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村集镇建设场地平整项目规划设计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地形地貌 荞山 乡属高原湖积盆地, 项目区地势较平,自然坡度 10~ 25 度,海拔 1620m~1840m, 属于丘陵地貌, 位于荞山乡政府驻地 , 土壤多为冲积物形成的黄壤,土壤PH值在 之间。 该 区域土壤肥沃,地块集中,交通方便,经济条件较好。 气象 项目区属低纬山地季风气候,温差不大,干湿季节分明。 多年平均气温 26C,最冷月 1 月平均气温 C,极端最低气温 C,最热月 7 月平均气温 34C,极端最高气温 C,> 10C的积温 3160C,无霜期 218 天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1300 毫米,降雨集中于主汛期 5~ 10 月,占全年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年平均日照为 1702 小时,日照率 38%,年太阳总辐 射量 千卡 /平方厘米;多年最大风速 22 米 /秒。 项目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而集中,适宜多种粮经作物生长。 土壤 经实地调查,项目区内土壤属潮土和水稻土,土层厚度大于 1米,土壤成分含量丰富,熟化程度高,耕性较好。 光热条件好,肥分释放快,有效肥力高,通透性和渗水性较高,整理利用后,适宜种植各种粮食和经济作物。 项目区土壤理化性状见表。 5 表 项目区土壤理化性状 名称 层次 深度 (cm) 颜 色 结 构 质地 PH 值 有机质 % 全氮( %) 全磷( %) 全钾( %) 水 解 氮 ppm 速 效 磷 ppm 速 效 钾 ppm 潮土 A 0~ 17 黄色 粒状 轻粘 74 5 197 P 1738 褐黄 块状 中粘 66 189 B 38~ 100 棕黑 块状 轻粘 51 182 水稻土 A 0~ 19 浅黄 粒状 轻粘 75 97 P 1942 黄色 块状 轻粘 97 118 B 42~ 100 褐黄 块状 轻粘 132 122 植被 项目区平均海拔 1750m,具有较好的地质、地形、光、热、水、土壤、日照等自然条件,适宜多种粮经作物种植,多为一年一熟或两熟;粮食作物以玉米、荞麦等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马铃薯等。 周围山上植被完好,植被覆盖率较高,彝良县森 林覆盖率为 35%,荞山乡森林覆盖率为 33%。 水文与水文地质 项目区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1300mm。 气候特点是:两头低温突出,冬春季干旱严重,一般要 5 月下旬或 6 月初才能进入雨季。 6— 8 月光、热条件优越,雨量充沛,进入 9 月气温急速下降。 根据项目区地层岩性,地下水类型可分为裂隙水、孔隙水和岩溶裂隙水。 砂岩、砾岩为孔隙型含水层;砂岩为裂隙含水层;碳酸盐岩为岩溶含水层。 工程地质 地形地貌:项目区位于荞山乡中部,地形地貌为剥蚀残丘和构造侵蚀低中山 6 地貌,山顶浑圆,地形坡度较平缓。 属新生代以来地壳长 期急速上升所形成的湖泊沉积高原盆地中部。 受多条东北、南北及西北断裂拗陷而成,呈东北向展布,西北沿断层由三迭系的砂岩,灰岩形成的山地分界清楚,山前堆积 20~ 40 余米厚的黄、棕黄色粘土类碎石坡洪积物。 项目所在地工程地质条件:出露为中生代三 迭 系,岩性为:中统,泥岩、砂岩;上统,泥岩、灰岩夹砂岩。 灰黑色泥岩夹砂岩,灰色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灰紫、紫红色砾岩、砂砾岩、砂砾岩夹泥质岩、砂岩。 第四系残坡积砂壤土和粘土,冲洪积的碎石、砂卵砾石和壤土。 项目区范围较小,地质构造简单,没有断裂、褶皱通过。 根据《中国地震动峰 值加速度区划图》,本区域所在的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地震动反映特征周期为 ,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本工程主要建筑物级别为 5级,设计烈度为 7度。 社会经济状况 彝良县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全县共辖 15 乡 (镇 ), 137 个村(居)委会,2921 个村民小组。 2020 年全县总人口 569616 人,其中农业人口 538843 人,占总人口的 %,少数民族人口 75943 人,人口密度 人 /km2;有耕地面积603120 亩,粮食总产量 157731 吨,人均粮食产量 斤;国内生 产总值(当年价) 233253 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310 元。 