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熄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面,干熄焦产生的生产用汽,可避免生产相同数量蒸汽的锅炉烟气对大气的污染,减少 SO CO2排放,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4 2 国内干熄焦工艺应用情况 我国干熄焦技术的应用,始于上海宝钢。 1985 年,上海宝钢一期工程引进日本 4*75t/h干熄焦装置并正式投产运行,这是我国最早引进投产的干熄焦装置。 同年,上海浦东煤气厂引进前苏联 2 70t/h 干熄焦装置,并于 1994 年投产。 1991 年和 1997 年宝钢二期、三期采用日本技术的两组 4 75t/h 干熄焦, 2020 年首钢采用日本技术的 1 65t/h 干熄焦装置相继建成投产, 2020 年马钢的干熄焦工程被列入 “ 九五 ” 国家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引项目 ―― 干熄焦消化吸收创新 “ 一条龙 ” 项目工程,是国内第一条自行设计制造,国产化率达 90%以上的干熄焦装置。 此外,武钢、鞍钢、昆钢、通钢等国内钢铁企业也都在进行干熄焦工艺的建设。 迄今为止,国内已有 17 套干熄焦装置投入运行。 首先,我国是产焦大国,焦炉多,且炉组生产能力不一,干熄焦装置应同炉组生产能力匹配,才能 充分发挥资源和技术优势。 起初我国引进的干熄焦装置以 70t/h 和 75t/h 两种规模为主,不能合理地与炉组生产能力匹配,且采用备用干熄焦方式,从而增加了不必要的建设投资,影响干熄焦经济效益。 以年产焦量 100 万吨焦化厂为例,配置 2*75t/h 一组干熄焦装置,以湿熄焦备用,其处理能力富余 20%;对年产焦量 70~80 万吨焦化厂,仍配置 275t/h 一组干熄焦,处理能力富余高达 50%,显然不合理,以干熄焦备用,能力富余更多,更不合理。 因此,我国干熄焦装置必须根据生产能力形成系列,向大型化发展,开发 100t/h 以上处理能 力的干熄焦成为趋势。 以国外干熄焦大型化进行来看,只有干熄焦装置大型化、高效化,才能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效益,干熄焦水平才能上一个新台 阶。 5 第二,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中的能耗大户,随着国家能源价格的调整,能源消耗已占钢铁生产成本的 30%左右。 由于我国钢铁工业能耗较高,严重影响钢铁工业的竞争力,随着钢铁、能源价格与国际接轨,成为制约钢铁工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问题之一。 因此,节能降耗成为自 “ 九五 ” 规划以来冶金全行业的工作重点。 在钢铁联合企业中,炼铁系统(铁、炼、焦)占总能耗的 50%以上,污染也是最严重的。 因此,炼 铁系统节能一直是冶金企业节能和环保的重点,而在炼铁系统中,最大的节能和环保技术措施当属干熄焦,干熄焦具有节能、环保、提高质量的三重效益。 我国机焦生产能力达到 9000 万吨 /a 以上,其中冶金系统产焦能力达到 6000 万吨 /a,但干熄焦率很低,建设干熄焦的市场需求很大。 针对以上所述情况,近几年来,在国家冶金技术发展政策引导下,干熄焦作为重点节能推广项目已经得到冶金企业积极响应,继武钢 140t/h 干熄焦项目之后,马钢( 125t/h)、涟钢( 100t/h)、本钢( 121t/h)、包钢( 125t/h)等十几家企业曾计划在十五期间建设 100t/h以上规模干熄焦装置。 从这些在建和拟建项目中可以看出,大型化、高效化、国产化是干熄焦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引进干熄焦技术以来,在中间近 20 年缓慢发展之后,随着技术进步、节能降耗、市场竞争形势的要求,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建设高潮。 宝钢 ( 1)基本概况 我国第一套干法熄焦装置即宝钢干熄焦一期工程于 1985 年 5 月 23 日顺利投产,随后 6 又进行了二、三期干熄焦工程。 现共有 12 座处理能力为 75t/h 的干熄焦装置在安全、正常地运行着。 ( 2)效益评估 宝钢干熄焦自 1985 年 5 月 23 日投产至 1998 年 5 月 31 日,一、二、三期干熄焦共创造了如下经济实效:处理焦炭量 3312 万吨;产生蒸汽量 1924 万吨;发电量 139347 万 kWH。 在十几年的生产实践中,宝钢干熄焦装置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体现出如下特点: A、只建干熄焦,没有湿熄焦 B、 处理焦炭量之多在世界钢铁企业中名列前茅 C、干熄焦设计投产由全盘引进到立足于国内 济钢 济钢干熄焦工程是原国家经贸委批准立项的节能环保示范工程,是回收红焦显热和改善操作环境的一项先进工艺技术。 该工程 1996。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