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在微课中的应用开发研究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于改进原有弹幕系统或开发新的弹幕系统,研究新的弹幕效果,及提升用户体验几个方面。 当然,弹幕技术的纯技术领域的研究不是本文的重点,本文更多关注的是弹幕的社会人文性研究。 (一 )弹幕的国外研究实践现状 鉴于欧美文化的特性,欧美等国至今为止甚至没有发展出有代表性的弹幕网站,只有一小部分特定用户( ACG 御宅族)听说或使用过弹 幕功能。 当然,他们也只是在 niconico 弹幕网(日本弹幕网站鼻祖)的北美版才使用。 可想而知,欧美的研究者鲜少会将目光投放在弹幕这一小众事物之上,因而,其对于弹幕的研究自然也缺乏典型性。 众所周知,日本是弹幕技术的发源地,世界上第一家弹幕网站 niconico于 2020年在日本成立。 短短几年,该网站不仅一跃成为日本仅次于 YouTube 的第二大视频分享网,更成为了全世界少数几个盈利的视频网站。 弹幕网站的崛起在日本无疑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自然会吸引很多研究者对其展开研究。 所以,本文将国外的范围局限于日本,进而展 开研究。 国内能够系统查阅日本论文的途径很少,笔者通过 google 搜索、查阅书籍等多种途径了解到日本国内对于弹幕的研究集中在对弹幕数据的研究。 这些数据可以反映用户的发言习惯,日本 学术界 逐渐 重视用户潜在的商业价值。 目前,日本已经有学者开始利用情报研究所提供的 nico 弹幕数据来分析热门动画弹幕,圣地巡礼及当地旅游观光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具体的目标 是 通过分析弹幕评论来更好的调整当地旅游观光业策略,从而吸引更多的动画爱好者前来圣地巡礼,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目前已有研究者计划花费三年时间来研究《花开物语》、《真实之泪》、 《冰果》、《战车少女》四部动画的成功案例以及其他动画的失败案例 ,具体分析动画质量、观众心理、网络语言与圣地巡礼的关联性,以期进一步提高 cool Japan(日本 政府文化输出 战略 )在 全球娱乐市场的占有率。 实践方面,弹幕自然还是主要应用于视频分享网,但其应用领域正不断拓宽。 2020 年,日本电视剧“ Piece Vote”因显示了观众对该节目的实时评论,引起轰动。 但这些评论仅仅出现在电视屏幕下方,并不会像弹幕网站一样,直接叠加到视频上。 此后一段时间,日本出现了一系列可以在屏幕边上显示实时评论的节目。 就在去年, ABC 朝日电视台首次宣布将在其一档深夜 hybirdcast 的适配节目中采用“ niconico 式评论 ” ,引起网友热烈讨论。 南京邮电大学 2020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6 图 2 弹幕视频 (二 )弹幕的国内研究实践现状 在中国知网搜索关键词 “ 弹幕 ” ,可以找到 392 篇文献,其中与本文研究内容相关的有 284 篇。 论文研究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研究弹幕背后隐藏的文化现象,例如:弹幕流行的原因及青少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影响。 或通过分析 “ 弹幕 ” 这一新媒介的话语特征对青少年 ACG 亚文化爱好者族群的特征发展进行研究。 第二种是研究弹幕视频,主要是从不同视角出发, 运用不同理论,论述弹幕视频的特点,传播模式及发展趋势。 其中,有一些论文具体解析了“弹幕 ” 对大众传播模式的革新与影响。 其次是从多维度分析弹幕视频的互动模式特点及互动现状,提出发展意见,并挖掘隐藏在“弹幕 ” 互动形式后的巨大社交价值。 最后是论述弹幕视频产生的意义,它激发了大众二次创作的新革命,使人们的观影体验产生巨大改变。 当然,它也有很多消极影响。 第三种是研究弹幕网站,主要是详述弹幕网站的兴起,发展现状及趋势,发展策略。 也提到了弹幕网站存在的弊 端。 其中,有些论文对目前国内一些代表性的弹幕网站进行了详细分析,还有一 些则对弹幕网站受众的主动性进行了分析。 第四种是研究弹幕的各种应用方向,包括电影,广告,电视,阅读软件等。 其中,一部分论文对成功的实例进行全方位介绍,或对可能的应用方向进行可行性分析。 另一部分论文则着重探讨弹幕电影这一热点问题:基于不同的视角给出了弹幕电影出现的经济文化背景;分析了弹幕电影的兴起过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讨论了它的传播和应用;解释了弹幕电影的互动观影新模式以及它是如何对观影空间进行改革和重构的;南京邮电大学 2020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7 探讨了弹幕电影带来的全新的商业模式,揭示了浅层营销的弊端,给出了深度营销策略;提出了弹幕电影的弊端 ,即过度娱乐化,失去内容本质性。 实践方面,首先,国内模仿 niconico 建立了一系列弹幕网站,比较著名的有: AcFun, bilibili 等。 后来,一些老牌视频分享网站纷纷推出弹幕功能, 2020年 8 月,土豆网正式推出弹幕播放器豆泡。 2020 年 8 月,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小时代刺金时代》、《绣春刀》三部国产影片接连开出弹幕电影专场,首次实现了弹幕技术在大荧幕的应用。 