荞山乡辖 9 个村民委员会, 227 个村民小组, 10875 户, 43817 人,居住着汉、彝、苗、 布依 四种民族。 该乡镇 土地贫瘠,基础设施滞后,经济结构单一,农业以烤烟、畜牧、天麻、竹子、核桃、劳务输出、中药材等为经济支柱, 是一个典 7 型的山区农业乡镇。 2020 年,全乡经济总收入达 亿元,财政总收入为 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 167 万元,支出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元。 安乐村全村国土 面积 ,耕地面积 5236 亩,林地面积 8680 亩,全村总人口 4942 人,居住着汉、苗、彝三种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 286人,主要经济收入烤烟、外出务工,人均有粮 320kg,人均纯收入 2446 元。 自然灾害 项目区内主要自然灾害为旱灾,其次是洪涝灾,还有低温、霜冻、烂冬雨、冰雹及大风等自然灾害。 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无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土地利用现状 土地权属 项目区土地属于 荞山乡安乐村 集体所有,土地 权属 定界以彝良县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的村组界线协议为准,权属合法,界线 清楚。 各村民小组之间现状界线核定清楚,无土地权属纠纷。 土地利用结构 项目区土地利用以农用地为主,已利用土地有灌溉 旱地、 荒 坡 地、 建设用地、坑塘 等 4 个三级地类。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 公顷,结构如下: 耕地 hm2,占项目区土地总面积的 %,全部为旱地,产出率较高。 8 其他农用地 ,占项目区土地总面积的 %,其中:农村道路 hm2; 坑塘 ;居民占地。 项目区未利用土地面积为 ,占项目区土地总面积的 %,其中:荒坡地 hm2,天然水沟 hm2,裸岩石砾地 hm2。 天然水沟、裸岩石砾地属于不动工范围,面积不进入项目建设规模。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见表。 表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表 地 类 项目区总面积 (hm2) 占总面积比例 (%) 建设规模 (hm2) 占建设规模比例 (%) 农用地 耕地 灌溉水田 旱地 菜地 小计 其他农用地 农村道路 坑塘 农田水利用地 居民占地 小计 合计 未利用地 未利用土地 荒坡地 天然水沟 裸岩石砾地 合计 总 计 土地利用程度 项目区土地利用率为 %,表明项目区土地利用率较高,由于缺乏资金投资开发,未能将全部的土地资源开发出来,且该项目区均为坡耕地,农作物产量低,通过土地整改,可增加 ,改善。 9 从以上几个指标可以看 出,土地利用布局及结构不合理,丰富的光、热、积温、气候、降雨、太阳辐射、土壤等自然条件和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土地开发潜力较大。 3 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基础设施条件分析 项目区基础设施是指与项目建设有关的道路设施、电力设施、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是实施土地整理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 道路工程设施 乡村 公路及连接线从项目区 中间 通过, 各 乡各村、自然村已基本通路,项目区所在地对外交通便利。 电力设施状况 项目区电力设施完备,电力供应充足,各村委会已开通程控电话,电信线路四通八达。 农田保护设施 项目区周围植被较好,形成天然防护屏障, 项目区周围 有成片林地分布,现有耕地无需专用防护林体系。 项目区地处坝区,土地利用以农用地为主, 项目区周围 有一座层工加工厂 , 规模较小, 污染 很小 ,总体环境质量良好。 项目区不属于湿地,无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无 需 专用环境保护设施。 荞山 乡政府设有国土所、农科所、林工站、水保站等站(所),开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10 项目区现有的基础设施条件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项目区土地建设规模为 ,荒 坡 地 , 坑塘地 ,占项目 建设规模 的 %,处于撂荒状态 , 加上基础设施不配套,限制了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和规模化经营。 