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大街人行道铺装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北、华北地区重要的资源接续地和能源后备区。 年有效风能利用时数 3000 小时左 11 右,规划装机容量 300 万千瓦,是国家规划装机百万千瓦风电基地之一。 太阳能资源属二类地区,年发电有效时数 3000 小时左右。 可利用水资源 亿立方米,年可供水量 3000 万立方米以 上。 城市总体规划 根据锡林浩特市组织编制并正在执行的《锡林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 2020— 2020)》,锡林浩特市城市建设总体发展目标为“通过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与循环经济,高效利用资源,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我国北部的绿色能源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草原文化名城和生态宜居城市”,城市性质为“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锡林郭勒盟政治、经济与公共服务中心,以发展能源、现代化工和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为主的新型工业城 市,草原生态与草原文化旅游城市”,城市规模为“规划区范围为 1906 平方公里,到 2020 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 33 万人,建设用地 49 平方公里”,并以“完善西部地区、发展城市东部地区、引导南部地区、保护北部地区的城市空间策略,依托东部产业片区、西部新城区、中部老城区以及滨河景观带和防护隔离绿带,形成“两带三片”的城市空间结构”,总体分为“现代物流服务区、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区、行政商务办公高端服务区、历史文化商业服务区、行政金融商业综合服务区、城市生活居住吸纳区、教育科研商贸专业服务区,以及城市生产与就业吸纳区”等 8 个 城市功能区,最终形成聚集全盟 30%的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95%以上、城区人口规模达到 30 万人以上的生态宜居型城市,成为国家新型能源化工基地、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草原特色 12 旅游胜地、区域性交通物流中心、民族风情浓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项目建设需求 本项目的建设,是拓展城市规模、改善城市环境的迫切需要 城市道路系统作为城镇化建设中最为基础的基础设施,道路系统的运输、疏散作用和依附于道路的城镇综合管线等公共基础设施以及道路景观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是保障城市运行、方便民众出行和物资运输的重 要设施,也是反映城镇生活舒适度与生活环境及景观建设的重要因素,因而城镇道路建设是感知城市形象的第一要素,道路系统是否合理完善对于城市形象、城市景观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城市中各种道路所组成的交通网络和依附于道路系统的城市公用配套设施,是城市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中各个组成部分通过道路系统形成一个相互协调、有机联系的整体。 锡林浩特市虽然作为锡林郭勒盟中心城市,但是由于区位条件、发展基础、产业带动、城镇化建设进度等多方面因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仍相对较为落后、城镇化发展进程仍较为缓慢,尤其随着城乡统筹发展建 设和农村牧区人口大规模向城镇转移,锡林浩特市以城镇道路为首的城镇基础设施现状条件已不能完全满足不断拓展的城市规模、快速增长的人口规模和日益提高的城镇化建设要求,亟待进行全面改造建设。 尤其是随着《锡林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 20202020)》的批准执行,对锡林浩特市道路系统及其依附于道路系统的综合管线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全市道路系统为主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全面改造建设已成为 13 锡林浩特市打造锡林郭勒盟中心城市和宜居精品城市的重点工作,更是锡林浩特市拓展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工程、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 措施。 因此,本项目作为以城市道路改造建设建设为主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是推进锡林浩特市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拓展、城市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提高城镇人口容纳和产业承接能力的必要措施和迫切需要。 