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西站西津西路下立交工程基坑监测方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要求各监测项目报警值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 42 序号 监测项目 与地铁 2号线合建段(报警值) 其余范围(报警值) 1 围护结构(灌注桩)测斜 20mm , 2mm/天 15mm , 2mm/天 2 坑外土体测斜 15mm , 2mm/天 12mm , 2mm/天 3 围护结构(灌注桩)顶部隆沉与位移 15mm , 2mm/天 10mm , 2mm/天 4 坑外地表沉降 20mm , 2mm/天 15mm , 1mm/天 5 立柱桩隆沉 25mm , 2mm/天 6 坑内外水位变化 750mm , 200mm/天 7 混凝土支撑轴 力 第一道 3000KN 说明:对于各监测项目的日变化量速率,当其连续两天达到日报警值的情况下应报警。 灌注桩顶部水平位移监测 灌注桩顶部的水平位移、竖向位移会影响到基坑内主体结构的施工空间及周围环境安全。 所以,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竖向位移监测为必测项目。 通过监测位移量必要时调整基坑开挖顺序和速度、反算地层的水土压力,确保基坑和周围环境的安全,并对测斜观测计算结果进行校核。 监测控制网的布设原则 ( 1)水平位移监测网布设形式 该工程灌注桩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网采用导线网,导线采用闭合导线形式,起始并闭合于本 通道工程已有控制点的精密导线上。 ( 2)水平位移控制点布置原则 灌注桩顶部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点布置的原则为: 1)控制点的选址将根据现场条件、周边工程特点等确定; 2)控制点选通视良好,且易于长期保存和观测的位置; 3)控制点的分布应方便引测定全部观测点的需要,每个相对独立的测区点个数均不应少于 3 个,以保证必要的检核条件。 ( 3)控制点的埋设 控制点点位应选在质地坚硬、稳固可靠、便于安置仪器、便于保存的地方,视野应相对开阔,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利用明显参照物作为指向标志;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以不受旁折光的 影响为原则;相邻两点之间的视线倾角不宜太大。 根据现场地面条件的不同,可采用测钉式或水泥墩台式。 水平位移测点布置原则 测点一般布置在灌注桩顶等较易固定的地方,而且真实反映基坑侧向变形,测点间距取为 20 米,在关键部位加密布置,测点布置后作出明显标记及必要的保护措施。 观测技术方法及精度控制 灌注桩顶部水平位移采用精密全站仪进行监测。 水平位移的观测方法很多,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和工程要求灵活应用。 常用的水平位移监测方法有:视准线法、小角度法、控制网法和极坐标法。 本监测方案拟采用极坐标法。 在选定的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点 上安置全站仪,精确整平对中,后视其它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点,测定监测点与监测基准点之间的角度、距离,计算各监测点坐标,将位移矢量投影至垂直于基坑的方向,根据各期与初始值比较,计算出监测点向基坑内侧的变形量。 参照兰州市其它类似基坑监测项目的要求,本监测方案将水平位移监测的等级确定为二级。 测量采用二等水平位移标准测量,变形点的点位中误差≤177。 3mm。 初次观测时,要对同一观测对象进行三遍观测后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观测注意事项 ( 1)对使用的全站仪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进行检验,尤其时照准 部水准管及电子气泡补偿的检验与校正; ( 2)观测应做到三固定,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测站; ( 3)仪器安置稳固严格对中整平; ( 4)在目标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 ( 5)仪器温度与外界温度一致时才能开始观测; ( 6)尽量避免受外界干扰影响观测精度,严格按精度要求控制各项限差。 数据分析与处理 观测记录采用 PDA 控制网测量记录程序进行,观测时可完成各项限差指标控制,观测完成后形成电子原始观测文件,通过数据传输处理软件传输至计算机,使用控制网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得出各点坐标。 