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风险及其防范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许多财务管理、融资、资产运行中的问题仅依靠其自身力量无力解决,非常希望银行能给予多元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而目前金融服务品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5 种单一,难以适应民营企业的需求。 二、 我国 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融资一般是通过两个渠道完成的。 一是间接融资,即主要通过银行贷款;二是直接融资,即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企业股票上市等形式。 但是,由于我国金融改革中存在的一 些问题和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 再加上政府引导和扶持的力度不够, 导致我国民营企业融资 难。 (一)民营企业自身的原因。 资产的规模和质量决定了经济主体抵抗风险的能力 ,并由此影响其融资能力。 我国的民营企业个体规模普遍偏小 ,抵御风险的能力薄弱 ,因此通过举债融资的规模必然受到限制。 有资料显示 ,国有商业银行 80%以上的贷款被国企占用 ,这表明民营经济的融资能力和融资地位远不及国企 ,原因在于民营经济的个体规模尚未形成对巨额融资的承载力。 这样 ,一方面企业因自身规模有限而无足够的资产信用 ,另一方面 道德信用的社会基础尚未建立起来 ,因此贷款难就成了中小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难以逾越的障碍。 大多数民营企业经营粗放,产业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发展潜力有限,技术更新周期长,产品严重老化,给银行发放贷款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 不少中小民营企业的组织形式采取的是股份制的有限责任公司 ,但实际上仍属于家族控制 ,企业的实际控制权集中 ,所有权与经营权多未分离 ,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和制约机制。 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6 度比较差 ,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两本账“、“三本账“现象 ,致使银行 无法甄别企业经营绩效及发展前景方面的真实信息。 企业运作透明度不高, 财务管理混乱, 使得银行难以准确掌握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和资金运用情况。 在强化信贷风险防范、严格信贷责任追究的体制下,必然导致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惧贷、惜贷行为。 信用 严重 缺失。 当前,相当部分的民营企业缺乏自我约束意识,信用观念淡薄,有的业主以办企业为名,用来置房产、买汽车,大肆挥霍;有的企业还趁改制之机,蓄意逃废银行债务,银行业相当一部分不良贷款集中在民营企业。 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全社会统一的企业和个人诚信系统 ,银行、投资者与企业之 间信息严重不对称 ,而且金融立法和金融监管也相对滞后 ,导致金融市场上形成了违约收益大于违约成本的心理预期 ,造成一些民营企业缺乏诚信的内部动力和维护自身商业信誉的积极性。 一些中小民营企业一旦遇到经营困境 ,就常常以“金蝉脱壳“的方式逃避债务 ,转嫁风险。 因此民营企业信用评级普遍较低 ,不仅难以满足银行的信贷条件 ,而且缺乏对风险投资和各类社会资本的吸引力 ,融资需求很难满足。 治理结构不完善 ,经营风险 偏 高。 突出表现是 :民营企业的实际控制权集中 ,所有权与经营权多未分离 ,家长式管理模式占据主导地位 ,大股东之间的关 联度强 ,重大决策多是企业法人代表一人说了算 ,缺乏科学决策体系 ,多数民营企业“人治”色彩浓厚。 民营企业这种家族式、粗放式管理模式 ,缺乏现代科学管理理念 ,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 ,往往导致投资的随意性 ,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带来很大的风险。 持续经营能力弱。 民营企业作为一个群体 ,在当前中国市场 经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7 济的环境中是充满活力的。 但是从单个企业来看 ,企业的创建和倒闭却在不断地发生。 由于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低、生产盲目性大、创新能力不强、企业产品质量不高、附加价值小 ,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市场一 旦风吹草动 ,经营就发生亏损 ,甚至破产。 企业用人机制方面, 存在较 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 一些 民营企业家比较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但现实中大多数民营企业却面临着较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他们认为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只是劳动雇佣关系,只要有高薪就可以招徕到优秀人才,而没有从思想意识上真正重视过人才及其人格尊严,多数企业重视经营管理人才的使用,重使用轻培养现象比较普遍,选人标准多着眼于给企业带来短期经济效益的考虑。 (二)商业银行等金融 机构方面的原因 1.“成分论”思想根深蒂固 ,无法改变过去对国有企业的贷款 偏好。 认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贷款风险相对比较小 ,即使出现风险也一般多归结于技术性或政策性原因 ,银行认为国有企业形成呆账、坏账、逃废债务是经营问题 ,而民营企业出现这些问题则是信用问题 ,因此对民营企业发放贷款条件苛刻、审查严格、控制额度。 ,金融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各银行的管理人员、信贷人员仍存在“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的思想。 而且在具体操作上 ,许 多商业银行规定谁经办的贷款出了问题 ,不论何种原因 ,都由谁负责清收。 但是对多收回资金 ,多放有效贷款却没有相应的奖励措施 ,使得许多信贷人员不敢向民营企业发放贷款。 发展滞后。 虽然中小企业增长迅速 ,但以它们为主要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8 服务对象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却相对缓慢。 有关数据显示 ,我国已注册的中小民营企业数量已达 800 多万家 ,占全国企业总数 80%以上 ,但中小金融机构 (主要包括地方商业银行和城乡合作金融机构 )的总资产仅占全国金融机构总资产的 16%,与中小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极不相称 ,并且其数量也有减 少的趋势。 从所有制结构方面看 ,目前只有中国民生银行一家是真正意义上的民营银行。 虽然一些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主要定位在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但机构设置上只允许在地市一级设立 ,而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又重点投向农户的农业生产 ,县域内许多民营企业很难获得信贷服务。 毫无疑问 ,这种不对称的金融经济结构是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的市场化程度有限。 民营企业在申请贷款时面临的程 序、过程极为烦琐,耗时长久,造成民营企业获得信贷融资隐性成本极高。 有不少民营企业反映,争取一笔贷款往往要花费多达半年的时 间,由此贻误商机的事例不在少数。 (三) 证券市场上 直接融资渠道不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