本项目的建设,是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改善城市道路交通条件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 随着锡林浩特市 社会经济的 持续 快速发展、城镇化 建设 的不断加快和 城镇居民 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人口 规模 、机动车 保有量 迅速增长 ,进而对城市道路交通的需求也不断提出更高要求。 然而,由于发展基础、城市规划、经济条件等历史原因,锡林浩特市 与我国大多数城市一样,城市道路建设落后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建设对道路交通的需求,尤其是由于历史形成的“断头路”、“丁字路”等不完善的道路系统,同时也由于人行道设置不合理、路面宽度不足、路面破损影响通行而使行人与机动车抢道、混行现象日益严重等问题,共同造成了城区道路上时常出现人车拥挤、滞留堵塞现象,造成城市交通日渐拥堵,出现诸如交通堵塞、车多路少、出行困难、交通事故频发等一系列交通问题和矛盾,进而进一步加剧交通拥堵现象,更造成了市区部分地段脏、乱、差的不良环境,使市区道路交通面临严峻的挑战,已日益成为锡林浩特 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一大难题,如不尽快妥善处理和有效疏通,必将 严重影响市民的工作、生活 , 制约呼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4 根据锡林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锡林浩特市在“十二五”期间把加快推进 新 建 扩建城市 道路及其依附于道路系统的给 排水、燃气热力 、电力电信管线 等城市 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全市城市建设的重点任务,到 “十二五”期 末城市 主干道快速通行能力显著增强,形成快速便捷的城市路网结构 和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 在此背景下,本项目作为锡林浩特市城市建设中的以道路改造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是锡林浩 特市完成“十二五”期间城市带路改造任务、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完善城市道路网络的必然需求和重要措施。 建设规模 拟建道路现状与建设需求 本项目拟建工程是锡林浩特市振兴大街两侧人行道铺装改造工程,该路段是《锡林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 20202020)》中道路交通规划提出的城市主干道,是承担锡林浩特市城区交通与向外疏散的重要通道。 然而,由于铺装年限长、铺装材料老化、铺装工艺落后、铺装强度不足等原因,目前振兴大街两侧人行道路面破损现象日益严重,普遍存在高差不平、标识标线混乱、盲道设置不规范、路基 沉降破损、中途中断等问题,对行人的日常通行造成极大不便。 与此同时,随着振兴大街的拓宽改造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现状人行道路面宽度狭窄、与车行道及两侧商住区的衔接不畅等问题,也造成了人行道日益拥挤、与机动车抢道、人车混行现象频发等问题,更是加剧了道路交通的拥堵现象,致使现状人行道已不能所在区域城市建设要求和道路通行要求,亟待改造建设,以方便 15 广大市民的日常出行,保障市民出行安全和城市道路交通的畅通。 建设规模 建设确定依据 本项目作为对现状人行道进行全新的铺装改造工程,确定建设规模时,主要根据现 状人行道铺装规模结合沿线市政道路条件,按照《锡林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 20202020)》及其修建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振兴大街红线宽度、横断面结构规划确定拟建人行道的具体建设规模,以满足城市规划要求,方便市民出行。 建设规模 按照上述建设规模确定依据,本项目拟建人行道作为振兴大街道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锡林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 20202020)》及其修建性详细规划,本项目拟修建振兴大街人行道乌云腾路至滨河路段,道路总长度为 3800 米,铺装总面积约为 114000 平方米,沿线设置树池 6350个,铺设平 缘石 7600 米。 16 第三章 建设地点与场址条件 建设地点 地理位置 本项目拟建地点为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 锡林浩特市是锡林郭勒盟盟府所在地,位于内蒙古中部、首都北京的正北方, 锡林浩特市地理坐标为北纬 43176。 02′ 44176。 52′、东经 115176。 13′ 117176。 06′,行政辖区东邻锡盟西乌珠穆沁旗、西依阿巴嘎旗、南与正蓝旗相连、东南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接壤、北同东乌珠穆沁旗为邻。 