱的带轮一 般都安装在轴端,轴变形较大,结构上应注意加强轴的刚度或使轴部受带轮的拉力(采用卸荷装置)。 Ⅰ 轴上装有摩擦离合器,由于组成离合器的零件很多,装配很不方便,一般都是在箱外组装好 Ⅰ 轴在整体装入箱内。 我们采用的卸荷装置一般是把轴承装载法兰盘上,通过法兰盘将带轮的拉力传递到箱壁上。 车床上的反转一般用于加工螺纹时退刀。 车螺纹时,换向频率较高。 实现正反转的变换方案很多,我们采用正反向离合器。 正反向的转换在不停车的状态下进行,常采用片式摩擦离合器。 由于装在箱内,一般采用湿式。 安徽建筑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第 17 页 共 53 页 在确定轴向尺寸时,摩擦片不压紧时,应留有 ~ 的间隙,间隙应能调整。 离合器及其压紧装置中有三点值得注意: 1) 摩擦片的轴向定位:由两个带花键孔的圆盘实现。 其中一个圆盘装在花键上,另一个装在花键轴上的一个环形沟槽里,并转过一个花键齿,和轴上的花键对正,然后用螺钉把错开的两个圆盘连接在一起。 这样就限制了轴向和周向的两个自由度,起了定位作用。 2) 摩擦片的压紧由加力环的轴向移动实现,在轴系上形成了弹性力的封闭系统,不增加轴承轴向复合。 3) 结构设计时应使加力环推动摆杆和钢球的运动是不可逆的,即操纵力撤消后,有自锁 作用。 Ⅰ 轴上装有摩擦离合器,两端的齿轮是空套在轴上,当离合器接通时才和轴一起转动。 但脱开的另一端齿轮,与轴回转方向是相反的,二者的相对转速很高(约为两倍左右)。 结构设计时应考虑这点。 齿轮与轴之间的轴承可以用滚动轴承也可以用滑动轴承。 滑动轴承在一些性能和维修上不如滚动轴承,但它的径向尺寸小。 空套齿轮需要有轴向定位,轴承需要润滑。 齿轮块设计 齿轮是变速箱中的重要元件。 齿轮同时啮合的齿数是周期性变化的。 也就是说,作用在一个齿轮上的载荷是变化的。 同时由于齿轮制造及安装误差等,不可避免要产生动载荷而引 起振动和噪音,常成为变速箱的主要噪声源,并影响主轴回转均匀性。 在齿轮块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这些问题。 齿轮块的结构形式很多,取决于下列有关因素: 1) 是固定齿轮还是滑移齿轮; 2) 移动滑移齿轮的方法; 3) 齿轮精度和加工方法; 变速箱中齿轮用于传递动力和运动。 它的精度选择主要取决于圆周速度。 采用同一精度时,圆周速度越高,振动和噪声越大,根据实际结果得知,圆周速度会增加一倍,噪声约增大 6dB。 工作平稳性和接触误差对振动和噪声的影响比运动误差要大,所以这两项精度应选高一级。 为了控制噪声,机床上主传动齿轮都要选用较高的精度。 大都是用 7— 6— 6,圆周速度很低的,才选 8— 7— 7。 如果噪声要求很严,或一些关键齿轮,就应选6— 5— 5。 当精度从 7— 6— 6 提高到 6— 5— 5时,制造费用将显著提高。 不同精度等级的齿轮,要。普通车床主传动系统设计_机床主传动系统毕业设计(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巷 半圆拱 砌碹 20 11 7 1131 运输巷 梯形 工字钢 495 7 8 1131 采面 矩形 液压支柱 80 7 9 1131 回风巷 梯形 工字钢 525 7 10 +525m回风石门 半圆拱 砌碹 20 24 11 +525m南总回风巷 1 半圆拱 砌碹 60 24 12 +525m南总回风巷 2 半圆拱 砌碹 400 24 13 +525m回风石门 半圆拱 砌碹 62 24 14
时,有 324216 10)35,0( 3322 101 3 6 1 ( MPa/m) 4 ( 7) 覆冰综合比载 325237 10)10,0( 3322 100 3 0 1 ( MPa/m) 地线的比载计算 地线的比载计算同导线的比载计算,结算结果如下表 表 名称 导线 LGJ120/20 地 线 GJ35
、运输、修理、饮食、服务等行业经营者2400多户,成为幅射豫皖苏鲁边界地区的商贸物资集散中心;新上投资50万元以上项目12个,二、。 镇区居民比上年增加1287人,人均现金收入2258元,较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8个百分点。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景区道路现状分析由于近年来景区建设主要集中在各个景点建设上,虽然修建了多条景区道路,形成了旅游循环圈,使通向景区的道路四通八达
25r/min。 各轴的计算转速如下: 轴序号 电 1 2 3 主 计算转速( r/min) 1450 1000 500 177 125 最小齿轮的 计算转如下: 轴序号及最小齿轮齿数 1( 19) 2(30) 3(27) 主 (53) 计算转速 ( r/min) 1000 500 180 125 计算各传动轴的输出功率 1 4 . 0 0 . 9 6 0 . 9 9 3 . 8 0 (
兴县毗连。 忻州交通十分便利。 京原、北同蒲铁路干线纵贯全境。 公 第 23 页 路四通八达,特别是地处大运线 (108线山西段 )中轴,具有承南接北,辐射东西的区位优势。 南距省城仅 75公里,驱车直下,不到半小时即可抵达,是省城的郊区卫星城市。 特别是随着忻州到五台山,五台山到河北高速公路的开通和忻州到河曲、内蒙高速公路的延伸,忻州将成为连通西部能源区和东部出海口的重要交通枢纽,而且将拉近
产地、加工工艺及存储年限普洱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比较研究 [J].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4:1. [2] 赵玥,肖成杰,蔡宝国,李琼,崔俭杰 . 气相色谱 质谱法 4 种不同捕集方式对茶叶香气成分测定的影响 [J].食品科学 .2020, 32(16):283289. [3] 赫志龙,金心怡,江丽萍,黄毅彪,张艳丽,林燕萍 .化学指纹图谱在茶叶品质鉴定与控制上的应用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