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坳坡隧道下穿高速公路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率和由距开挖面的距离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之中,原则上采用较高的频率值。 出现异常情况或不良地质时,应增大监控量测频率。 表 14: 按距开挖面距离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 监控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 m) 监控量测频率 ( 0~ 1) B 2次 /d ( 1~ 2) B 1次 /d ( 2~ 5) B 1次 /2~ 3d > 5B 1次 /7d 注: B为隧道开挖宽度 表 15: 按位移速度确定的 监控量测频率 位移速度( mm/d) 监控量测频率 ≥ 5 2次 /d 1~ 5 1次 /d 透 明 胶 带反光膜板钢筋 Φ 20钢 板 ( 6 c m 6 c m 1 c m )嵌 入 围 岩 ≥ 1 0 c m喷射混凝土厚度隧道初支面中 交一公局沪昆客专贵州段工程指挥部 小坳坡隧道下穿凯麻高速公路 安全专项 施工 方案 11 ~ 1 1次 /2~ 3d ~ 1次 /3d < 1次 /7d 开挖面地质素描、支护状态、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的描述应每施工一循环记录一次,必要时应加大频率。 ( 4)监控量测基准 (1)监控量测控制基准包括隧道内位移、地表沉降、爆破振动等,应根据地质条件、隧道施工安全性、隧道结构的长期稳定性,以及周围建 (构 )筑物特点和重要性等因素制定。 (2)隧道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可参照表 55。 表 16: 跨 度 7mB≤ 12m 隧道初期支护基线相对位移 围岩级别 隧道埋深 h( m) h≤ 50 50< h≤ 300 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 Ⅴ ~ ~ 拱顶相对下沉(%) Ⅴ ~ ~ 注 : ① 本表适用于复合式衬砌的初期支护,硬质围岩隧道取表中较小值,软质围岩隧道取表中较大值。 表列数值可以在施工中通过实测资料积累作适当的修正。 ② 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指拱脚测点间净空水平变化值与其距离之比,拱顶相对下沉指拱顶下沉值减去隧道下沉值后与原拱顶至隧底 高度之比。 ③ 初期支护墙腰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极限值可按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极限值乘以 - 后采用。 位移控制基准应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由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按表 56要求确定。 表 17: 位移控制基准 类别 距开挖面 1B( U1B) 距开挖面 2B( U2B) 距开挖面较远 允许值 65% U0 90% U0 100% U0 注 :B 为隧道开挖宽度, U。 为极限相对位移值。 中 交一公局沪昆客专贵州段工程指挥部 小坳坡隧道下穿凯麻高速公路 安全专项 施工 方案 12 表 18: 为 V 级围岩下变形极限位移量 (隧道埋深< 50米,单位:毫米 ) 监测项目 III 级管理( 1B 变形极限值) III级管理 ( 2B变形极限值) II级管理( 1B变形极限值) II级管理( 2B变形极限值) 拱脚水平收敛 13 18 26 36 拱顶相对下沉 4 5 8 10 ( 1) 地表沉降监测 A、 基点埋设:基点应埋设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的稳定区域,并且应埋设在视野开阔、通视条件较好的地方;基点数量根据需要埋设,基点要牢固可靠。 B、 沉降测点埋设:混凝土桩埋设在冻结线以下 米,直径 20~ 30mm的圆头钢筋,四周用混凝土填实。 C、 测量方法:观测方法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 基点和附近水准点联测取得初始高程。 观测时各项限差宜严格 控制,每测点读数高差不宜超过 ,对不在水准路线上的观测点,一个测站不宜超过 3 个,超过时应重读后视点读数,以作核对。 首次观测应对测点进行连续两次观测,两次高程之差应小于177。 ,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 2) 隧道拱顶沉降及水平收敛监测 ① 测量仪器:收敛计或全站仪 Leica TCRA1201+、 Leica 反射片。 ② 监测实施方法 全站仪法: 基点及测点埋设:基点埋设在受施工扰动的范围以外的结构物上。 测点布设在管片上的设计位置,测点为长 10cm的角钢,用膨胀螺栓固定在 初期支护 表面上,反射片( 40 40mm)附在角钢上。 收敛仪法 : A、 收敛量测元件:挂钩用直径 6mm的圆钢做成等边三角形。 B、 当收敛计在处于测试状态的时候,一定要使仪器的弹簧处于正常的受拉变形状态之下,而不是在受压迫性或非正常受拉的状态之下,每次量测务必读三次数,然后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的数值。 注意在每次量测之前,务必认真对所使用的收敛计进行检查,查 看每个构件是否发生了松动或者变形,如发现仪器损坏,立即进行更换 ,另外,还需要对温度计进行检查,看是否准确。 收敛量测元件的埋设也是保证量测精度的关键。 