2020 年 10 月,湖南卫视首次将 “ 弹幕 ” 搬到了金鹰电视节的直播现场,用户通过视频直播 的 pc 端,移动端发送弹幕,这些 “ 吐槽 ” 将不定时出现在直播屏幕。 2020 年 1 月,北京中关村的某电子屏上打出了手游《大主宰》的弹幕广告,令人新奇不已,引发广泛讨论。 综上所述,在弹幕的社会人文性研究领域,国内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不管是弹幕本身,还是它的实践应用都有涉及。 研究手段丰富灵活,研究视角独特新颖。 特别是对于弹幕应用的研究,内容饱满,很有深度。 然而,对比日本,便会发现,国内的研究广度还有所欠缺。 国内往往侧重于弹幕与视频结合对传播模式,互动模式以及观影体验产生的影响,或是侧重于弹幕的应用,却忽视了弹幕本身。 弹幕实质上就是被存储的数据,数据是由用 户发出的,自然代表用户的声音(想法观点)。 因此,我们可以从弹幕本身记录的内容着手,分析数据,开发新的研究方向。 实践方面,国内也是硕果累累,不仅模仿日本成立了很多弹幕网站,为视频网站的发展开拓了新方向。 又学习日本将弹幕技术应用于电视节目中,带给电视用户不一样的体验。 更创新的做法就是将弹幕与商业电影结合,直接变革了观众的观影模式,创造了一种新的营销方式,带来无限商机,这甚至是日本都没有做到的。 然而,应用范围看似广泛,实则并没有跳出娱乐的大框。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已经有人开始探寻弹幕与视频教学的结合性了。 在西华 师范 大学李振华发表的 《弹幕视频在视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作者通过分析弹幕在用户交流互动方面的特点,挖掘其隐藏的教育功能,以期为视频教学带来变革。 研究内容 本文在搜索、查阅、整理、分析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阐述了微课程和弹幕的具体概念,分别对它们的概念进行了剖析,并重点突出了各自的特点。 依据微课程和弹幕的特点,本文运用相关的学习理论,分析了弹幕应用于微课程的可能性,阐述了弹幕应用于微课的实际意义与价值。 同时,本文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详细论述了弹幕是如何应用于微课程的。 针 对实际案例,本文亦指明了应用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为未来结合的方向趋势等提出了策略与意见。 研究 意义与价值 南京邮电大学 2020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8 本研究在思考微课程和弹幕国内外研究实践不足之处的基础上,结合两者的特点优势,为两者的研究实践开辟了新的方向 — 弹幕应用于微课程。 本文拓宽了弹幕的应用领域,深化了弹幕的实用意义。 弹幕自出现就是单纯的娱乐产物,虽然其应用领域一直不断拓宽,但到目前为止都没有跳出娱乐的大范畴。 纵观国内外对弹幕的研究可以发现鲜少会有人对其除娱乐外的属性或实践进行研究。 本文在分析 弹幕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其运用于教育领域的可行性 ,撕掉了弹幕身上的娱乐标签,丰富了弹幕的属性, 深化了其实用意义。 纵观国内外对微课程的研究会发现大部分研究者都把目光集中在微课程自身的含义特征或其设计开发之上,对微课程与学科教学的融合问题提之甚少,本文则在微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整合领域进行了探索,为传统教学的改革及全新教学模式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在实践上,本文对弹幕应用于微课的实践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南京邮电大学 2020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9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学习理论运用 弹幕的概念及特点 弹幕技术即视频实时评论技术。 弹幕视频在播放过程中可以将观众 的评论以滚动字幕或其他特定的形式实时叠加在视频上显现出来。 当大量的评论一并从视频上飘过时,其效果宛如游戏中大量密集子弹一般,“弹幕 ” 的称呼由此而来。 借助弹幕功能,观众可以随时随意得发表自己的评论,并且你发表的评论对此时所有正在观看该视频的用户都是可见的。 可以说,弹幕正真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提升了观众的互动体验,满足了观众的交流需求。 这是目前其他任意一种观看形式都做不到的,比如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我们最多只能和坐在一旁的亲朋好友小声嘀咕几句,不可能做到大家一起交流。 又或是在家里看电影,虽然我们可以大声随意进行 评论,但毕竟人数有限,不能打破空间的限制。 传统的视频分享网站同样做不到,用户在传统的视频网站里唯一可以进行评论的地方就是评论留言区,它通常位于视频下方,与视频几乎脱节,没有实时互动感。 因此,弹幕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很多青少年朋友的拥护。 如今,它正以蓬勃向上的姿态进入主流群众的视线。 从功能上看,弹幕视频是将所有用户的评论信息按照其发布时间逐一显示。 但这个发布时间并不是用户发布的绝对时间,而是视频播放的相对时间。 视频播放到某个时刻时会将所有观众在该时刻发布的评论全部显现。 