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县雨水管网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可行性研究报告 15 第二章 工程方案论证 设计依据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B5028998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 GB503182020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20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雨水口) 05S518 工程内容 县城雨水管网改造 排水管网规划 根据《陕西宁强县城总体规划》( 2020~ 2025)及县城的地形地势、规划用地布局,排水应采用分流制,新规划区的地段,一次建成分流制排水管网;目前已有合流制排水管网的老城区,采用截流式合流制的排水体制,在以后的改建中逐步将原有合流制排水管网按规划改造,远期达到分流制的目的。 老城区的排水管网逐步改造为雨污分流制式,完善城区排水管网。 设计原则 1)、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根据统一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统筹兼顾近、远期工程内容,以近期为主,考虑远期的 发展。 做到长远规划、逐步实施、突出重点,力求经济合理,全面优化的解决城区的道路建设及水污染问题,充分发挥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 2)、根据总体规划,结合城区及现状管网的实际情况,从排水系宁强县县城雨水管网建设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16 统的使用、投资及环境保护方面综合考虑,合理确定城区排水体制 ; 3)、新建小区、道路一律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排入城区主干管,雨水就近排入水体 ; 4)、老城区 近期 采用截流式合流制,对 合流 污水进行 截流 ,排入主干管 , 在以后的改建中逐步将原有合流制排水管网按规划改造,远期达到分流制的目的。 设计指导思想 1) 、管道尽量沿规划道路布置,以发挥管道最大效用 ; 2)、 雨水管线 就近排入水体,减少主干管长度,节约投资 ; 3)、 污水管线 利用原有管线,污水管道尽可能布置在排污大户附近 ; 4)、改造 污水 管道尽量利用原有合流管网,减少重复投资。 5)、充分利用地形坡度,尽量采用重力流排水 ; 6)、工程的总投资综合考虑初期投资以及维护管理费用 ; 7)、管道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根据地形、道路建筑情况、土质、地下水位以及施工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 雨水管线 县城区雨水干管将各道路雨水支管的雨水收集后,将雨水排放入玉带河; 雨水收水 口采用平箅立箅结合式,吐口形式为八字排放口。 排水构筑物 检查井位置 宁强县县城雨水管网建设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17 ( 1)管道方向转折处 ( 2)管道坡度改变处 ( 3)管道断面(尺寸、形状、材质)及基础接口变更处 ( 4)管道交汇处 ( 5)直线管道上每隔一定距离处 检查井井身高 检查井位于路面或步道上时,应完全与路面或步道相平 直线管道上检查井间距 检查井最大间距表 管别 管径( mm) 最大间距 (m) 排水管道 ≤ 400 500700 8001000 11001500 ≥ 1500 40 60 80 90 100 排水检查井根据《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20)中对检查井最大间距的规定设计。 检查井设计符合下列要求: 井口、井筒和井室的尺寸便于养护和检修,爬梯和脚窝的尺寸、位置便于检修和上下安全; 检查井井室高度根据管道埋深确定,一般不小于 ,污水检查井由流槽顶起算。 检查井井底设流槽,污水检查井流槽顶与 倍大管管径处相平,流槽顶部宽度满足检修要求;接入检查井的支管(接户管或连宁强县县城雨水管网建设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18 接管)数一般不超过 3 条。 结构设计 ( 1)设计依据 国家现行的各种相关设计规范及标准: ①《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 程抗震设计规范》 GB500322020 ②《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及其使用规定 ③《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42020 ( 2)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排水管道工程,沿途设置排水检查井,采用砖砌井结构。 ( 3)设计条件 自然条件: ①标准冻深: Z。 = ②抗震设防烈度Ⅵ度 ( 4)主要构筑物结构形式 检查井 —— 砖混结构,底板坐落于天然地基上。 ( 5)主要建筑材料 检查井和阀门井井盖、井座为 钢塑 结构。 检查井采用砖砌 井 ,采用 MU10 红砖, M5 砂浆。 ( 6)基本设计要求 ①结构抗震: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 设计严格执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②降水要求:管道开挖应采取降水措施,基槽开挖后应迅速进行宁强县县城雨水管网建设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19 管道埋设施工,不允许地下水扰动地基土。 防止泥岩胀缩变形对管道地基造成危害,降水需在回填土完成之后方可停止。 ③抗冻胀要求 :所有建 (构 )筑物的基础均坐于冻土层以下 .井体外壁表面与土接触部分刷冷底子油一道 ,沥青横竖各一道 .池外冻深范围内的回填土采用砂或炉渣等松散材料。 ④抗浮要求:所有地下管道和地下建 (构 )筑物均按洪 水位和最高地下水位进行抗浮验算。 ( 7) 沟槽、沟底与垫层 沟槽的宽度应便于管道铺设和安装,应便于夯实机具操作和地下水排出,沟槽的最小宽度 b 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 b≥D1+2S 式中: b—— 沟槽底部的最小宽度 ( mm) D1—— 管外径( mm) S—— 管壁到沟槽的距离 ( mm) 1. 管壁沟槽壁的距离确定 推荐的 S 值( mm) 管道公称直径 DN S 300DN≤500 200 500DN≤900 300 900DN≤1500 450 2. 沟槽边坡的最陡设计 坡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8 的有关规定。 宁强县县城雨水管网建设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20 3. 根据沟槽的土质情况,必要时沟槽壁应设置支撑或护板。 当土壤承载力为 8~ 100kPa 和非岩石时,采用原状土作为基础;当土壤承载力为 5~ 70kPa 时,采用经夯实后的原土作为基础,夯实密度应达到95%。 4. 当沟底遇到岩石、卵石、硬质土、软的膨胀土、不规则碎石块及浸泡土质而不宜作沟底基础时,根据实际情况挖除后做人工基础,基础厚度采用 ~ 倍管径,且不小于 150mm。 5. 当沟底遇到地下水时,采取降水施工。 6. 在管 道接口处,应边铺设管道边挖工作坑;接口施工完毕后用砂或砾石回填,夯实。 7. 管道的垫层按回填材料的要求使用砂或砾石 或混凝土垫层 , 当采用砂或砾石时, 垫层厚度不小于 50mm,且不大于 150mm。 宁强县县城雨水管网建设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21 第三章 环境保护 概述 排水工程是一项结合雨水收集和水污染治理工程,排水管道建成后,将会集中污水、雨水、减少随意排放,大大消减对纳污水体的污染。 但同时,管线建设也将会给环境带来一些次生影响。 本工程环境保护设计将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法规、规程和标准要求,把“清洁生产”落实到设 计的每一个环节,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和资源,严格按照本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及其批复意见中提出的各项要求落实到设计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污染防治措施,减轻以至避免对环境的影响。 这里谨从工程的角度对此做初步的定性的评价,以供决策参考;最终评价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为准。 设计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1226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02010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202004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2020070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199703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19910629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程序》 20200108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309693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标准》 GB1252390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 宁强县县城雨水管网建设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22 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施工期主要环境影响 本工程计划实施工期为 3 年,施工期间将有土方工程、土建工程、安装工程以及大量的运输工作量。 因此在施工期间,对环境造成的主要是施工扬尘和施工噪声。 ( 1。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