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砟道床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该段采用 2 套机具从左右线同时施工, 2020 年 7 月 25 日~ 7 月 31 日开始进行机具调试组装, 2020 年 8 月 1 日施工 D4K449+215~ 315 段第一组 100m 试验段道床施工,邀请建设、设计、监理及各方专家对试验段道床整体施工工艺进行验收后, 8 月 4 日正式开始进行无砟道床施工,左右线同时推进,月完成 4320m(折合双线 2160m),至 2020年 10月 24日施工至发鸠山隧道出口 D4K454+915(暂按洞口里程考虑,施工以设计图纸有砟无砟过渡段分界里程为准 )。 施工至发鸠山隧道出口后将无砟轨道施工轨排及龙门吊转场至 3斜井施工剩余无砟道床。 洞口段施工时气候条件满足施工要求,不需要采取冬季施工措施。 b:第二段施工计划 发鸠山隧道 3斜井与 ZNTJ10标分界里程 D4K447+361~ 3斜井交点处 D4K449+215( 1854m), 2020 年 10 月 25 日~ 11 月 3 日完成轨排及龙门吊的转场及机具调试安装工作, 11 月 4 日正式开始由分界里程9 D4K447+361 向大里程方向施工,左右线 同时推进,月完成 4320m(折合双线 2160m),至 2020 年 11 月 30 日施工至 3斜井交点处D4K449+ 本段位于隧道中部,距离斜井口 1km 以上,隧道内温度高于 5176。 C,施工现场不需要采取冬季施工措施;但是拌合站需要做好冬施措施。 道床施工循环组织网络图 ①隧底清洗、铺设道床底层钢筋 3h ②组装轨排、粗调 12h ③安装侧模、上层钢筋 6h ④精调、锁定 4h ⑤浇筑道 床砼 15h ⑥抹面及养生 20h 进入下 一循环施工组织。 资源配置 计划加工 72 榀轨道排架,左右线各 36 榀,每榀 6m,左右线每循环施工长度 18(榀) 6( m) =108m(每循环均预留一榀搭接), 左右线各安排 2 组轨道排架施工,单组施工循环时间为 63h,每月施工进度为 30(天) 24(小时)247。 63 2 108= 2469m,考虑 90%的进度计划保证率,每月施工进度为 2469 = 2160m。 7554247。 2160*30=115 天(包含转场时间 10 天),满足工期要求。 施工过程中主要占用循环时间为轨道板吊运、精调和混凝土施工 等,其余工序 时间不单独占用循环时间,加之施工人员熟练后配合后,将大幅缩短工序时间,本次计划编制暂按此编制。 双线隧道无砟轨道道床施工工艺 施工前准备工作 ,重点是设计意图的领会和交底培训,编制审批实时性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交底。 对技术人员、测量工、捣固工、砼工、抹面工、轨排精调工组织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无砟轨道的特点、施工工艺流程,施工技术要求及施工质量控制要求等。 根据进场人10 员情况集中培训。 尽快安排隧道内过轨管线的检查和埋设;组织水沟电缆槽盖板的运输进 场。 由于隧道道床结构变更,尽快安排隧道口已经进行二次铺底浇筑高程处理和其他未浇筑地段的填充浇筑(填充 C20混凝土必须同步进行)。 隧道仰拱回填层或钢筋混凝土底板表面需拉毛或凿毛。 根据无砟轨道沉降观测数据监理签认后,提交建设单位组织的专家进行评估,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经评估合格后,及时组织对 CPⅡ、 CPⅢ控制网交接和复测,并提交相关测量成果。 计划 7 月 15 日前完成沉降观测资料整理上报及评审工作,为保证无砟轨道施工精度,将 ZNTJ11 标与 10 标分界里程 D4K447+361 至 3斜井交叉口段1854m 预留作为与 10 标贯通误差及 CPⅡ调整段落, CPⅡ及 CPⅢ测量分为两段实施, 3斜井交叉口至发鸠山隧道出口为第一段,该段 CPⅡ测量由发鸠山隧道出口、 3斜井及 4斜井洞外设计院原有 CPⅡⅠ点引入实施; 3斜井与 10 标分界里程 D4K447+361 至 3斜井交叉口为第二段,该段 CPⅡ测量待隧道整体贯通后与 10 标进行联测并平差后实施,测量误差在 3斜井交口口位置以前调整完毕,同时控制桩高程必须进行精密二等水准测量。 第一段 CPⅡ测量计划 7 月 15 日至 7 月 22 日完成 ,隧道 CPⅢ测量计划 7 月 20 日至 8 月 5 日完成(分段进行测量),第二段 CPⅡ及CPⅢ测量工作实施时间根据 10标发鸠山隧道管段完工时间另行安排;隧道 CPⅡ及 CPⅢ测量工作计划由五公司精密测量队实施。 材料准备 a:弹性支撑块采用厂内预制,由于各个标段均需要供应,所以应提前提报供应计划,确保轨枕供应正常。 11 b:两座拌合站内需要及时储存大量的砂石料,避免雨季供应紧张。 c:为了减小加工误差,轨排采用 60 轨,需要提前计划正式扣件进场。 