当然,这些观众并非同时在线,但这却会给观 众造成所有评论都是此刻发出的错觉。 然而,正是这种错觉恰恰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 “ 现场感 ”。 这是弹幕视频的一大特点优点。 此外,弹幕中的互动快捷及时,观众可随时随意发布弹幕,并且立即就可以看到。 由于系统限制,弹幕信息大多比较简短,它划过屏幕(或停留在屏幕上)的时间也比较短。 便捷的操作使得观众参与互动的意愿增强。 通过积极参与互动,大部分用户自身的情绪也可得到舒缓和解放。 南京邮电大学 2020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10图 3 微课程 的概念及特点 微课程的概念及特点 1993 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 教授所提出的“ 60 秒课程 ” 及 1995年龙比亚大学 教授提出的“一分钟演讲 ” 形成 了 微课程的雏形。 McGrew教授将他 的 60 秒课程设计成三部分:总体介绍,解释说明,举例分析,并推荐其他专家也用这种方式普及自己的专业。 Kee 让学生进行一分钟演讲,要求演讲精炼,逻辑清晰,他认为演讲可以避免所学知识片面孤立。 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教授于 2020 年率先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 他将微课程称为 “ 知识脉冲 ” ,并认为其只要在相应的作业和讨论的支持下,就能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相同的效果。 此外,“一分钟 ” 教授彭罗斯先生还提出了建设微课程的 五个步骤 :( 1)核心概念梳理( 2)为核心概念提供 10~15秒的介绍或总结( 3)录制 1~3 分钟包含以上内容的视频或音频( 4)设计指导学生探究的课后任务( 5)将教学视频和课程任务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 彭罗斯认为微课程将提供一种知识挖掘的框架和平台,它让学生对于学习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告诉学生如何搜索所需的学习资源,如何自主挖掘所需的知识点,展开针对性的学习。 同时,鉴于它的主题十分集中,其对学习时间的节约有重要作用。 然而,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并非适合于所有课程。 实验证明,对于那些需要理解复杂概念的课程,微课程形式并不能 取得好的效果。 尽管具有局限性,这种短时间内提炼出核心概念的微课程形式确实能够促使教师,学习者,研究者与利益相关者从一种新的角度 审视 传统 课堂 的教学模式。 Morris(2020)认为彭罗斯提出的“微课程 ” 概念以网络课程形式存在,可能为现实课堂提供 一种新的思路来展开教学。 也有其他学者认为微课程将成为网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京邮电大学 2020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11在国内, 佛山市 教育局的胡铁生老师首先提出了 “ 微课 ” 的概念。 “微课 ”是一种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资源,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 /技能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 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 微课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视频,同时也包含了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 它们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 ”。 对比彭罗斯阐述的 “ 微课程 ” 概念,胡老师从教育信息资源的角度深化了对它的理解:首先,将微课程的受众从单纯的学生扩大到学生和教师。 如同学生可以更加自主的选择所需的学习内容,教师也可以自主选择所 需的微课程作为教学资源并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其次,将微课程定位为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补充与扩展资源,契合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与 “ 泛在学习 ” 得出结论:随着wifi 网络和便携式 移动 数码产品的普及,基于 “ 微课 ” 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 “ 泛在学习 ”将会 成为未 来 主流 , “ 微课 ” 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方式 ;对微课程的具体形式进行了分类;最后,彭罗斯的微课程概念实质上改变了网络课程的教学形式,却忽略 了 资源的“活性 ” ,即微课程是否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