元件不要焊接到钢构件上,要牢固地预埋在围 岩中。 中 交一公局沪昆客专贵州段工程指挥部 小坳坡隧道下穿凯麻高速公路 安全专项 施工 方案 13 监控量测方法 洞内 、外 观察 : 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及时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数码成像,填写开挖工作面地质状况记录表,并与勘查资料进行对比。 已施工地段观察,应记录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架变形和二次衬砌等的工作状态。 洞外观察重点在洞身浅埋段,记录地表开裂、地表变形、地表渗水漏情况等,同时还应对地面建(构)筑物进行观察。 变形监控量测 : 首先必须建立 变形测量 监测网以便系统的对隧道进口监测控制。 (1)基准点 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同大地测量点的比 较,要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其平面控制点一般应设有强制归心装载。 基准点使用设计院提供的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水准点; (2)工作点 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同基准点一样,其平面控制点应设有强制归心装置。 工作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 200m 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3)沉降变形点 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 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 监测网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 为了验证监测网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 本次技术方案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并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 实施监测工作: (1)地表沉降监控量测采用水准测量方法,利用电子水准仪、铟钢尺进行,在中央分 隔带采用全站仪进行。 (2)拱顶沉降监控量测采用 全站仪非接触发观测。 (3)净空测量采用 全站仪非接触发观测。 中 交一公局沪昆客专贵州段工程指挥部 小坳坡隧道下穿凯麻高速公路 安全专项 施工 方案 14 监控量测 数据采集 净空变形量测在每次开挖后尽早进行,初读数在开挖后 12h 内读取,最迟不得大于 24h,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必须完成初读数。 隧道浅埋地段地表下沉的量测宜与洞内净空变化和拱顶下沉量测在同一横断面内。 当地表有建筑物时,应在建筑物周围增设地表下沉观测点。 测试中按各项量测操作规程安装好仪器仪表,每测点一般测读三次,取算术平均值作为观测值;每次测试都要认真做 好原始数据记录,并记录开挖里程、支护施工情况以及环境温度等,保持原始记录的准确性。 各项量测作业均应持续到变形基本稳定后 2~ 3 周后结束。 对于膨胀性和挤压性围岩,位移长期没有减缓趋势时,应适当延长量测时间。 具体量测要求见下表。 表 18: 量测频率表 项目 量测时间间隔 围岩地质及支护状态观察 工作面每次开挖后进行,已支护地段喷砼、锚杆、钢架 1 次/天 地表沉降 开挖面距量测面 2B 时, 2 次/天 开挖面距量测面 2B~ 5B 时, 1 次/ 2 天 ,开挖面距量测面 5B 时, 1 次/周 周边位移收敛 变形速 度≥5mm/d,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 0~ 1) B 变形速度≥1~ 5mm/d,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 1~ 2) B 变形速度≥ ~1mm/d,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 1~ 2)B 变形速度≥~,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 2~ 5) B 变形速度<,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 5B 1~ 2 次/天 1 次/天 1 次/ 2 天 1 次/ 2 天 1 次/周 拱顶下沉 同上 注: B表示隧道开挖宽度。 监控量测资料整理、 数据处理及信息反馈 及时整理及反馈数据给现场技术人员,以便分析施工中的沉降情况。 量测数据处理与应用 中 交一公局沪昆客专贵州段工程指挥部 小坳坡隧道下穿凯麻高速公路 安全专项 施工 方案 15 u(mm) u(mm) t(d) 备好抢修器材,以 正常曲线 反常曲线 t(d ①将量测记录及时输入计算机系统,根据记录绘制纵横断面地表下沉曲线和洞内各测点的位移 u时间 t的关系曲线。 见图 3。 ②若位移 时间关系曲线如 下 图中 b所示出现反常,表明围岩和支护已呈不稳定状态,加强支护,必要时暂停开挖并进行施工处理。 ③当位移 时间关系曲线如 下 图中 a所示趋于平缓时,进行数据处理或回归分析,从而推算最终位移值和掌握位移变化规律。 回归分析函数在下列函数中选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