d:提报钢筋计划,便于物资站招标采购。 施工机具准备 施工的专用机具有精调小车( 1 台)、精密水准仪( 1 台)、轨道排架( 72 榀)、专用龙门吊( 2 部,含吊架),轨排组装平台( 2 部)和道床板模板已经与协调或落实等。 目前行走钢轨和精调小车已经落实进场,工装(门吊、轨排和模板等)正在紧张的加工之中。 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机具现场布置 施工工艺流程 道床板砼施工的基本工序为:①隧底清洗、铺设道床底层钢筋② 组装轨排、粗调③安装侧模、上层钢筋④精调、锁定⑤浇筑道床砼 ⑥抹面及养生⑦拆轨拆模,按流水作业完成无砟道床施工。 12 隧道无砟轨道作业主要工序施工 凿毛、清洗、放样 道床板施工前,将道床板施工范围内前方 100~ 200m 隧底砼表面的杂物、废碴清除干净,用高压水(利用隧道中心检查井积水,采用水泵抽水加压)冲洗干净并凿毛,确保整体道床基底无杂物积水。 在铺设道床板钢筋网前再次对隧底用高压水冲洗干净、保湿 2 小时以上且无多余的积水 ,经过质检人员检查后应作好记录。 技术人员按照控制点测量线路中桩和高程,测点按照 12m 一个,标桩采用水泥钉,采用红油漆标示,测量后将书面交底给现场粗调人员清理整体道床基底 施工备料 机具准备 吊装 轨 道 排架 测设标桩 铺设整体道床钢筋网 安装伸缩缝沥青板 调整、锁定组合式轨道排架 安装模板 浇筑混凝土、养生整体道床 拆除 轨 道 排架 清 理 混凝土 配制、运输 一次铺设长钢轨 质量检查 竣工验收 13 (绷线和水平尺)。 便于轨排及轨枕组装完毕后就位,减少粗调工作量,加快施工进度。 组织钢筋和支撑块进场,每 5 榀轨排和钢筋和支撑块集中存放。 不得侵占运输通道。 安装道床钢筋 首先施工预埋 L 型钢筋(距洞口 0206m范围和隧道的变形缝处,注:道床连续浇筑地段因其他原因停工 1 天以上时设置的施工缝也需要设置 L 型钢筋)和安放混凝土保护 层垫块,垫块每米 15 个,垫块强度不得低于 C35。 然后方可绑扎钢筋。 第一步:依据设计图纸 底层钢筋,先铺设纵向钢筋,中线一根,两边对称布置,横向布置间距为 18+20*4+18*3+20*4+18cm,然后横向量取 20cm 间距安装绝缘卡( 20+16),然后在绝缘卡安放横向钢筋纵向布置间距为 20cm( 5 根 /m),注意横向钢筋弯钩朝上。 第二步:依据设计图纸 顶层钢筋,先铺设横向钢筋,横向钢筋纵向布置间距为 20cm( 3 根 /),上层横向钢筋与下层横向钢筋搭接长度为 5cm,采用绑丝绑扎牢固,再 安装绝缘卡( 16+20)后铺设纵向钢筋,纵向钢筋横向布置间距为 3*6+6*12+3*6cm。 第三步:安装箍筋和架立筋, 箍筋:每个支撑块下 3 个;勾筋每排 5 根,( 2 排 /,均位于支撑块两侧,便于固定箍筋)。 注意安装绝缘卡( 20+12) 钢筋绑扎注意事项: 纵向钢筋连接的搭接长度全部为 70cm,相邻主筋搭接接头错开距 离不得小于 100cm(接头中队中),其中纵向接地筋搭接范围内需要焊 接接长度≥ 200mm,焊缝厚度≥ 4mm。 在纵横向钢筋交叉处及纵向钢筋 搭接处设置绝缘卡并用塑料带绑扎牢固, 绑扎后剪去多余的塑料带。 14 注意钢筋的间距和位置,避免支承块安装时出现错位现象。 安装完成需要测量接地电阻,满足要求后进行下一步工序作业。 上下层钢筋安装过程较为困难,在优化施工方案(拟将上下层钢筋一体加工)未得到批复前不得更改。 现场应设置钢筋定位卡。 组装轨排 采用第一台龙门吊或人工将弹性支承块吊装至组装平台之上,组装平台小车上按照弹性支撑块设计纵向、横向间距限位卡便于轨道排架组装,采用第二台龙门吊吊起空轨道排架移动至组装平台正上方,准确对位后落下,用标准的扣件将轨排架与支承块连接成轨排,由第一台龙门吊将轨排运至铺设地点,进行粗调就位。 轨排组装注意事项: a:支承块不得有损坏和掉角,套靴和胶带是否完好,预埋铁座完好,支承块上有文字标号的朝线路两侧。 b:工地组装扣件时,螺栓扭矩为 120Nm 即可,现场采用扭力扳手上紧(扭力扳手使用前必须由技术员逐一检查扭力设 置)。 C:弹性扣件安放应准确,吊装前由技术人员逐一检查。 15 轨排吊装、运输和粗调 龙门吊慢速移动到轨排正上方时,操作手缓慢下方吊架,吊架的四角(夹具)加紧轨排后,人工扶稳轨排,缓慢上升卷扬机,将轨排平稳提升后,向前移动门吊就位。 轨排吊装移动至安装位置后,由人工指挥门吊前后移动,对位准确后缓慢下放轨排。 施工人员配合摘除吊架挂钩后,根据交底数据进行粗调。 人工配合调轨专用扳手对轨排高低及中线位置进行调整,调整原则为先高程后中线,粗调完成后轨面高低允许偏差为 0~ 5mm,轨道中线允许偏差为177。 5mm。 粗调注意事项: a:轨排吊装过程,门吊要匀速提升或下降。 b:门吊移动时应匀速,防止轨排发生碰撞和失稳,移动中应辅以人工配合。 c:移动过程中,施工人员应注意避让。 d:轨排就位前,支腿螺杆应及时安装 PVC 保护套管(底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