锡林浩特市是锡林郭勒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交通中心,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 族地区。 锡林浩特市行政 辖区分为 6 个街道办事处、 7 个苏木和 6 个国营农牧场, 市域总面积 14785 平 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 平方公里,总人口 万,素有“草原明珠”的美誉。 场地土地权属 本项目拟建人行道用地为锡林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交通设施用地,现状为路面老化破损严重的城市主干路人行道部分,属于锡林浩特市城市路网结构中的以连接城区主要区域的交通功能为主的主干路系统,土地权属为国有建设用地,用地性质为城市交通设施用地,不存在土地权属挣分问题。 17 场址条件 场址 自然条件 自然地形、地貌条件 锡林浩特市总体地形地面以丘陵地形为主,地势南高北低,系典型的草原地貌,平均海拔 米左右,锡林河南北纵贯城市中部。 本项目拟建场址地处锡林浩特市中心城区东部,地形较为平坦,满足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建设和投入使用。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由于本项目拟建场地尚未进行工程地质勘察,根据锡林浩特市总体地质条件和周边场地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本项目拟建工程场地工程地质属于断馅盆地,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内蒙地槽区的次级构造单元锡林郭勒复背斜的北翼,土层主要分为粉细砂层、细中砂层,其 中①粉细砂层:土黄色,稍湿,稍密。 成分主要以石英和长石为主,厚度 米,地基承载力fk=120KPa。 ②细中砂层:土黄色,稍湿 饱和,稍密,成分主要以石英和长石为主,厚度 米,地基承载力 fk=140KPa。 本项目拟建场地为中软场地土,场地土类别为Ⅲ类,抗震设防烈度小于 6 度,设计基本加速度小于 ,属于地震灾害发生概率较低地区。 对此,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厅关于旗、县(市区)执行抗震设防要求,锡林浩特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按 6 度、设计基本加速度按 考虑。 根据锡 林浩特地区常年气候特性,该地区 50 年一遇的基本风压值为 18 , 50 年一遇的基本雪压值为 ,场地内的土层标准冻结深度为 米。 水文地质方面,锡林浩特市中心城区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潜水,水位埋深较深,水质对钢筋混凝土等建筑材料没有明显的腐蚀性。 气候条件 锡林浩特市地处中纬度内陆西风带,属中温带半干旱、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升迅速、风多风大、雨量少;夏季凉爽多雨,雨量变率较大;秋季天气凉爽,多晴朗天气,风力不大,气温稳定;冬季漫长严寒,总降雪量一般 10~ 20 毫米。 年平均气温 0~ 3176。 C,降雨量200~ 350 毫米,蒸发量 1500~ 2700 毫米。 日照时数 2900 小时以上,最高达 3200 小时,是我国太阳辐射较为丰富的地区。 平均冻土深度 ,最大冻土深度。 经济社会环境 市域条件运输条件 近年来,锡林浩特市公路、铁路、航空为一体的立体化交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通疆达海的运输通道日趋完善。 其中: ( 1)公路建设方面:境内贯穿两条国道、两条省道,并与华北、东北和自治区西部地区相连,可通往全国各地。 目前丹东至锡林浩特高速公路已列入振兴东北建设规划。 ( 2)铁路建设方面:建成锡桑线、锡多铁路,铁路年运力达到 2600万吨以上。 围绕打造大规模的煤炭运输通道,开工建设锡林浩特火车东站,正在积极推进锡林浩特 —— 多伦铁路复线、锡林浩特 —— 巴彦宝力格煤 19 田、锡林浩特 —— 二连浩特、锡林浩特 —— 乌兰浩特和锡林浩特 —— 赤峰克旗等 5 条铁路前期工作,打通连接东北、华北地区的铁路运输通道。 ( 3)航空建设方面:现有锡林浩特 4C 级机场,可起降 737 中型客机,有直达北京、呼和浩特的定期航班和通往各大城市的临时旅游航线。 目前正在实施锡林浩特机场改扩建工程,其对机场航站楼、跑道及停机 坪进行全面改造升级,计划 2020 年底前竣工运营。 社会环境条件 锡林浩特市作为锡林郭勒盟盟府所在地,是锡林郭勒盟的中心城市和经济领头羊。 “十一五”以来,锡林浩特市在盟委、行署和市委的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各种困难挑战,攻坚克难、扎实工作,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 1)综合实力不断跃升。 “十一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 2020年的 亿元增加到 2020 年的 亿元,年均增长 %。 人均生产总值由不足 3900 美元提高到 11200 多美元, 增长近 2 倍。 地方财政总收入从 亿元增加到 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