通过各期变形观测点二维 平面坐标值,计算投影至垂直于基坑方向的矢量位移,并计算各期阶段变形量、阶段变形速率、累计变形量等数据。 观测点稳定性分析原则如下:( 1)观测点的稳定性分析基于稳定的基准点作为基准点而进行的平差计算成果;( 2)相邻两期观测点的变动分析通过比较相邻两期的最大变形 量与最大测量误差(取两倍中误差)来进行,当变形量小于最大误差时,可认为该观测点在这两个周期内没有变动或变动不显著;( 3)对多期变形观测成果,当相邻周期变形量小,但多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时,应视为有变动。 监测点预警判断分析原则如下:( 1)将阶段变形速率及累计变形量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小于预警值,则为正常状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预警值而小于报警值则为预警状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报警值而小于控制值则为报警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控制值则为控制状态。 ( 2)如数据显示达到警戒标准时,应结合巡视信息,综合分析施工进度、施工措施情况、基坑围护结构稳定性、周边环境稳定性状态,进行综合判断;( 3)分析确认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通知有关各方。 灌注桩顶部沉降(竖向位移 )监测 为了更科学、准确的反应一个位置的水平、竖向变形动态,便于数据的分析与可比性,故水平位移与竖向位移监测点合二为一。 基准网的布设原则 本通道工程监测工作的基准网,以其施工高程系统为基准。 其应符合见表43 的要求。 垂直位移基准网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 表 43 等级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 误差( mm) 每站高差中误差( mm) 往返较差或环线闭合差( mm) 检测已测高差较差( mm) 二级 n n 注:表中 n 为测站数 基准网由基准点和工作基点构成,根据本通道周边待监测点的分布密度、风险工程的等级以及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分级埋设基准点和工作基点。 整个工程的高程控制网由分段布设的独立闭合环组成。 ( 1)基准点的布设 间隔一定的距离在通道两侧各布置两个基准点,其中每侧各一个为备用基准点。 基准点埋设于场地以外不易被破坏的坚固地面上,并设置明显标志,防止他人误破坏。 同时每月对所用基准点及所使用的施工工作基点进行校核,确定其精度,对于已破坏基准点,立即停用,并设置 新的基准点,同时启用备用基准点。 ( 2)工作基点的布设原则 1)工作基点是每次监测工作的直接出发点,因此,工作基点的选取原则是要保证监测的便利性和稳定性,所以工作基点一般选在相对稳定的地段; 2)每个相对独立的测区的工作基点个数均不应少于 3 个。 3)工作基点要避开易遭破坏的地点。 4)工作基点主要采用足够长度的水泥桩埋入地面进行固定。 沉降监测点的布设 灌注桩顶部测点布置在灌注桩 顶 部,用电焊将测点直接焊接于灌注桩顶部,能够真实反映灌注桩的竖向位移,对于偏危险区段,将加密布置测点,确保监测准确;外侧土体顶部测 点根据现场情况布置不易破坏的位置。 测点布置后作出明显标记及必要的保护措施。 观测技术方法及精度控制 观测方法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 基点和附近水准点联测取得初始高程。 观测时各项限差宜严格控制,每测点读数高差不宜超过 ,对不在水准路线上的观测点,一个测站不宜超过 3 个,如超过时,应重读后视点读数,以作核对。 地表监测基点为标准水准点(高程已知),监测时通过测得各测点与水准点(基点)的高程差,可得到各监测点的标准高程,然后与上次测得高程进行比较,差值即为该测点的沉降值。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布设水准网 ,以便进行平差处理,提高观测精度,然后按照测站进行平差,求得各点高程。 竖向位移监测 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进行。 观测仪器采用精密水准仪,配铟钢标尺进行沉降监测。 高程控制测量及首次沉降观测采用往返测或单程双测站观测方式,其他各次沉降观测可采用单程观测。 视线长度小于 50m,前后 视距差小于 2m,视线高度大于。 为便于校核,观测基准点数量不应少于两点,且应设置在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