耕地 ,占项目 建设规模 的 %, 但土地不平平整, 年均亩产值仅 900元左右, 生产水平较低, 项目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由于县、 乡 两级地方财政困难,无资金来源,致使土地整理得不到有效整治,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未能充分发挥出当地丰富的光热资源优势。 项目建设采取工程与生物相接合的措施,实施田、路、沟渠的综合整治,通过土地平整,修筑机耕道路,集约规模经营, 上述这些限制性因素将不存在。 整理后的耕地将成为 “ 三保 ” 农田,产出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高,为当地农民增产增收创造条件,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此外,结合项目实施,完善了区内农 业 基础设施,为 荞山乡安乐村 逐步走上 “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 ” 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土地适宜性评价 根据《彝良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彝良县 荞山乡安乐村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西部大开发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中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项目区内地势起伏不大,大部分区域地面坡度 10~ 25176。 之间 ,土层平均厚度大于 ,土壤质地良好; PH值为 ~ ;温度和积温条件满足农作物生长要求,年降雨量 1300毫米。 依据项目区水资源保证程度、土壤质地、地形坡度、土壤有机质含量、积温及预测土地整理后农作物产量等状况作为定量参评因子,对项目区 11 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为土地适宜性类型和土地质量等级。 地适宜性类型:主要反映土地利用上的适宜性种类,共分为宜农类、宜园类、宜林类、宜牧类、难利用类五个大类。 土地质量反映土地构成要素对各种土地类型的适宜程度,共分八等,一至四等为宜农地,五等为宜农宜园地, 六等为宜农宜牧地,七等为宜牧地,八等为难利用地。 参评因子的选取及指标的确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因素的选取及指标的确定是评价的关键,经过对项目区社会经济、自然条件、植被、生物产量等诸因素的综合分析,针对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选取能够数量化的对土地质量起主导作用的水资源保证、地形坡度、土壤类型、降雨、积温、水土流失、利用现状和粮食产量等 9个因子作定量参评因子,并确定各因子的指标和指数。 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见表。 12 表 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表 因子 及 满分 指 标 指数 取值 因子 及 满分 指 标 指数 取值 水源保证 10分 完全保有量 10 √ 坡度 12 分 < 6176。 12 √ 有保证 8 6176。 ~ 15176。 10 有一定保证 5 15176。 ~ 25176。 7 无保证 0 25176。 ~ 35176。 3 海拔 10分 < 1000 10 > 35176。 1 1000~ 1500m 9 积温 10 分 > 6400℃ 10 1500~ 2020m 8 √ 4500~ 6400℃ 9 2020~ 2500m 6 2510~ 4510℃ 8 √ > 2500m 4 < 2510℃ 3 土壤类型 8分 水稻土、冲积土 8 √ 水土流失强度 12 分 轻 度 12 燥红土、紫色土 7 中 度 9 √ 红壤、黄壤、盐碱土 6 强 度 7 亚高山草甸土 3 极 强 度 5 棕壤、黄棕壤 2 剧 烈 3 土地利用方向 15分 平 田 15 √ 粮食 亩产量 13 分 > 500kg 13 梯田、菜地 13 300~ 500kg 1 2 √ 梯 地 11 < 300kg 8 坡地、望 天田 9 降雨量 10 分 > 1000mm 10 园 地 7 800~ 1000mm 8 √ 林 地 6 600~ 800mm 5 牧草地、荒地 2 600mm 4 裸土地、裸岩石砾地 0 从表中可看出:项目区的现有耕地评价分值为 90分,为一等宜农地,适宜农业生产的要求。 项目区内土地适宜性评价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