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城镇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篇文章的 主体部分分为绪论、 我国发展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 分析和 我国发展城镇化 的 对策研究 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 在绪论中说明了 研究我国城镇化发展 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部分为 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分析。 在这一部分中, 详细说明了发展城镇化的好处和不足之处,还有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最后一 部分为 如何解决城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在 这个 部分 中 , 从规划、基础设施、 环境及制度改革四个方面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对策方针进行探讨,最后得出这四个方面的对策都是具有可行性的结论。 李胜男:我国发展城镇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 2 页 共 13 页 2 城镇化的介绍 概念 城镇化 也就是俗称的非农业化,就是指在不牺牲农业发展的前提下,发展工业和服务业,使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增加城镇规模。 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本身即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农村劳动力从从农村转向城市,把他们分配到城市中的工业部门,使城镇和农村既有了明显分工,又促进了城乡一体化,促进了整体经济发展,达到了先富带 动后富的战略发展目标,实现了共同富裕。 发展意义 工业化创造供给, 而 城镇化创造需求。 城镇化蕴含 着 巨大 的 内需。 目前, 我国最大的内需 就是 城镇化 的 发展, 特别 是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县城的城镇化战略。 首先,城镇化可以引发消费 者的 需求。 推进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大批农民进入城市,变农民消费为市民消费。 与此 同时,城镇化的发展能够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使农村潜在的消费需求变为现实的有效需求。 其次,城镇化可以刺激投资需求,有利于加快城镇的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文化娱乐等 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给建筑和房地产市场带来巨大需求,并带动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三,城镇化能够助推服务业发展 ,服务业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城镇化的发展。 伴随着技术进步,工业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工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逐渐饱和,服务业成为吸纳富余劳动力的主体。 第五, 推动城镇健康发展。 实现城镇农村协调发展,创新驱动,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是面向未来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城镇化健康发展对于全国城镇群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2020 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 第 3 页 共 13 页 3 我国城镇化的 现状及特点 城镇化的现状 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非农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综合国力持续提高,人均 GDP 从改革开放初期不足 200 美元一路攀升,并于 2020 年首次突破 1000 美元( 1090 美元), 2020年为 1269 美元, 2020 年更是达到 1703 美元。 我国城镇化进程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也是在持续推进,特别是 1996 年以来更是年均提高 个百分点,并于 2020 年达到%。 如表 31 所示的各类型国家经济水平与城镇化的关系,我们可以了解到 21 世纪以后,我国城镇化水平 与经济发展水平大体上已经适应,今后在增长城镇化数量的同时,还应把目光更多地放在城镇化 落后的质量问题上。 表 31 系统模块划分 [13] 国家种类 人均收入(美元) 城镇化水平( %) 低收入国家 490 29 中等收入国家 2590 61 中下等收入国家 1740 56 中上等收入国家 4600 73 低和中等收入国家合计 1190 40 高收入国家 25870 78 世界合计 5130 46 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和非农业化相比仍然处于大幅落后的局面,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一直大大落后于 工业化和非农业化,但是该城镇化现状正在慢慢破坏产业的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城乡统筹以及社会的稳定。 这种滞后现象不仅体现在全国层面上,在各省(区、市)域城镇化与工业化、非农业化的关系也同样存在这种现象。 由表二可知,我国不同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现状是不均衡的。 东北部地区的城镇化 率 是 在 东部地区 、 全国平均 、 中部地区 和 西部地区 最高的 , 最低的为西部地区,中间分别由高到低为东部地区、全国平均和中部地区。 然而 虽然东部地区的工业化率还是非农业化率都位居四大地区之首,但东北地区是城镇化发展与工业化和非农业化发展最为协调的地区,其次是 东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业化发展的现象最明显,甚至超过西部地区。 李胜男:我国发展城镇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 4 页 共 13 页 表 2 我国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和非农化水平 [6] 项目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全国平均 城镇化率( %) 工业化率( %) 非农业化率( %) 城镇化 工业化( %) 城镇化 非农化( %) 城镇化规模结构基本合理 如果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得好的话,那么该国的城镇化也应该在稳步发展。 这就说明城镇化建设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在城镇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 但是这种功能只能在整个城镇体系中发挥而不能独立发挥出来。 因此,要想将城镇职能依次有序的逐级发挥出来,慢慢地扩散到整个体系当中,应当避免出现断层少环节的情况,保持不同规模等级城镇之间的合理比例,从而建设合理的城镇体系。 由城镇规模等级分布模型可以看出,只有 绝大多数 城市 都分布在中部和底部 , 只有仅仅一小部分顶部,并且城镇数量随着序数的降低它们的数量越来越多,越到底层,小城镇就越能占据主导地位 ,我们不难发现该等级分布模型呈现典型的 金字塔型。 然而, 不同 的 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 和城镇化 发展 水平也不同,所以我国各地 区 的 制定的 城镇体系不应 完全仿照 金字塔模型 , 应当在 参考 的前提下 ,选 出 适合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规模结构。 城镇化的区域差异明显 我国地区数量众多,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水平 、 文明程度各不相同, 这就导致各 地区的城镇化建设速度 不一致问题的出现。 从城镇分布密度来看,省(区、市)域之间差异较为悬殊(图 31),共有 8 个省(区)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如图可知,我国城镇分布密度最高的是上海,约 140 座 /万平方公里,其次为江苏、天津两城市城镇密度分布不分上下,密度最低的要属西藏、新疆和青海等偏远人口少占地面积大的地区。 2020 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 第 5 页 共 13 页 图 31 我国不同省(区、市)域城镇分布密度 小城镇发展需进一步引导和扶持 小城镇作为农村的经济、文化中心,要想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就必须优先促进小城镇的发展。 城镇的发展需要政府更多相应政策 的引导与 扶持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我国设计与小城镇发展的各种政策不仅不能推动小城镇的发展 ,反而羁绊了小城镇前进的脚步,例如大城市的户籍管理制度,很多小城市甚至农村的居民为了让自己的子女生活的更好,拥有更好的教育,不惜花重金给子女买大城市的户口,这就反而减慢了小地区的发展,进而更加拉大了城乡差距,更加不利与小城镇的发展。 城镇化的特点 以人为本,重质量轻速度 自 2020 年十六大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